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亂改歷史」:我們的知識還可信嗎?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AI生成知識的多元與偏誤:筆記型電腦連結醫學、科學、哲學、歷史與錯誤的歷史形象,象徵人工智慧整合不同領域知識,同時可能產生偏差與重寫歷史的現象。

AI生成知識的多元與偏誤:筆記型電腦連結醫學、科學、哲學、歷史與錯誤的歷史形象,象徵人工智慧整合不同領域知識,同時可能產生偏差與重寫歷史的現象。


如果有一天,Google搜尋出來的歷史圖片,英國國王竟是黑人、維京人是亞洲臉孔、教宗變成女性,你會怎麼想?這不是惡搞漫畫,而是真實發生在2024年的一場「AI圖像生成事件」。

生成式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澳洲學者Sarah V. Bentley指出:AI不是傳遞真相的工具,而是一種「多聲音轉為一聲音」的過程。當不同來源的資料被演算法揉合,最後生成一個「看似正確」的答案,我們很可能把錯誤當成真理,把偏見當成共識。

從印刷術到AI:知識權力的轉移

人類的知識傳播歷史,是一段技術不斷演進的過程。從口述到文字、從羊皮紙到印刷術,每一次革新都擴大了知識的受眾,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資訊。印刷術更讓「一對多」的傳播模式成為可能,促成了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

但AI不一樣。生成式AI不是「一對多」,而是「多對一」:來自四面八方的數據,被演算法聚合、裁剪、重構,最後成為唯一的答案。問題是,這個答案誰決定?裡面的資料來源是誰?哪些被刪去、哪些被誇大?我們全然不知。

就像那張AI生成的英國國王肖像一樣,乍看有趣,實則透露出深層的價值觀偏誤。AI輸出的答案,表面上是「知識」,實際上可能只是反映資料庫的偏差與演算法的黑箱。

AI普及下的「數位失憶症」

根據調查,86%的大學生用AI完成學習任務,75%的知識工作者用AI輔助工作,20%的英國醫師用AI協助診斷。AI早已滲透教育、職場、醫療,我們對它的依賴日益加深。

心理學家早在2011年就提出「Google效應」(數位失憶症):人們記不得答案,只記得如何找到答案。今天的AI更進一步,我們甚至不必輸入關鍵字,直接要求AI「給我答案」,便獲得一段看似流暢、合理的文字。

但這樣的依賴,會讓我們忘記如何判斷、質疑與反思。當答案變得太過容易取得,我們是否還有動力去驗證、去追根究柢?

「知道自己無知」:AI時代的智慧

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唯一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無知。」這句話在AI時代顯得格外重要。生成式AI看似無所不知,卻也可能無所不偏。AI生成的內容,來自於過去的資料,而過去的資料本身就帶有文化、性別、種族的偏見。

AI越來越聰明,但我們是否因此越來越愚笨?當我們習慣被餵養答案,是否也默許了AI決定我們該知道什麼、不該知道什麼?

AI不是知識的終點,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在這個資訊爆炸、AI橫行的年代,「知道自己無知」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責任。

與AI共存:質疑,是最大的防護罩

AI幫我們節省了時間,也提供了便捷,但它不會替我們負責任。面對AI生成的內容,我們更需要保持「挑剔的眼光」。Sarah V. Bentley提醒:AI的知識生成,從來不是中立的,它是資料、演算法、權力的混合物。

當AI開始為我們寫作、作圖、回答問題時,我們不能只做「接受者」,而要成為「質疑者」。因為唯有不斷質疑,我們才能在AI塑造的世界中,保有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正如同蘇格拉底的教誨,在「知道自己無知」的覺察中,我們找到面對AI未來的智慧與方向。

 

延伸閱讀:

