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出生於英國的詹姆斯.戴森 ( James Dyson ) ,在年僅九歲時便經歷父親過世的打擊,從此由母親獨力撫養三名孩子。儘管家庭經濟拮据,戴森卻從不將物質的缺乏視為苦事。孩提時期,他在鄉間種菜、養雞,自力更生地過生活,他曾說:「我生活在一個非物質的年代,事實上我從來不覺得沒錢讓我難受。」
這樣的成長背景塑造出他獨立而堅毅的性格。年輕時,戴森靠著獎學金進入比安蕭藝術學院學設計,隨後進一步就讀皇家藝術學院。在那裡,他遇見了人生的貴人、發明家傑瑞米.佛萊( Jeremy Fry )。兩人合作設計出「海上卡車」( Sea Truck ): 一種玻璃纖維製的登陸艇。
這段經歷讓戴森從設計師轉型為工程師,而他在此之前,對工程和科學幾乎一無所知。
「所有的發明家某種程度而言都是瘋子!」戴森坦言,自己性格中有著冒險與執著的一面。1974年,他設計出「 Ballbarrow 」: 一款以球體替代傳統輪子的手推車。如今在英國的園藝工具市場中佔有一半以上的市佔率。然而,因理念不合,他最終被自己的公司排擠,專利也被賣出,一夕之間失業。這段挫敗並未擊垮他,反而讓他展開一場更為艱難卻意義非凡的創作歷程。從1979年起,戴森花了五年時間、歷經超過五千次實驗失敗,研發出全球第一台無需集塵袋的真空吸塵器「 G-Force 」。靠著太太撐起家計、甚至將房產抵押,他仍舊堅持不懈。1983年,這項運用氣旋技術分離粉塵的創新終於誕生。然而市場並不買帳,因為當時集塵袋產業每年創造約3.6億英鎊的龐大收益,廠商自然不願接受破壞性的新科技。
於是戴森決定自立門戶,將產品賣到日本。結果一戰成名,並於1991年獲得國際設計大獎。這場遲來的成功讓他在全球聲名大噪,隨後更推出吹風機、空氣清淨機、乾手機等一系列創新產品,徹底改變家電產業的面貌。
2016年,戴森的兒子傑克.戴森( Jake Dyson )正式加入集團。這位曾自行創業、專注於照明科技的工程師,將自家研發的LED燈與戴森的技術結合,進一步拓展產品版圖,進軍居家與公共空間領域。
對戴森而言,事業的成功不僅是個人勝利,更是一種社會價值的實現。他不斷呼籲英國重視工程教育。
「在新加坡,有40%的畢業生是工程師,但英國只有4%。」他於2002年創立「戴森基金會」,推動年輕人參與工程競賽、提供獎金鼓勵創新。2017年,他創辦了「戴森工程技術學院」,親手培育下一代的發明者。
對於創新的定義,戴森如此詮釋:「不滿,是發明的源動力。當你覺得某樣東西『還可以』卻不夠好,那正是改變的契機。」
對他來說,創造本身才是驅動前進的真正動力,而非金錢。2018年,他的身家已高達138億美元,成為英國首富,但他最引以為傲的,仍是那股對改變世界的執著與熱情。
「永遠保持對事物的好奇與改善的渴望,不要被失敗擋住前進的路。」這是詹姆斯.戴森留給年輕人的話,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他用一生講述一則一輩子創造、研發事物的故事,也是一個號召 : 召喚年輕人成為工程師,為我們當前與未來的問題開創解方。
資料參考 : Wiki、Dyson、《Dyson:詹姆斯.戴森的發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