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場引言:從莊子到蘇東坡,我們都曾在職場「躺平」
「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
你是否也在每天的清晨掙扎,起床洗漱,活著只剩一塊肉。
這不是一個時代才有的現象,你也不孤獨。
躺平、精緻窮聽起來很無用。其實早在千年前,莊子提倡「無用之用」,陶淵明也放棄高薪,投入田園。
二、職場成就的取得:從英雄到凡人,「成功」的定義?
你的職位、年薪、團隊人數、專案數。數據與績效成為你的基本價值。
我們以為自己很無辜,被現在的社會框架壓住,其實這種思維並不新鮮,古今中外皆然——只是換了場景與語言。
拿破崙:當成果越大,代價也越大
拿破崙:職場少見的超級升遷案例。出生於科西嘉島的小貴族,他憑藉軍事天賦與執行力,從砲兵少尉躍升為法國皇帝。其成就速度,幾乎是「高績效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然而,過度依賴自己的能力與直覺,獨斷的領導風格,無法平衡中央集權與下屬的信任。他在滑鐵盧戰役失敗後,被放逐孤島,晚景淒涼。
從職場上來看,拿破崙是一個典型的「高績效但高風險人才(Hi-Performer, Hi-Risk)」:在組織初期能夠帶來爆炸性成長,但若無法轉型為領導者,最終也可能為企業帶來危機。
諸葛亮:全才典範的過勞者
諸葛亮幾乎是完美的:忠誠、聰明、堅毅、有策略。他獨撐蜀漢多年,宛如蜀漢的「超級資深主管」。他事必躬親、極致精準的管理者,寫下〈出師表〉的時刻,幾乎是油盡燈枯。
從職場上來看,諸葛亮是一位罹患「過勞者迷思」的模範員工。他未能有效授權、無法建立可持續的團隊管理機制,反而讓組織對他產生高度依賴,最終形成風險。
這樣的員工,在現代企業裡很常見:能力強、責任感高,卻常因不懂拒絕與放手而走向倦怠。
瑪麗·居里:不被制度歡迎的實力者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橫跨物理與化學兩領域得獎的人。然而在當時法國學術界,她長期遭遇性別歧視與資源排擠,盡管貢獻非凡,都無法輕易進入核心學術和社會權力圈。
從職場上來看,處在制度性偏見的組織中,你再努力、再優秀,若在一個不公平的體制中,都很難跨越的成就障礙。
小結:不是所有成就都該追求,也不是每個人都該當將軍
歷史教我們:成就不該只被單一指標定義。拿破崙最後敗退,諸葛亮英年早逝,居里夫人飽受排擠——他們雖然耀眼,卻也承受超出常人的代價。
而我們,也應該學會分辨什麼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成就,而不是社會或組織強加的標準。
三、躺平心態:歷史早有,並非現代人的新現象
「躺平」最早源自中國網路社群,用來形容一種對抗過度競爭、低報酬與高壓社會的心理狀態——不奮鬥、不買房、不婚育,選擇維持最低生活標準,以此表達對主流價值觀的消極抵抗。
在企業裡,「躺平員工」往往被貼上「缺乏動力」、「逃避責任」的標籤。其實躺平並不新鮮,它甚至是人類文明早期就有的職場對策。
莊子:早就告訴你「無用」才是真自由
在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中,莊子是一位絕不追逐功名利祿的思想家。他在《莊子.人間世》中寫到一段故事:有一位國君想請莊子出仕做官,莊子回絕說:「我寧願做一條在泥中搖尾的烏龜,也不願被供奉在你廟裡的神龜。」
換句話說,他要的是「我不要升遷,我只想活得自由」。
莊子躺平,不是因為他無能,而是他不願進入一個他認為不值得的組織結構。他選擇「無用之用」,是一種哲學層次的職場退出。
從職場上,這樣的人可能是選擇轉職、轉行,或從大公司退到地方創業;也可能是在組織中低調行事,只維持基本表現,不再與人爭奪權力。
陶淵明:辭官種田,比 KPI 更值得的是「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出身士族,原本有穩定的官職與收入,卻因為「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想對上司低聲下氣——毅然辭官歸隱。他在詩中寫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不只是田園生活的浪漫,更是一種對職場文化的審判。
陶淵明代表著另一種躺平:出於理想與尊嚴的自我選擇。
他不是不努力,而是選擇轉身到自己認同的生活方式。他的選擇放在今天,就是那些「裸辭」之後投入農業、手作、寫作或獨立接案的工作者。
從職場上,這樣的員工可能曾是高績效者,但在組織氛圍或價值觀無法共鳴時,他們寧願退出,也不願妥協。
塞內卡:富貴中選擇退場的哲學家
塞內卡是古羅馬的政治家、哲學家、也是皇帝尼祿的導師。他曾活躍在權力核心並推動開明統治,財富與聲望兼備。隨著尼祿愈加殘暴,他晚年選擇淡出權力中心,專注哲學與寫作,提倡「內在平靜」與「命運順從」等斯多葛式的價值觀。
他曾寫道:「不是我們短命,而是我們浪費了太多時間。」
這句話在今天依然深刻,念書、升學、加班、升遷,時間被換成升遷的一張紙。
塞內卡的躺平,不是退出社會,而是從過度的「職場角色認同」中抽身,回到本體的價值思考。
小結:躺平,其實是人性的自然現象
當我們長期處於高壓卻無法掌握的情境中(如工作壓力大但缺乏回饋、晉升管道被卡、付出不被看見),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會讓人進入能量保存與心理防衛的狀態,對外展現出半主動的退縮狀態––「躺平」。
你有沒有遇過:
- 明明能力不錯,卻逐漸變得冷淡疏離。
- 不再主動發言,也不再爭取機會。
- 表面配合,內心卻早已下線。
這時候,與其指責他們「態度消極」,比較好的方式是了解他們經歷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四、職場不公平對待:誰沒在辦公室裡被邊緣過?
