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厄林‧蕭格松(Erling Skjalgsson)生存的年代,挪威尚未具有一個統一王國的形態,雖然在此之前曾有國王統一過這個廣大的區域,但各地的海岬王的勢力仍舊是十分強大。國王在各省區內也難以樹立權威。奧拉夫一世‧特里格瓦松(Olav I Tryggvason)取得挪威王位後,便力求王國建立起與鄰國丹麥、瑞典相似的中央王權,因此他試圖引進基督教的力量,來壓服各地貴族。

羅加蘭酋長厄林‧蕭格松出身挪威南部羅加蘭地區的貴族,是當地貴族的首領,自其父「斜眼」托洛夫(Torolv Skjalg)以來,在這片地區就擁有強大的勢力。不過關於他們的家世,從既有的史料中,卻都沒有清楚的描述。我們只能大約知道厄林‧蕭格松家族的據點在索拉,也有人認為他是以斯塔萬格為其首府,但不論何者,他們的核心統治地區應是為於斯塔萬格半島無疑。
前面提及,奧拉夫一世‧特里格瓦松登上挪威國王大位後,試圖鞏固政權,並將基督信仰推行於挪威全境,奧拉夫一世‧特里格瓦松為獲得有力的外援,因此將妹妹阿斯特麗德(Astrid)嫁給厄林‧蕭格松。厄林‧蕭格松在娶得阿斯特麗德後,便死心塌地的支持著奧拉夫一世‧特里格瓦松的統治,並且因此成為奧拉夫一世‧特里格瓦松在挪威西南部的代理人,從而掌握了松恩峽灣到林德斯內斯之間的廣大區域。同時,在奧拉夫一世‧特里格瓦松的幾次重要戰鬥中,厄林‧蕭格松也無役不與。可以說奧拉夫一世‧特里格瓦松的聯姻政策獲得極大的成功。
然而,隨著奧拉夫一世‧特里格瓦松敗亡於斯沃爾德戰役,挪威王國便再次走向分裂。在會戰中取勝的拉德雅爾埃里克‧哈康松(Eirik Håkonsson)、斯韋恩‧哈康松(Svein Håkonsson)兄弟與丹麥國王「八字鬍」斯韋恩一世(Svend I Tveskæg)瓜分挪威王國,而作為挪威國王奧拉夫一世‧特里格瓦松餘黨的厄林‧蕭格松則拒絕埃里克‧哈康松、斯韋恩‧哈康松的統治,並試圖保守他獲自其妻兄的權力。於是,厄林‧蕭格松在自己的領地上組建宮廷,並大肆招攬勇士,使其軍容日益壯大。

