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厭世文,也不是批評你本人,純粹是為你提供對普遍生活方式和目標的一個思考的機會。沒有對錯,只有自由選擇。
人生意義是什麼?標準人生道路是:讀書時期的人生目標自然是成續。成績好,能考進大學。大學畢業,能找到好工作。工作表現好,可以升職加薪。錢多,就能買更多東西,也改善生活。生活改善,也就更幸福美滿了。
這裡邏輯沒有問題,但是現實中,這一刻的你,你快樂嗎?你有沒有職業倦怠?學習是否有壓力?有人會說,這些種種全都是為了將來的自己幸福著想。 我回應是:那現在這刻的你呢?現在這個你的幸福就不理會了?另外,你所說「將來的幸福」是在何時?讀書時的你會認為在畢業後、單身時的你會認為在結婚後、生孩子後的你會認為是在孩子長大後、工作時的你會認為在退休後,到了退休後,你看看街上的老人家們,面上有沒有幸福的笑容?好像他們更多的,是無聊和孤獨。
「那麼只在乎現在的快樂嗎?不理會將來的日子嗎?」並不是,這只是由一個極端跳到另一極端而已。不過,現實的確有人是這樣,該吃吃、該喝喝,但他們現在已感到愉快。「那麼你將來孩子和父母如何辦?」這一段主要給「已滿足生活基本需要、甚至是富裕,但過度注意將來,要拼搏、努力賺錢」心態的人看,你看看你現金存款,再看看你該城市的社會保障制度,各種保險的方案,你覺得如何?另外,快樂就是要花巨額費用嗎?多花費小量金錢,和你朋友或家人乘車去個海灘玩樂、看一套電影、買一點書,全都不會因而令你將來乞食。 或者,簡單的,選擇一份你做得輕鬆愉快的工作。
在 《Die with zero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一書中提到,人們在退休後直到過世時所花的存款為11.8%,即是有大於8成的存款是沒有花掉。書中有各種方法,讓你「存款使用最大化的同時,又不忽略自己和親人的將來」,有興趣可買本看看。
即使存款使用較合理了、也關注現在的快樂了,那麼人生意義是什麼?每個人興趣不同,令自己愉快的東西和活動也自然不同了。最常說的是旅行、吃喝。這就成為了他們人生的目的,也就是意義了。這自然會被他人批評這是淺薄與短視(但卻是現在的人常見的答案)。另外,快樂是有邊際效應的,你第一次旅行,自然是很高興,但隨著旅行越多,東西景點便越不覺新奇了。這個願望無法令你感到相同快樂了,你就要去找另一樣東西令你快樂。整個人生就是不停在尋找快樂(還不一定找到)。假設有一個人活了幾個世紀了,什麼快樂也體驗過了,那他可能是全世界最不快樂的人。
你當然可以在此止步,在人生中追尋各種快樂成為你人生的意義。但如果你能感受到追尋各種快樂和標準人生道路,也是如此的短暫、無聊、最後也是一場空的,那都無法成為你的意義。
那麼人生意義是什麼?這時候便有人提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本來,我是想在這裡對自我實現這觀點也進行質疑,但是我在找資料時找到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描述:
Self-actualizing people are, without one singe exception, involved in a cause outside their own skin, in something outside of themselves. They are devoted, working at something, something which is very precious to them -- some calling or vocation in the old sense, the priestly sense. They are working at something which fate has called them to somehow and which they work at and which they love, so that the work-joy dichotomy there disappears.
...
All, in one way or another, devote their lives to the search for what I have called the "Being" values, (B for short), the ultimate values which are intrinsic, which cannot be reduced to anything more ultimate.
...
"B" values including truth and beauty and goodness of the ancients, and perfection, simplic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several more.
...
The key word for this is "selflessly," and our youngsters suffer from too little selflessness, too much self-consciousness, self-awareness.
...
Self-actualization is an on-going process; it means making each of the many single choices about whether to lie or be honest, whether to steal or not steal at a particular point, to make each of these choices as a growth choice. This is movement toward self-actualization.
Maslow, A. (1965). Self-actualization and beyond.
原來,理論中自我實現需求,並不只在於自我夢想的實現,是廣闊且深入的。他認為,能夠達成自我實現的人,能獲得"peak experiences",是專注工作、以無私、和在生活中不斷作出「存在」價值觀的選擇。這是跨越了以達成任何自利目標為人生意義的囚籠。
人生意義是什麼?也許,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自己存在的「有」或「無」都是無分別(也是抑鬱問題人士的想法)。但是最後還是回歸宗教和靈性層面,你的存在,就是存在本身的意義。你的生活意義,就是選擇:選擇向善。
當然你可以說「我為什麼要無私?為什麼要幫人?」的確你可以這樣想,這沒有對錯的。這個出口,只是提供給正在尋找出口的人。
You cannot choose wisely for a life unless you dare to listen to yourself, yourself, at each moment in life, and to say calmly, "No, I don't like such and such. "
Maslow
不過,有沒有可能,不向外在尋找,有內在的生命意義?(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