雖然「努力不一定成功」,但另一方面「成功,有時靠的不是你努力,而是你在哪個圈子裡。」
職場上,最令人無力的抱怨可能不是「我工作太多」,而是「我做得比別人多,但升的總不是我」。這種來自制度、權力或文化結構的不公平對待,是壓垮職場熱情的主因之一。
在歷史的洪流裡,你並不孤單...
岳飛:被同僚構陷的高績效者
岳飛,南宋時期知名的抗金將領,屢戰屢勝、屢立軍功,沒受到國家嘉獎。同時與當權者秦檜政見不合、不瞭解宋高宗的政治計算,因此被構陷入獄、最終冤死。
從現代職場視角來看,岳飛是「高績效但政治妥協度低」的員工。他專注於專業本身,卻忽略了組織中的政治結構與潛規則,最終不僅無法升遷,還被清除出局。
職場上,不是只有表現,還有「生態位」與「權力場」。
很多人努力工作卻發現總是被忽略,可能是因為:
- 沒有足夠的盟友:缺乏橫向支持,遇事孤立無援。
- 不懂得上行管理:上司不知你在做什麼、不信任你、或認為你不懂策略。
- 沒有與組織文化對齊:即便努力,但做的事情和組織目標/價值觀背離,升遷會被犧牲。
這種不公平對待,往往讓人覺得「無能為力」——不是我做不好,而是我做再多只是踩錯權力節奏。
文成公主:你以為是榮耀,其實是政治佈局
文成公主是唐朝嫁往吐蕃的皇族女子,她遠嫁異域,促成漢藏文化交流。
史料記載她是遠之宗親,文成公主被選中為「高階外派代表」——並非因為她的能力、意願,而是基於血統與形象,她最合適。
這是另一種職場的不公平:性別與角色期待的限制。
職場上,仍有許多女性被賦予「適合支持性職位」、「比較有親和力」等角色刻板印象,導致她們在升遷路上遭遇天花板。即便有能力領導,依舊可能被限縮在『溝通協調』等支持性職能,難以進入『戰略決策』的主導位置。
聶政與晉文公:功勞不一定是你的名字
古代刺客聶政為報答嚴仲子的恩情而刺殺仇人,事成後自刎,以避免家人遭牽連;結果嚴仲子活下來享受成果。又如晉文公即位後,重用舊臣,但功勞多歸於君主,基層將士難留姓名。
在職場上,這叫「老闆吃果、員工種樹」。你熬夜完成的提案,到了主管報告時已換成另一個人的名字;你撐起的專案,最後被包裝成主管的「領導績效」。
這種「成果挪用」現象(Credit appropriation),是打擊高績效員工的毒瘤之一。
小結:面對不公平,你可以怎麼辦?
