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狗剩”到“思妤”:起名文化的變遷與時代的鏡像》
在中國古代,許多孩子會被取上「賤名」,如「狗蛋」、「狗剩」、「鐵柱」、「丑奴」等。這些看似粗俗甚至不堪的名字,實際上承載著長輩對子孫平安長大的祈願。因為在那個醫療落後、夭折率高的時代,孩子若起得太過高貴,恐怕會「引來天妒」,反而不利於存活。於是,「賤名好養活」便成了民間流傳已久的命名智慧。
然而,隨著時代演進,這一古老習俗卻逐漸遭遇現代社會價值觀的反彈與挑戰。
🏺 古人的實用智慧:避邪與謙卑
在古人眼中,名字不只是辨識身份的代號,更是一種與天地溝通的符碼。一個看似卑賤的名字,背後藏著人對神明、對命運的謙卑低頭——「只求孩子無病無災,平安長大,不必聰明顯貴。」
有些孩子甚至會在幼年夭折數次後,重生時被「過繼給土地公」、「戴草繩出村」並改名為「狗蛋」之類,象徵與前世切斷,重新開始。
這些命名習俗,折射出古代人面對自然、命運與神靈時的敬畏與無奈,是文化、宗教與現實交織下的產物。
🏙 現代的反差與焦慮:名字變成社會標籤
來到今日,孩子的名字不僅要有「好聽」、「文雅」的感受,還需承載父母的期待、教育程度,甚至未來的社會競爭力。「名如其人」成為主流認知,社群媒體時代更讓名字成為個人形象的第一門面。
在這樣的風氣下,如果有父母給孩子取名為「狗蛋」,哪怕出於傳統信仰,也會遭遇:
- 學校裡的嘲笑與霸凌風險
- 社會對家庭文化程度的偏見
- 孩子成年後的自我認同困難
名字不再只是對神祇的祈求,而成為一種「符號資本」,影響一個人能否被視為「有教養」、「值得尊重」。
⚖ 傳統與現代的拉扯:文化要不要進化?
我們是否應該完全放棄「賤名」這樣的命名習俗?還是有可能保留它背後的意涵,以更現代的形式延續?
例如,有些家庭選擇取名時保留祖輩的「乳名」作為私下親暱稱呼,正式名字則使用中性或文雅的字。這種方式既維持了家族文化情感的傳承,又能避免對孩子未來造成不必要的社會壓力。
這反映了一種文化適應力:
不是拋棄傳統,而是讓傳統與現代對話。
🪞 結語:名字,是孩子與世界的第一個契約
從「狗剩」到「子萱」、「思妤」,命名的語言變化蘊含的不只是審美的演變,更是一個時代對未來的投射。古人用「賤名」來躲避災禍,而現代人則用「美名」爭取機會。
兩者的出發點,都是愛,只是走在了不同的時代河流裡。
我們不妨放下對傳統的簡化嘲諷,也不必迷信現代的「洋氣」命名方式。真正重要的是:
我們是否願意站在孩子的立場,為他們取一個讓自己與世界都能安然共處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