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提問,不只是為了找答案
在許多人眼裡,提問,代表你不懂、你不會、你無知、需要幫忙。
但其實——會提問的人,往往是最清楚自己的想法,勇於尋求理解的人。
說話是一門藝術,而提問,正是這門藝術中最常被忽略,但卻最具有力量的一環。
問得好,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智慧;
但問得不對,卻可能讓人誤會、產生距離。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多數的人都急著說出自己的想法,
然而,願意提問的人,反而是那個最容易被記住的人。
1. 為什麼「會問問題的人」,反而更容易被記住?
在課堂上、會議中,當所有人都在安靜聽講,此時,有人舉手發問,是不是都會特別引人注意。
像這樣,主動提問的人,不是因為他們多笨,而是他們「有在思考」,這無論在任何場合都是如此。而他人會透過你問的問題,觀察出你的價值觀、你的邏輯思維。
說話只是單向傳遞,但提問,是雙向互動參與。
給人的印象就會是積極、有想法,更容易讓他人的注意力自然聚焦到你身上。
2. 有效提問,可以累積信任
提問,不只可以讓別人記得你,更是一種「讓人放心」的方式。
當你在對話中提出恰當的問題,不只是表示你聽懂了對方的話,更展現你在乎對方的想法與真正的需求。這會讓人感受到:你有用心去理解他,而不是隨便點頭附和。
就例如在工作場合時,當一位同事在討論專案時,提出:「這樣的排程如果遇到突發狀況時,有其他解決備案嗎?」
這樣的提問不是挑剔,也不是在推卸責任,而是展現出對團隊的責任感,代表你有關注這個專案並參與其中。透過提問,大家討論一個解決方案,時間一久,這樣的過程,會默默累積起信任感。
人們通常會信任那些「替他們想到更多、更遠的人」。
3. 如何開始練習提問?三個溫柔的起點
不需要馬上問出很聰明的問題,但問問題的語氣要柔和、眼神要真誠,這些細節會讓你的提問,不再只是追問答案,而是一種「關係的邀請」。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提問起手式開始練習:
- 延伸式提問:
同事在進行簡報會議時,對會議內容行銷策略方向這部分不太理解,這時可以從會議內容做出延伸式提問:「你剛剛提到要先測試市場反應,我想再多了解一點,而這背後的考量是?」
→ 表示你有在聽對方的想法、需求,並且想再深入理解。
- 觀察型提問:
某次回家,像往常一樣吃著媽媽煮的菜,但今天的口味卻比以往還清淡,便問:「媽,今天的菜好像跟平常不太一樣?」
媽媽笑了一下:「你爸說最近腸胃不好,我想讓他吃得清淡一點。」
→ 讓對方知道你有在默默關心周遭的人、事、物。
- 反思型提問:
和朋友討論感情中的煩惱,他一邊講一邊覺得自己「是不是太黏人了?」
我沒有直接說你有沒有問題,而是問:「如果是從『在意對方感受』這個角度來看,你覺得有沒有其他方式能表達愛,但又不讓對方有壓力?」
→ 不是為了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讓對方看到新的方向,讓對話不只停留在表面,也更有互動的溫度。
總結:提問,是一種連結的勇氣
有時,一個溫柔的提問,不是要解決什麼,而是為了陪伴對方走過他當下的困惑。
你不需要對任何問題都有所答案,但你可以透過提問,打開一段理解的對話。
會問問題的人,不見得最聰明,但往往最容易被記住。
在這個說話聲音太多的世界裡,願意提問,反而能讓你的聲音更清楚地被聽見。
不妨從一句提問開始,讓對話變得不一樣。
「提問不只可以讓人記住你,也能讓人尊重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