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會寫這類的評論,往常只喜歡在心裡留下觀後感,然後慢慢「反芻」;但想學習記錄看看,也發現記錄過程能讓我再思考得深一點,也說不定未來重看劇有新的發現時,可以讓我回顧自己的看法是不是有變。
只是這部劇看了幾次,還是有些地方很好奇卻找不到答案——因此這份記錄,變得更難了。(笑)
13歲少年殺人,也讓我懷疑原生家庭中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尿床
警方破門而入,在傑米的房間逮捕他了。當下的傑米褲子尿濕,劇情並沒有交代是睡覺時尿濕的,還是緊張驚嚇時尿濕的。
這個尿床,有在暗示麥當勞三要素嗎?
我感覺是沒有,應該只是想呈現,他還只是個孩子,13歲孩子受到巨大驚嚇時的自然反應。
不承認
傑米不承認他殺人了,逮捕到拘留,從頭到尾他喊的人只有爸爸,也只要爸爸陪同應訊,拘留期間,甚至多次要爸爸相信他沒有殺人。在這部份,我覺得爸爸在他心裡的位置,或許代表力量與安穩。只要爸爸相信了,他就多了一道屏障那樣。
有人說他是「解離」了,所以不承認自己殺人。但我覺得他是不敢面對,而且他會選擇性的回答問題,想隱瞞。證據攤開前,也許他覺得否認到底就好了;證據攤開後,爸爸抱著他痛哭,傑米說「那不是我」時的否認,像是擔心承認了就會失去依靠的抵抗。
也像是對渴望的關係的連結的執著。
舉個例子:
一對夫妻,其中一位外遇,另一個得到消息通報。但外遇的不承認,不能承認,一旦承認了,關係可能就斷了,所以打死也不能承認,就算有照片也要硬拗,只要「沒說出口承認」,就是沒被「自己證實」的外遇。
承認了,是承認了自己的背叛;不承認,代表心裡沒有背叛,只是行為讓人誤會而已。
所以傑米不能承認,承認了,就是承認自己是迫害者。
我想這樣才能解釋傑米第三集為什麼對心理師說的「他沒殺凱蒂」的那些話。
布魯內爾
布魯內爾是傑米歷史課最欣賞的人,他說:「他做到了其他人做不到的事。」
有在暗指什麼嗎?
傑米想成為不一樣的人?或是特別優秀的人?
(或是受歡迎的人……萊恩對於「受歡迎」與「受女生歡迎」表現出有興趣。)
如果是青少年的憧憬,那麼或許有可能。
(但其實每個人心裡,應該或多或少都有著那樣的憧憬吧~)
憧憬會對青少年造成影響,我想,這正是需要有人去幫忙理解憧憬背後代表著什麼欲望的時候。
三明治
心理師帶來的三明治,傑米聽說有自己不喜歡的醃黃瓜時表示「不確定自己會不會喜歡,但他會吃」。坐下來開始拆三明治,但才拆開,就推到桌角放著,推了兩次,並立刻用輕拍的方式清潔桌子、褲子和手。
表示就算他不喜歡還是會先接受?
開題後,心理師問他不吃三明治嗎?
傑米說他等一下再吃,只是那個醃黃瓜,他很討厭。
這時候他才承認自己討厭醃黃瓜,但他仍接受了三明治。
話尾,傑米發表「自己只是用刀刺凱蒂,而不是拿刀威脅她並摸她的身體,比起那些想摸她的人好多了」之後。他拿起三明治咬了一口,然後放回桌上,又推到角邊,再度輕拍自己的褲子做清潔。
隨後他意識到這樣的發言不對,再度重申「自己沒有殺人」,剛剛只是累了,沒有那個意思。
他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願意吃了夾有他討厭的醃黃瓜的三明治?
5/28我還在推敲,有了一點想法:
他不喜歡吃醃黃瓜,但還是吃了,但他真的不喜歡。
對照事件
他並不想殺了凱蒂,但還是做了,他討厭那樣的結果,但他已經殺了。
第三次的三明治鏡頭,講的可能不是他的個性與態度,而是他的心情。他知道自己錯了,但還是得給自己找一個「自己沒有那麼壞」的理由。(這樣感覺就連貫起來了!!)
所以心理師才會哭了,收拾三明治時推開三明治,是對事件後,心靈力量還微弱的孩子得用覆蓋自己行為的意識感到心痛。這份心痛不單是因為傑米,而是無數這樣的孩子,他們都在用這樣的力量保護自己的心靈,無人協助,不得不扭曲。
爸爸的相信
爸爸一開始就相信他嗎?真的相信他嗎?如果相信,看到證據後,心境上的轉變與衝擊是什麼?
