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吃早餐嗎?您的早餐都吃些什麼?你是否也因為方便,讓便利商店、連鎖早餐店,制約了您對早餐的選擇?這樣的方便,也許讓身在台北的你,與位處高雄的她,在同樣的時間吃著相同的早餐?想想,這也不失為一種浪漫!!停......停!我今天不是要來寫這種爛梗偶像劇,抱歉!
在過去,也許因為地方族群的飲食習慣、或是地域產業條件的關係,餐食會有形成具地方文化的特色項目,例如台南人有一早喝牛肉湯的傳統,而老派在地台中人有滷肉飯(外地人理解的控肉飯)+麻薏這樣組合的選項。當我人在台中需要以外食當早餐時,去第二市場點碗滷肉飯再加一碗麻薏湯,這樣的組合是我最喜歡的選擇。這樣的組合,無需加東泉辣椒醬就足夠美味了。

台中二市場魯肉邱的爌肉飯與麻薏。
老台中的魯肉飯,就是外地人口中的控肉飯
位於台灣大道與三民路口的台中市第二公有零售市場,是個幾乎24小時都可以吃到滷肉飯的地方,主要有三家滷肉飯輪番上陣。早上到午餐這段時間由魯肉邱負責控場(就是過去的中大魯肉飯),中餐與午後時段到晚餐有山河撐著二市場滷肉的招牌,晚餐到凌晨4點則是李海在照顧滷肉控饕家的味蕾及胃。三家滷肉飯各具特色也各有擁護者,名氣最大的是以深夜為主場的李海,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早上的魯肉邱。除了上述這三家外,另外還有三代聰明與魚皮李這兩家。老台中人說的魯肉飯,就是外地人口中的控肉飯(爌肉飯),而外地人概念中的滷肉飯,在台中則是稱之為肉燥飯。然而這個稱呼習慣也在悄悄改變。由於第二市場以早市為主,常有觀光客拿著旅遊指南按圖索驥,在早上的時間來到第二市場找吃的,因此負責早上營業時段的魯肉邱,這些年將魯肉飯改名為爌肉飯,而原先的肉燥飯則還是稱之為肉燥飯(好複雜)。這樣的修改對觀光客而言較為友善,老台中人來點餐也別搞錯囉,不同時段到山河或是李海也請多加留意一下,這兩家店仍然維持著傳統的命名習慣,需要理解清楚名稱並正確點選您想吃的食物。
照片中魯肉邱的爌肉飯是什麼樣的味道?皮軟肉甜,淋在飯上的滷汁不會太鹹,吃完碗底不會有一灘油,絕妙好吃。
只有台中吃的到的小吃:麻薏
說完了滷肉飯,來說說這樣只有台中吃的到的小吃:麻薏。雖然曾聽說宜蘭也吃得到麻薏,但我沒有真的在宜蘭見過,無法證實這點。麻薏確實是台中許多地方到了夏天能吃到的小吃。麻薏不僅是吃氣味的,也是吃消暑的。在台中對抗燥熱您可以來碗透心涼的冰品,然而若是您不想消耗元氣用身體來煨吃下肚的冰寒,您可以選擇吃一碗熱麻薏湯來消除五臟六腑的暑氣。

阿娥麻薏。
麻薏是採黃麻的嫩葉,經過撿、搓、揉、洗四個步驟,除去菁澀苦味,再添加番薯、魩仔魚加以煮熟勾上微芡而成的湯品。每家小店因著手路不同,有些番薯或魩仔魚給多一點、有些店家芡汁稠一點或稀一些、或是有人喜歡苦味保留更多或是希望別那麼苦。因著每人的喜好不同,支持的攤商也不一樣。我喜歡苦一點,魯肉邱賣的麻薏在苦味上很能滿足我,口感上我喜歡勾芡少一點,這點我更喜歡阿娥,因此我常兩家都吃。阿娥旁邊轉角林記古早味的麻薏也很好吃,三家都是我會選擇的攤家(真為難)。
黃麻原產於印度,十七世紀時由荷蘭人引入,種植於台灣中部一帶,進而成為中台灣的鄉土作物。明治38年(1905)於豐原成立台灣製麻會社,生產麻織品、麻繩與麻布袋。後來塑膠工業逐漸取代麻製品,製麻產業因而式微,但以黃麻嫩葉製成的小吃湯品卻意外留了下來。產業興盛期間黃麻在豐原種植很多,之後陸續於石岡、潭子、南屯也廣泛種植。黃麻於每年三月開始播種,經過一個多月能開始採收嫩葉,可連續採收至八、九月,入秋後則不再適合栽種,因此麻薏屬於五月節到中秋這段時間夏季限定的台中小吃。
1957年開始出現適於食用的矮種黃麻,台中南屯為麻薏小吃的濫觴地。南屯至今仍有許多老字號的麻薏攤家,然而南屯是我較少涉足的地點,我的覓食地主要以第二市場的攤家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