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若終其一生閱讀小說、漫畫、觀賞電影──沉浸在虛構世界裡──乍看之下,彷彿只是逃避現實、浪費時間;但若我們深入思考這樣的生活方式,其實也藏著多層次的可能價值。
一、感知他人生命的方式──「閱讀他人的命運」
小說與電影,是進入他人內心、理解他人處境的橋樑。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其中的情緒、掙扎與選擇卻真實得令人共鳴。這樣的人,往往對情感更敏銳、對人生多元樣貌更寬容。
他可能從未親身歷經戰爭、失戀、背叛、流亡,但透過故事,他理解了這些情境裡的複雜人性。
二、建立思考模型──「虛構是思想的練習場」
閱讀與觀影是一種「模擬人生」:角色的選擇、劇情的轉折、世界觀的構建,都是人在觀察「如果我是他/她,我會怎麼做?」這是一種高層次的認知訓練,培養出強大的想像力與抽象推理能力。
特別是科幻、奇幻作品,往往用虛構去碰觸現實無法直接表達的議題,如《攻殼機動隊》討論身分與靈魂、《火影忍者》呈現戰爭與孤獨、《銀魂》用荒誕搞笑批判制度不公。
三、心理療癒與逃避──「現實之外的避風港」
當現實世界充滿壓力與傷害,虛構世界就成了一種庇護所。有人說這是逃避,但也可以視為「自我修復」的方式。一個人每天面對難以言說的焦慮、孤獨與痛苦時,故事讓他得以短暫脫離、呼吸。
對一些人來說,動漫角色的存在,甚至比現實中的朋友更真實、更能陪伴他度過低谷。
四、社會與創意資本──「他也許正在蓄積創作能量」
長期浸泡在虛構作品中的人,若有表達慾望或創作天賦,這些「看似沒用」的資訊就會發酵。可能成為小說家、漫畫家、劇本作者、遊戲設計師、甚至是創意導演。
- 宮崎駿、押井守、藤本樹(《鏈鋸人》作者)都曾經是沉迷虛構世界的青年。
- 虛構不是終點,而是眾多創作者的起點。
五、人生意義的主觀選擇──「虛構也是一種活法」
有些人,終其一生並不追求名利、權位、實用知識。他們選擇活在小說與漫畫裡,無須以世俗定義的「生產價值」來衡量自己。
這並不等於他沒有價值,而是他以一種安靜而自由的方式,完成了屬於自己的生命旅程。哪怕只是與故事角色共度時光,哪怕只是讓世界少一點冷酷、多一點想像,那也是一種貢獻。
結語:虛構不是虛無
若說現實是骨架,虛構就是血肉。
如果一個人終生閱讀虛構,或許他學不會如何報稅、如何升職加薪、如何與人勾心鬥角——但他懂得悲憫、懂得夢想、懂得替不同的靈魂找到共鳴的出口。
那樣的人,或許活得不實際,但也不虛假。
他用故事滋養心靈,用想像撐起世界。
你自己覺得,虛構故事對你來說,有沒有某種特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