Knowing you know nothing in the age of generative AI

我被教授打了個C,卻看透了美國製造業的虛實

剴剴案:撕裂臺灣社會的悲劇與司法改革的省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倪國緯的沙龍
4會員
45內容數
「在雜音中尋找自己的聲音,在評論裡找到前行的方向。」 【倪國緯沙龍】從台灣到北京,用文字記錄觀察、評論與自我對話。分享產業、社會、個人故事,誠實面對誤解與挑戰。搜尋「倪國緯」,找到另一種聲音。
倪國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本文記述作者在不同時期於北京經歷沙塵暴、霧霾及楊柳絮等空氣汙染問題的親身感受,並藉此反思北京長期以來在環境治理上的努力與挑戰。
Thumbnail
2025/04/27
本文記述作者在不同時期於北京經歷沙塵暴、霧霾及楊柳絮等空氣汙染問題的親身感受,並藉此反思北京長期以來在環境治理上的努力與挑戰。
Thumbnail
2025/04/26
本文探討歐盟與中國電動車貿易的最新發展,從高關稅政策轉變為「價格承諾」機制,並分析此一變革背後的地緣政治與產業策略考量。文章並以作者親身經歷,闡述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快速崛起、其在歐洲市場的拓展策略與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趣聞,以及臺灣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與發展機會。
Thumbnail
2025/04/26
本文探討歐盟與中國電動車貿易的最新發展,從高關稅政策轉變為「價格承諾」機制,並分析此一變革背後的地緣政治與產業策略考量。文章並以作者親身經歷,闡述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快速崛起、其在歐洲市場的拓展策略與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趣聞,以及臺灣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與發展機會。
Thumbnail
2025/04/16
美國巨額債務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隱憂,臺灣如何因應?本文探討美國債務問題、海湖莊園協議的影響,以及臺灣應有的策略佈局。
Thumbnail
2025/04/16
美國巨額債務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隱憂,臺灣如何因應?本文探討美國債務問題、海湖莊園協議的影響,以及臺灣應有的策略佈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人工智能:革命性技術的崛起與挑戰 1. 什麼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是指由人類創造的機器或系統,能夠模仿人類智能,執行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務。這包括學習、問題解決、語言理解、視覺感知等能力。AI系統可以處理大量數據,識別模式,並根據這些信息做出決策或預測。 2.
Thumbnail
人工智能:革命性技術的崛起與挑戰 1. 什麼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是指由人類創造的機器或系統,能夠模仿人類智能,執行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務。這包括學習、問題解決、語言理解、視覺感知等能力。AI系統可以處理大量數據,識別模式,並根據這些信息做出決策或預測。 2.
Thumbnail
科技發達,AI智能也越來越發達。 蠢孩子,我每篇小說的圖片都是用AI製作的唷!!
Thumbnail
科技發達,AI智能也越來越發達。 蠢孩子,我每篇小說的圖片都是用AI製作的唷!!
Thumbnail
那天看到OPENAI SORA的新功能出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啊! 又看到這篇的分析(請點我),不免深深覺得,難道這又是另一個時代的終止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了嗎? 那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或者,我們什麼都不用做呢?
Thumbnail
那天看到OPENAI SORA的新功能出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啊! 又看到這篇的分析(請點我),不免深深覺得,難道這又是另一個時代的終止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了嗎? 那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或者,我們什麼都不用做呢?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2024年第一季這波台股與美股的強勢上漲,其實都能歸功於AI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在AI一片看好之下,也有非常多人對這個產業趨勢感到憂心。
Thumbnail
2024年第一季這波台股與美股的強勢上漲,其實都能歸功於AI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在AI一片看好之下,也有非常多人對這個產業趨勢感到憂心。
Thumbnail
今天說的是一種稱為「自動化偏誤」(automation bias)的認知偏誤。人們常會不加思索地認為由自動化決策系統,例如現在常用的ChatGPT,會有程式語言賦予的理性與客觀,比較能避免人類常見的各種偏見。
Thumbnail
今天說的是一種稱為「自動化偏誤」(automation bias)的認知偏誤。人們常會不加思索地認為由自動化決策系統,例如現在常用的ChatGPT,會有程式語言賦予的理性與客觀,比較能避免人類常見的各種偏見。
Thumbnail
AI 創作內容 (AIGC) 技術突飛猛進,人類已經越來越難辨識眼前所見照片、影片的真實度。為了讓使用者可以區別哪些是由 AI 產生的「非真實內容」,進而信任圖片的真實性,如:微軟、Adobe、Google、Midjourney、Nikon…等 AI 技術大廠紛紛建立起 AI 內容識別技術,幫助使用
Thumbnail
AI 創作內容 (AIGC) 技術突飛猛進,人類已經越來越難辨識眼前所見照片、影片的真實度。為了讓使用者可以區別哪些是由 AI 產生的「非真實內容」,進而信任圖片的真實性,如:微軟、Adobe、Google、Midjourney、Nikon…等 AI 技術大廠紛紛建立起 AI 內容識別技術,幫助使用
Thumbnail
2023年被世人稱做生成式AI世代的元年,各式各樣的AI工具不斷湧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本文將詳細介紹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相關知識,以及各種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實現方法。
Thumbnail
2023年被世人稱做生成式AI世代的元年,各式各樣的AI工具不斷湧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本文將詳細介紹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相關知識,以及各種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實現方法。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 2023年大紅大紫,許多人也正熱烈討論 AI 到底會不會讓人失業,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科技變革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現在發生的事絕對不是新鮮事,我們就來從留聲機被發明到被反對,甚至被視為危害文明的歷史反思當前的科技趨勢。 本文可以讓你學到什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 2023年大紅大紫,許多人也正熱烈討論 AI 到底會不會讓人失業,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科技變革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現在發生的事絕對不是新鮮事,我們就來從留聲機被發明到被反對,甚至被視為危害文明的歷史反思當前的科技趨勢。 本文可以讓你學到什
Thumbnail
2023年在「AI即將改變世界」、「科技就是一直進步、不斷強大」的主流大敘事底下,我們相信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多花一些時間「遲疑」與「反思」的餘地。在2023年最後的這一刻,一起從回顧媒體大事的客觀事實出發,進一步關心技術背後的「人」究竟怎麼樣了?
Thumbnail
2023年在「AI即將改變世界」、「科技就是一直進步、不斷強大」的主流大敘事底下,我們相信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多花一些時間「遲疑」與「反思」的餘地。在2023年最後的這一刻,一起從回顧媒體大事的客觀事實出發,進一步關心技術背後的「人」究竟怎麼樣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