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自有最好的安排。
原本計畫退休後專心寫作小說的總經理N,由於公司人事異動,他被派往海外擴展業務,暫時還不能放下企業戰士這一旗號。不過,在我看來,這次調動未是壞處多於好處,因為他非常熟悉這個領域運作,很快就能得心應手的。而且,白天把公司業務管控得宜,減少飲酒作樂的應酬,到了晚上,回到舒適的住處,坐在書房電腦前,立刻就能變身為小說家了。
我知道我把事情說得易如反掌般容易,不能完全掃除盤踞在N心中的大片烏雲。也就是說,你解決掉身分轉換的問題,還需克服「小說如何寫起……」的心理障礙與困惑。這樣說有點道理。不過,我並不認為這個門檻跨越不了,設若真有這般自我設限,其原因多半是被眾多小說理論給絆住了。就我個人的解讀,一部數十萬字小說理論即便寫得頭頭是道,它永遠比不上一部精采的短篇小說(台語:蚯蚓一畚箕,輸給一隻母鴨)。簡單講,你不必附隨或仿傚所謂經典作家的「小說形式」或文體,相反,更應該努力研發突顯自己的小說語言(敘述特色),以徹底的實踐經驗作為前進之路,這有點像文化人類學的觀點:說好一個故事,做好一個論證。
我再舉一例。三島由紀夫是個勤奮寫作(不知疲勞)的作家,而如此勞力付出,其創作量自然是驚人的豐富。不僅如此,他還出版了論日本經典作家的文集,探討了何謂小說的本質,將其推向了小說家和理論家雙重身分的高峰。說到這裡,N或許要問,我的說法豈不是自相矛盾?不是的。三島由紀夫筆下探討的「何謂小說」,在本質上與不會創作小說的理論家不同,他有其從長年創作中得出的實際經驗,有務實的強大基礎做支撐,不致於淪為無用的套話。
進一步說,三島由紀夫在論述和點評日本作家,即反映出他的文學品味與個人偏好,你不必照單全收,但讀來仍有參考價值。我認為,讀完之後或許靈感奔騰而至,你下一部小說就這樣催生出來的。在此,我衷心祝福N的寫作之路,一開始就是平順而踏實的。(202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