警方剛出現帶走傑米時,我覺得爸爸當下還覺得荒唐,怎麼可能是真的。
進到警局面對警方認真的態度後,才開始正視並面對,但還是帶著傑米應該是被誤會的想法。
待律師來了,教傑米用「無可奉告」回應時,他的不安漲到最高。於是他問傑米:「無論發生什麼事,無論你有沒有做,我要你告訴我實話。你有做嗎?」
傑米說沒有,爸爸要他保證,於是傑米保證。
我想,這時候,就算他心裡原先有「不確定的懷疑」,但在傑米的保證下,身為「父親」的自己,必須拋下所有的懷疑,就算他不知道真相,但他得全然的相信傑米,為了傑米,也為了自己。
這個相信我覺得有點像賭博。
他的「全然相信」是梭哈,所以得知真相後,受到的衝擊會更大。
舉個心境上的例子:
①
A是講信用的親友(賭技高超的人)
B是愛說謊的親友(十賭九輸的人)
兩個事件
事件一:當你必須相信A或B沒有偷東西時……
對A會有比較大的信賴,對B就算相信了但會仍存疑
當真相揭曉,相信A受到的衝擊會比較大,對B會因為沒有盡信而受到比較小的傷害
事件二:選擇跟誰一起下賭注?
跟著A會下比較多賭注,對B會有保留
當結果都是輸的情況,跟著A會賠得比較多,受到較大的損害
傑米爸爸的心境更複雜,他梭哈,沒有退路了。但傑米卻真的殺了人,身為父親,還會有一股「無能為力」的感覺;即便他仍然想相信傑米,卻做不了什麼事,只能責怪自己。
家人
也許是交流不夠深,所以傑米才得在犯罪後,藉此體會「家人沒有因此遺棄他」的愛意與支持。
原以為傑米會這樣,是因為原生家庭有暴力。心理師問話時,傑米對於心理師一直要談論爸爸,甚至懷疑是不是爸爸有什麼問題才成就這樣的傑米時,感到非常憤怒。
但從爸爸和家人的對話中,他是一位非常體貼、還很幽默的人。
只是比起爸爸,媽媽似乎沒有那麼堅強,在傑米犯案一年後,媽媽擔心自己或家人受不了他人的眼光,想要離開回去利物浦。或許這是傑米當初只找爸爸的原因。(補充一下:好奇其他人觀點,所以查了一下,有很多人表示,因為爸爸是「有力父權」的象徵,所以傑米才會只找爸爸;我覺得說得也很有道理)
只是最後一集,我不能確定是他們全家本來就是那樣的相處氣氛,還是因為傑米事件,讓家人的交流更凝聚了。但應該是事後有改變吧!從傑米和爸爸的通話內容,傑米提到現在遇到問題會找人談談,口氣聽起來輕鬆許多;媽媽也多次提起心理師,提起心理師邀請他們不要責怪自己……等等。
那麼傑米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事?
就像萊恩借刀子,以為傑米只是要嚇嚇凱蒂嗎?
有那麼單純嗎?
電話中傑米提到,「事情就那麼發生了,離開庭的日子愈來愈近,他打算認罪。」為我解釋了刺殺的當下。
衝動這件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如何控制衝動,即時停手,成了重要的關鍵點。
羞辱的傷害性
凱蒂對傑米的霸凌是羞辱性的。如果潔德表示凱蒂非常討厭傑米是事實而不帶有潔德的個人情緒意識,那麼是不是凱蒂把自己受到的羞辱投射到傑米身上,讓這份羞辱一個一個的傳遞下去了呢?
但不幸的,這份羞辱,在遇到傑米後,被用激烈的方式展現出來了。
孩子間的情緒,當他們的問題沒有得到好的出口,情緒或許會像病毒般擴散,一個接一個找替身,把自己身上的羞辱傳承下去,不由自主的。
不只傑米,凱蒂、潔德和萊恩,在我看來,他們也都需要被好好的照顧與引導。
尤其是網路社群產生的社會性變化,什麼都變得又快又即時。以前的社會形態要攻擊一個人,至少也要打電話找到人才能罵。但網路不同,24小時開張,隨時都能發洩——卻也少了沉澱的時間與機會。
這時再加上照顧者的疏漏,也許它就扭曲變形了。
額外補充
劇中提到很多次「非自願獨身」,這是另一個很深的議題。
有很多的說法表示,傑米的行為,和非自願獨身有很大的關連,包含他講的話、對心理師的態度……等等。從父權的角度。
我覺得也很有意思。
傑米媽媽最後說:「要接受『我們或許該做得更多』的想法,我覺得我們可以這樣想。」是這部劇給家長們的提醒。
沒有人想成為劇中那對哀傷的父母。
我們確實可以再做得多一點,不只是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