題目:《荒人手記》的語言策略與書寫意識
《荒人手記》是台灣作家朱天文(1956年8月24日——,生於高雄鳳山)創作歷程中極具重要性的代表作品,此書曾獲1994年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首獎的肯定,文中對於「男同志」話題的深邃描繪,具有豐富且多元的敘述視野。朱天文長期接觸電影編劇的工作,讓她對於「畫面」詮釋產生一股想像的澎湃,一方面是來自於閱讀積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則源於意識追尋的探究。《荒人手記》主要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不是劇情架構式的層次安排,而是以片段接龍式的延伸「形下」與「形上」的宣告。
《荒人手記》以「男同志」為主要書寫的對象,「性」是書寫的核心,書寫意識則以「生」與「死」作為主軸,依據這樣的結構展開文本的行進。文本開頭即投射一種陰暗沉淪的氛圍,以「頹廢」、「赤裸」、「深淵」、「情慾」、「孤獨」定義出小說整體書寫的調性與張力。小說由死的歷程為開端,逐步回想主角自身的種種遇見,最後以生的自覺為結束。就情節而言,文本並無特別突出的驚喜,關於「性」的表現是點到為止,若要嚴格來說,生與死的描寫也是後繼無力。歸結問題出在小說情節被語言的廣闊指涉所稀釋,讓文本的同志話題凝聚在語言上而非敘事架構的層層推演。因此,若要對《荒人手記》有深入的討論,勢必要在語言的策略上進行探討。
仔細觀察《荒人手記》小說文本的敘事,大致可發覺兩項明顯的特徵,其一是意象豐富的語言,其二是轉化形象的使用。首先,關注小說文本的語言使用,朱天文利用相當豐富的意象表現來使文字達到一種深邃的效果,目的在強化情感的描繪不斷充斥在文本敘事裡,像是亢奮已久而激情四射的奔馳。話雖如此,朱天文對於語言文字的掌握的確是擁有特別敏銳的細膩,意象經營緊密連繫情節的作用而達到一種延展的效應,並非是為求藝術手法的嵌入而書寫。這是朱天文的成熟之處。其次,是轉化形象的使用,朱天文像是急於將平日積累的閱讀成果逐一攤開在文句的詮釋權上,從電影、音樂、繪畫,到哲學、色彩學、人類學等,不停填充來自四面八方古往今來的知識。因為陳列過多移轉的效果,讓情節的流暢性數度產生撕裂,並且有雜亂之感,雖然最後能連繫到下一段的意識接續,卻難免產生失焦的現象。
《荒人手記》的書寫目的不在說一個故事,而是企圖以多元的角度觸發男同志議題的討論。由於文本理性論述的成分較重,所以抽象情感的表現就顯得薄弱許多。然而,作者閱覽之豐富且層面廣泛間接形成為這本小說的特色,引領讀者接觸許多面向的新視野,不僅為同志話題找尋認同的疊合,也為性議題的討論建立一個突破傳統箝制的思想。雖然作者以「男性」為主要陳述的對象,但主要仍以抽象情感如「寂寞」、「恐懼」、「慰藉」作為意識符號的象徵,間接對於同志身分的內在脈絡進行梳理。
歸結以上,作者是以一種訴說的態度呈現同志議題的身分認同,對於小說文本的情緒涉入表現並不如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只是在書寫的技巧和意識掌握的條件與構成較為成熟。無論如何,《荒人手記》都為同志文學帶來了新的刺激與開拓,提供讀者與創作者另一種看待同志文化的角度。
※備註:本文為早期發表的舊作,重新增補編輯上架發表。
※備註:舊作是2016年發表在《有荷文學雜誌》第二十二期「翻轉名書」專欄作品。(專欄作家:古塵)
※資料來源:「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
※資料來源:「臺灣作家作品資歷料庫-朱天心」
●附錄:朱天文歷年小說作品(依出版時間排列)
- 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長篇小說)|印刻出版|2010年1月
- 畫眉記(短篇小說集)|花城出版|2005年3月
- Anthologie de la Famille Chu|Christian bourgois(巴黎出版)|2004年3月
- 漫遊者(短篇小說集)|聯合文學|2000年
- 古都(短篇小說集)|麥田出版|1997年
- 花憶前身(短篇小說集)|麥田出版|1996年10月
- 荒人手記(長篇小說)|時報文化|1994年11月
- 想我的眷村兄弟們(短篇小說集)|麥田出版|1992年
- 安安の夏休み|筑摩書房(東京出版)|1992年11月
- 時移事往(短篇小說集)|遠流出版|1992年
- 朱天文電影小說集(短篇小說集)|遠流出版|1991年1月
- 世紀末的華麗(短篇小說集)|遠流出版|1990年7月
- 方舟上的日子(短篇小說集)|遠流出版|1990年
- 我記得……(短篇小說集)|遠流出版|1989年
- 炎夏之都(短篇小說集)| 三三書坊|1987年9月
- 最想念的季節(短篇小說集)|三三書坊|1984年
- 台大學生關琳的日記(短篇小說集)|三三書坊|1984年
- 未了(短篇小說集)|聯合報社出版|1984年
- 小畢的故事(短篇小說集)|三三書坊|1982年9月
- 傳說(短篇小說集)|三三書坊|1981年12月
- 喬太守新記(短篇小說集)|皇冠出版|1977年7月
※參考資料:「讀冊生活」
※參考資料:「博客來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