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世間,再也沒有比自以為是的善意更難拒絕的燙手山芋了。」
臺灣漫遊錄
作者:楊双子
出版社:春山出版
讀墨介紹頁面(AP):https://moo.im/a/hknxHS
(本文寫於2021年,心得有部分雷,將另外標注)
看這本書之前便知道這本書似乎有某些爭議,但又怕被暴雷,結果就在一個還不知道爭議點到底是什麼的情況下看完了這本書。
看完後心情甚為複雜,一方面我為書中兩個主要人物的互動感受到一些感傷,而另一方面則是上網查了爭議到底是什麼後,心情真的有點複雜。
(關於爭議的部分可能有點暴雷,會在後面描述)
最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是帶著好奇的態度,想去看一個日治時期的女性作家來臺的所見所聞。我很少閱讀關於描繪飲食的書籍,而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其中一個很大的樂趣,在於每一章節都是以當時的食與臺灣文化之間細膩的結合,也讓我看見好多現在在臺灣的美食是如何在歷史中被傳承下來。不同地區文化的歷史脈絡也呈現在一個恰到好處的狀態(由於我歷史真的很差,太深入的內容我實在承接不起,所以這樣的強度對我而言剛剛好XD)。隨著青山千鶴子的旅程,我好像也因此得到機會去揣摩日治時期的光景,像是以前在課本中學過的公學校、小學校的區別:每個人說話的用字遣詞如本島人、內地人的用法,都隨著當時的歷史而有所不同,感受到其中各種歷史的訊息,是閱讀本書很大的樂趣之一。
「權力不對等其實比一般人想的更加幽微,也更無所不在。」
而本書另一大重點便是身為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權力,是否真的可能在這樣的結構中出現深入的情誼。在日籍作家青山千鶴子與臺灣妾室女譯者王千鶴旅臺的過程中,各種經歷之間的權力結構時不時會因著兩人受到不同的待遇而提點讀者。
享受權利福利者,無法理解被支配者的想法。雖然可以感覺到身為日本人的青山千鶴子不斷地表現出他想接納臺灣文化中的特殊性,卻又在字裡行間將權力者在上位的態度表露出來,最終導致兩個人之間雖然互相珍視與對方的情誼,卻又存在著巨大的橫溝,最後變成傷害。
「多數的日子,並非愉快或不愉快可以二分的。」
看完兩人關係在因為權力結構之下造成身份上的差異,進而分開,加上青山之養女所述的後記,與年邁的王千鶴及其女在譯後的補充。雖然這些加筆都未破兩人當年互動最後的結局,以及當年的真實想法,卻隱約可以感受到一股遺憾之情與過去結構的束縛。這些旁人之見,也透露了作者新增的第十二章,或許只是想彌補兩人間當初未能被青山千鶴子理解的遺憾。在看完了整本書後,的確會想再從頭好好地看一次王千鶴小姐在其中的各種反應,這些描寫是很細膩而讓人在意的。
「———您說的沒錯。儘管做不到毫無保留地敞開心門,我內心裡懷抱的這份情感,還是真實的。」
考量到當年的文化背景下出版這本書的確有他的困難,也曾述這本書為了出版曾經過刪減,看到現在這本書可以在現代,脫離臺日殖民與被殖民之間的關係性下(雖然至目前仍是留有許多傷害),對於女性之間抱持一種友達以上的接納度也提高一些的時刻,的確會很認同加筆註解的人們所述,至今社會的氛圍好似終於有了個開口,可以將這份未盡的情誼好好地重新被看見與理解。
(以下有爭議雷,請斟酌是否閱讀)
看完這本書時我其實還蠻被兩人的情誼動容,也在心中想好要尋找一下日方當年出版時的一些訊息或心得。
然而上網查了一下其他人的心得文後,才知道原來爭議的部分就是——這是一本小說,不是翻譯文學,卻透過設計造成這本書好像是珍貴的史料下細膩的產物,讓人誤以為內容都是曾經存在部分真實的。
真相是從頭到尾,包含序言、各個人物在後面的加注與發言、註記的作者、書底列舉的史料,全都是作者所設計的一環。
老實說,知道了這件事情的當下,心中對於這本書的感覺從感動變成有點衝擊。
我也思考了一下到底讓我覺得打擊的部分是什麼。
我想其中一個部分,大概是我開始不知道在書中曾經感受到的文化到底是否是真實。
雖然無法否認作者用心的考察,以及書中那些看起來很貼心的譯者註記內容,但他的存在是由考據而生,還是當事人主體去訴說,對我而言仍有差異。
而另一方面,或許我真切地希望,那兩人未能在相遇之時開花結果的羈絆是存在的;在那樣的年代,真的存在過試圖跨越權力結構,去理解臺灣文化的人存在(縱使在本書的主軸中,這位日籍主角仍是無意識地將權力結構帶入生活中)。
回想起來這樣的設計可以說是作者與出版社極大的巧思,也是出版一本書中相當特殊的一種設計。
但也著實了影響讀者在理解這本書的過程中,
要帶著什麼樣的角度去觀看,或是被什麼樣的角度吸引進而閱讀。
即使一開始就理解他是一本小說,對我而言這本作品也會是非常誘人,令我想推薦的的作品。
雖然出版方亦澄清這本書的設計,是想在其中帶來另一種挑戰。最後在讀者的回饋下,雖已修改封面的作者名稱、以及拿掉封底的史料列表,並加註虛構翻譯(?)的事實。我雖然看到書封的作者欄只列楊本人,書內的結構仍然讓我感覺好似真實存在的史料,仍然在最後被這件事情感受到極大的衝擊(看來我屬於那沒有理解蛛絲馬跡的一群XD)。
作者這樣的設計,好似也從另一種形式,回扣到這本書之外,作者與讀者間的權力不對等,
身為讀者在閱讀一本書時,到底該對內文帶著多少審視與懷疑的眼光,才能合理呢?
作為創作者和出版社,要為自己的宣傳與內容的真實性,負責到什麼程度呢?
而這本書這樣設計的真相帶來的結果,這是否也算是一種給讀者的燙手山芋呢?
或許每個人感受到的答案也會是很不同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