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不是虛無
avatar-img
芸嬋

虛構不是虛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個人若終其一生閱讀小說、漫畫、觀賞電影──沉浸在虛構世界裡──乍看之下,彷彿只是逃避現實、浪費時間;但若我們深入思考這樣的生活方式,其實也藏著多層次的可能價值。


一、感知他人生命的方式──「閱讀他人的命運」

小說與電影,是進入他人內心、理解他人處境的橋樑。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其中的情緒、掙扎與選擇卻真實得令人共鳴。這樣的人,往往對情感更敏銳、對人生多元樣貌更寬容。

他可能從未親身歷經戰爭、失戀、背叛、流亡,但透過故事,他理解了這些情境裡的複雜人性。


二、建立思考模型──「虛構是思想的練習場」

閱讀與觀影是一種「模擬人生」:角色的選擇、劇情的轉折、世界觀的構建,都是人在觀察「如果我是他/她,我會怎麼做?」這是一種高層次的認知訓練,培養出強大的想像力與抽象推理能力。

特別是科幻、奇幻作品,往往用虛構去碰觸現實無法直接表達的議題,如《攻殼機動隊》討論身分與靈魂、《火影忍者》呈現戰爭與孤獨、《銀魂》用荒誕搞笑批判制度不公。


三、心理療癒與逃避──「現實之外的避風港」

當現實世界充滿壓力與傷害,虛構世界就成了一種庇護所。有人說這是逃避,但也可以視為「自我修復」的方式。一個人每天面對難以言說的焦慮、孤獨與痛苦時,故事讓他得以短暫脫離、呼吸。

對一些人來說,動漫角色的存在,甚至比現實中的朋友更真實、更能陪伴他度過低谷。


四、社會與創意資本──「他也許正在蓄積創作能量」

長期浸泡在虛構作品中的人,若有表達慾望或創作天賦,這些「看似沒用」的資訊就會發酵。可能成為小說家、漫畫家、劇本作者、遊戲設計師、甚至是創意導演。

  • 宮崎駿、押井守、藤本樹(《鏈鋸人》作者)都曾經是沉迷虛構世界的青年。
  • 虛構不是終點,而是眾多創作者的起點。

五、人生意義的主觀選擇──「虛構也是一種活法」

有些人,終其一生並不追求名利、權位、實用知識。他們選擇活在小說與漫畫裡,無須以世俗定義的「生產價值」來衡量自己。

這並不等於他沒有價值,而是他以一種安靜而自由的方式,完成了屬於自己的生命旅程。哪怕只是與故事角色共度時光,哪怕只是讓世界少一點冷酷、多一點想像,那也是一種貢獻。


結語:虛構不是虛無

若說現實是骨架,虛構就是血肉。


如果一個人終生閱讀虛構,或許他學不會如何報稅、如何升職加薪、如何與人勾心鬥角——但他懂得悲憫、懂得夢想、懂得替不同的靈魂找到共鳴的出口。


那樣的人,或許活得不實際,但也不虛假。


他用故事滋養心靈,用想像撐起世界。


你自己覺得,虛構故事對你來說,有沒有某種特別的影響?

avatar-img
芸嬋
8會員
306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芸嬋 的其他內容
「知識應否開放」是一個跨越古今中外、涉及權力、道德、教育與科技發展的核心議題。從古代的藏書樓、家族秘技,到現代的開放資源、共享文化,人類對於知識的態度,始終在保護與傳播之間搖擺。 一、古代中國:知識屬於士人階層 中國古代對知識的態度,多半偏向「知識有限流通」: 私學與家學傳承:學術知識常由士
認同「生活在虛擬世界」本身就是一種存在方式,這不僅是當代數位世代的寫照,也是一種嶄新的身份認同與生存哲學的形成。這種現象不只是科技發展的副產品,而是社會文化轉型、心理需求與個體解放交織而成的結果。 一、虛擬世界,不只是逃避,而是一種選擇 過去我們常將網路生活視為「不真實」的延伸,彷彿虛擬世界只
在現代社會,自我介紹幾乎是一項「必要但尷尬」的社交儀式。 為什麼它變得「必要」? 建立身份與印象: 無論是求職面試、參加聚會、上台演講、進入新社群,都需要讓他人知道「你是誰」、「你來自哪裡」、「你能做什麼」。這不只是禮貌,也是為彼此建立「認知地圖」。 建立信任感: 自我介紹可以降低陌生感,幫助
「知識應否開放」是一個跨越古今中外、涉及權力、道德、教育與科技發展的核心議題。從古代的藏書樓、家族秘技,到現代的開放資源、共享文化,人類對於知識的態度,始終在保護與傳播之間搖擺。 一、古代中國:知識屬於士人階層 中國古代對知識的態度,多半偏向「知識有限流通」: 私學與家學傳承:學術知識常由士
認同「生活在虛擬世界」本身就是一種存在方式,這不僅是當代數位世代的寫照,也是一種嶄新的身份認同與生存哲學的形成。這種現象不只是科技發展的副產品,而是社會文化轉型、心理需求與個體解放交織而成的結果。 一、虛擬世界,不只是逃避,而是一種選擇 過去我們常將網路生活視為「不真實」的延伸,彷彿虛擬世界只
在現代社會,自我介紹幾乎是一項「必要但尷尬」的社交儀式。 為什麼它變得「必要」? 建立身份與印象: 無論是求職面試、參加聚會、上台演講、進入新社群,都需要讓他人知道「你是誰」、「你來自哪裡」、「你能做什麼」。這不只是禮貌,也是為彼此建立「認知地圖」。 建立信任感: 自我介紹可以降低陌生感,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