厄林‧蕭格松的統治最引人注意的,就在他的奴隸經營上。厄林‧蕭格松喜歡大量買入奴隸,替他開闢土地。為了讓奴隸能自發的積極工作,厄林‧蕭格松分配一片土地給他們耕作,並為每人設定KPI,要求他們達成一定的工作量。只要達成設定的目標,奴隸便能自由支配剩餘的時間與金錢。奴隸們既可以將額外的農產品以市價賣給厄林‧蕭格松,奴隸們便可藉此攢下金錢替自己贖身,甚至買下自己開墾的土地。這樣的循環,使厄林‧蕭格松積累大筆的財富,並可不斷地進行土地開拓。
厄林‧蕭格松的獨立之舉,無疑地使他與埃里克‧哈康松、斯韋恩‧哈康松對立,但由於埃里克‧哈康松期望恢復挪威昔日的時光,安於臣服於外國君主,以維持既有的領地,因此未對厄林‧蕭格松採取軍事行動。於是在這段時光中,挪威再度陷於分裂,異教信仰也逐漸恢復,一切彷彿又回到奧拉夫一世‧特里格瓦松統治之前的情況。
不久,這種歲月靜好的時光,隨著新國王的產生而發生了變化。曾經統一挪威的挪威國王「金髮」哈拉爾一世(Harald I Hårfagre)的後人「聖徒」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Olav II Haraldsson den heilage)返回挪威,並向挪威人索求王位。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以軍事力量迫使特隆赫姆的人們推舉他為國王,並以此為基地,開始向挪威各地進行征討與招撫。
各地的挪威貴族因不願放棄自身的自由與權力,於是在1016年聯合起來與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對抗。他們在斯韋恩‧哈康松的號召下結成同盟,就連一向與斯韋恩‧哈康松兄弟不和的厄林‧蕭格松也參與其中。斯韋恩‧哈康松與厄林‧蕭格松等人率領裝備齊全的45艘軍艦,南下迎擊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的軍隊。雙方於是便在內斯哈爾展開海戰。
挪威貴族聯軍首先向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的艦隊發出陣陣箭雨,但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的的軍隊憑藉著來自法蘭克的先進裝甲,沉穩地承受箭雨的襲擊。當挪威貴族聯軍的弓箭逐漸用盡後,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立即命令艦隊迅速突入敵陣,與挪威貴族聯軍展開接舷戰。在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軍的壓制下,斯韋恩‧哈康松首先遭到擊敗,他在友軍的幫助下,勉強逃走。而正當挪威貴族聯軍逐漸潰敗之際,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卻因一時遲疑,錯失了將挪威貴族一網打盡的機會。斯韋恩‧哈康松雖仍有力量,但他卻因懦怯,而逃往瑞典王國求援,厄林‧蕭格松則暫且退回領地。
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取勝後,便逐個征討反抗的挪威貴族,不過,起初他為了爭取厄林‧蕭格松,因此便繞過厄林‧蕭格松的領地,先去征討其他挪威貴族。隨後他便成功地恢復挪威王國的一統。不過,逃往瑞典王國的挪威貴族卻成功地煽動瑞典國王奧洛夫‧舍特康努格(Olof Skötkonung),使他揮師入侵挪威,不過瑞典國王奧洛夫‧舍特康努格卻遭到敗蹟,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的統治也因此得到穩固。
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統治之初,仍與厄林‧蕭格松保持和諧。但隨著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試圖強推基督信仰,並力求限制地方權力,他與厄林‧蕭格松之間的矛盾也就無可避免,雙方最終於1027年爆發戰爭。厄林‧蕭格松自知自己勢力遠非挪威國王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的對手,因此他暗中派遣兩個兒子前往倫敦,與英格蘭兼丹麥國王卡努特「大帝」(Knud den Store)結盟。卡努特「大帝」昔日曾為了英格蘭與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結怨,此時他正覬覦著挪威王國的土地,因此十分樂意給予厄林‧蕭格松支持。卡努特於是立即整頓艦隊,進犯挪威。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不敵,只能率領殘軍敗走,卡努特於於便在特隆赫姆加冕為挪威國王,並命他的侄子,拉德雅爾埃里克‧哈康松之子哈康‧埃里克松(Håkon Eiriksson)擔任攝政。
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此時已無法在挪威立足,但他還是打算賭一把,試圖襲擊哈康‧埃里克松,但當他率領艦隊通過厄林‧蕭格松的領地時,卻立即遭到厄林‧蕭格松的攻擊。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無意與厄林‧蕭格松為敵,但厄林‧蕭格松卻率軍步步進逼,於是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便率部佯裝敗走,急於抓捕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的厄林‧蕭格松竟甩開大隊,率領少數隨從發起追擊。厄林‧蕭格松因此落入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的圈套,在一翻英勇地交戰後,厄林‧蕭格松隨身的部下紛紛戰死,他而也力竭被俘。

厄林‧蕭格松被押至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面前審問,但厄林‧蕭格松始終昂然站立,不肯向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屈服。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忍不住發話:「厄林,你今日一直跟我作對!」厄林‧蕭格松則回以:「我就像鷹眼一樣,直勾勾地盯著你。那麼,你會與我和解嗎?」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想了一會,考慮到厄林‧蕭格松在挪威政局的重要性,便脫口允諾,但轉頭一想又有點後悔這樣輕率的同意,因此便拿出斧頭,輕輕地在厄林‧蕭格松臉上劃出一道傷痕,並說:「還是得做點什麼,來給背叛國王的人長點記憶。」當。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如此說之後,隨侍在旁的護衛阿斯拉克‧菲提斯卡勒(Aslak Fitjaskalle)便立即抄出斧頭跑上前,結果了厄林‧蕭格松。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見狀,不禁對著阿斯拉克‧菲提斯卡勒嘆氣道:「現在你把挪威從我的手中砍掉了!」隨後,奧拉夫二世‧哈拉爾松便逃往瑞典王國,但在1030年的斯蒂克萊斯塔戰役中被卡努特所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