歷史告訴我們,不公平不只是「萬惡組織」的問題,而是權力與人性的一部分。
身為個人,我們不能只是逃避,但也不必完全承受。可以參考以下:
- 識時務者為俊傑:不是鼓勵你阿諛奉承,而是要看清環境與文化適配度。若你一直無法被看見,也許是時候轉換舞台。
- 建立影響圈而非抱怨圈:與其聚焦在「為什麼不是我」,不如拉高視角、思考「我能影響誰?誰能為我背書?」職場不是單人戰,是聯盟戰。
- 記錄貢獻,主動呈現:你為團隊做了什麼,別等別人發現。定期回顧與彙整成績,讓上層知道你做了多少,是職場生存技術之一。
- 與其指望公平,不如練習應對:公平不是常態,應對才是能力。歷史上許多人物也非因「公平」而成功,而是懂得「轉彎」。
五、從東西方歷史人物,看那些曾經受挫卻選擇躺平或轉彎的人
如果你曾因職場失敗而懷疑自己、被主管否定、在會議中被忽視,甚至在績效評核被評「普通」後懷疑人生——別沮喪,你不孤單。
從東到西,古往今來,許多偉大人物也曾在職涯裡跌得灰頭土臉。有些人選擇了短暫躺平,有些人選擇了轉身離開,有些人則等待時機,再一次崛起。
讓我們看看幾個鮮明的例子吧。
李白:你說我不正經?那我就「不務正業」給你看
盛唐詩人李白才華橫溢,但仕途坎坷。他短暫擔任翰林學士卻不具實際官權,因他不拘禮法、不迎合權貴、遭到排擠,不久便淡出仕途。
離開官場後,李白逐漸進入「躺平浪遊」模式,周遊名山大川,寫下千古詩篇,讓詩成為生命的主軸。
職場上,李白就是那種「高潛力但文化適配度低」的人才。他可能不適合階層嚴謹的公司,卻能在創意、自由度高的環境綻放光芒。
如果屬於這類人,不如擁抱你的邊緣值,找適合發光的位置,而非強求留在不適合你的圈子裡。
伏爾泰:被流放後寫出經典的哲學家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因批評當權者而入獄、流亡。他並非「不敬業」,而是太過直言。期間他寫下大量尖銳又具思想深度的作品,如《老實人》,成為的啟蒙運動的經典。
伏爾泰代表的是:當你無法被既有體系接納時,不如打造自己的平台與聲音。
他沒有因此沉默,反而在壓迫中創造了思想的黃金年代。這在職場上,可能是一位被開除後創業成功的員工,或是一位因理念不合離職卻開設個人品牌的自由工作者。
不要讓一時的挫折定義你。你可能只是在錯的時間、說了對的話。
豐臣秀吉:掃廁所小卒翻身成為日本首相
出身寒微、幫忙打雜的基層僕役,豐臣秀吉憑藉過人的工事與外交,快速升遷,最終成為統一戰國的實力者。
他不是「躺平」,而是懂得隱忍與蓄勢。
秀吉的故事教我們:職場不是比誰先衝,而是比誰會看風向。
職場建議:當你不被重用時,也許不是你不夠好,而是時機未到。累積實力、觀察權力流向,拿捏在「忍」與「動」之間的時機。
維珍創辦人 Richard Branson:被學校放棄的創業傳奇
Branson患有閱讀障礙,在學校中成績低落,也被老師認為「沒前途」。但他始終選擇相信自己,在16歲創辦學生雜誌,後來更創立 Virgin 集團,跨足音樂、航空、太空等領域。
他代表了一種被「主流標準」放棄的人,卻因為堅持自我,成就一個品牌帝國。
在職場上「被淘汰」的人:在傳統結構中失敗,卻在自由土壤中開花。
當你被拒於門外,不代表你沒能力,也許只是這扇門不是你的路口。你的舞台,可能得自己搭建。
六、結語:專業與職場不等於成功人生,但能成就清醒人生
如果你曾在職場裡經歷懷疑、自責、憤怒、疲倦,這篇文章希望讓你知道一件事——這不是你個人的問題。從歷史的長河中、從制度的現實裡,我們可以看到:每一份職業與努力,都是在不完美的土壤中嘗試成長的種子。
歷史不會說謊,但它提醒我們一個事實:制度從來不是中立的,權力從來不是公平的。
「我是不是不夠好?」——你其實比你以為的還清醒
當一個人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積極」、「不夠適應文化」、「不夠會討好主管」時,其實代表你正在覺察職場中那些不合理的地方。
不是你不好,而是你夠敏感。不是你軟弱,而是你還有人味。
歷史上:每個時代的人都曾困惑、反抗、掙扎。
也許你現在的職位不是你理想中的舞台,也許你做了很多卻得不到認可,也許你準備要放棄努力去做「剛剛好就好」的自己。那都沒關係。
你可以是李白,寫自己的詩,不做官。
你也可以是秀吉,現在沉潛,等待明天的天命。 你甚至可以像伏爾泰那樣,轉身打造新的話語權,不再期待體制給你舞台。
你不需要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者,才有資格留下來。你只要記得:你的價值,不取決於這家公司,這個職位,甚至這份工作。
留給你的最後三句話
- 你不是失敗,你只是太真實。
- 職場從來不公平,重要的是你怎麼回應它。
- 清醒的你,可以選擇離開、躺平,或是重新出發——都值得尊重。
謝謝你讀到這裡。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某一刻感到「我不是一個人」,那就值了。
未來還會不會受傷?會。還會不會失望?可能會。
但你也會更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如何選擇自己的價值觀,如何讓「工作」成為人生的一部分,而非唯一的戰場。
願你在歷史中找勇氣,在人性裡找出口。
希望你不被定義,不再懷疑,不為躺平而羞愧。 祝福你自由而清醒地工作,也自由而清醒地生活。
補充
「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字面翻譯:
「人的悲哀,沒有比心死更嚴重的了;而肉體的死亡,反而還排在其次。」
「無用之用」
是來自中國哲學家莊子的概念,尤其在《莊子‧齊物論》篇中有提到。這個概念的意思是,某些看似「無用」的事物或行為,其實具有深刻的用途或價值,往往是隱形的或難以直接理解的。
✅ 深層含義:
在莊子的哲學中,「無用之用」強調的是一種超越常規、打破常識的思維方式,提出了一個反向思考的觀點。它意味著有些東西並非完全按照「實用」來定義其價值,而是其「無用」的特質反而賦予了它更多的可能性或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