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曾經陪過一位美容設計師創業。她開的是一間藏在巷子裡的工作室,沒有華麗裝潢,也沒花錢買廣告。她每天的社群貼文,就是拍一雙剛做完指甲的手,配上一段文字,不寫產品,也不寫折扣,只寫:「這雙手今天牽著媽媽來,她說要一起變漂亮。」
她不追熱點、不投廣告、不懂演算法,但她的預約,總是滿的。我慢慢明白,社群行銷從來不是「學會什麼技巧」,而是——你願不願意,讓人看見你工作的樣子,與你自己。
O|Observe|表面看起來,是在經營社群
滑開Instagram,你會看到一整片過曝的光線、美甲打光板、玻璃反射裡的微笑自拍。現在的美容產業,不做社群就像沒開門;不拍照,就像沒服務。
但我們也常看到另一面:貼文像在打卡、限時像在交差、風格像在模仿——做了很多,卻沒真的留下什麼。
問題也許不是「做不做社群」,而是:我們發出去的每一張圖,真的讓人看見了什麼嗎?
Q|Question|你想讓人記住的,是什麼樣的「你」?
每位美容工作者,都像一面鏡子,映照著客人的自我期待。但在社群裡,你不只是在服務客人,你也在讓「未來的客人」認識你。
你想被記住的,是什麼樣的氣質?
你在傳遞什麼樣的價值觀? 你的風格,是從哪一個日常練習開始長出來的?
那些問題,不是策略,而是風格的源頭。只有想清楚這些,社群經營才不會變成自我消耗,而會成為自我發光。
D|Deconstruct|行銷不是「外加」,而是「內顯」
讓我們拆開來看:
Instagram 是什麼?
它是一種「視覺的呼吸」。不是產品展示,而是氣氛延伸。
技術與風格的關係?
技術是基礎,但風格才是差異。真正的品牌力來自「你怎麼做」,而不是「你做了什麼」。
客戶體驗的設計?
不是只有服務當下,而是——她離開你工作室的那一刻,有沒有一種「我值得更好」的感覺。如果有,她會在社群上主動為你寫下她的故事。
真正有效的行銷,其實是由顧客自己完成的。而那始於:你是否曾真誠觸動過她的某一個情緒。
R|Reframe|你不是「要做品牌」;你,就是品牌
很多美容創業者會說:「我也想做品牌,只是還沒時間。」
但事實上,你的語氣、回覆私訊的方式、拍照的光線、限動的字句……每天都在默默長出你的品牌輪廓。
當你把「社群」當成是一個可以安靜放下自己、也讓人靠近你的空間,而不是一場表演,它就會回報你:不是數據,而是黏著。
所以,與其追問「怎麼做行銷」,不如問自己:「我願不願讓人透過這張照片,看見我工作的溫度?」
一個人願意被看見,就已經是一種美。
E|Express|你可以這樣開始練習
今天結束前,請你練習這件事:
選出一張今天工作中的照片,不是最美的,而是最真實的—— 然後寫下三句話:這位顧客的故事,你當下的感受,你對她的祝福。 不要過度設計,只要真實誠懇地寫。
然後,發出去。讓它飛。
你會發現,那些最有力的社群,不是寫得最厲害的,而是最願意「被人看見」的。
這不是一篇教你怎麼發文的行銷文章。
而是提醒你——在這個圖像過多的時代,你的真實、你的風格、你的情感,就是你最大的差異化。
而我們,只是從一張圖、一段文字、一個眼神開始練習,慢慢讓自己變得可見。
—
如果你願意,我會一直在這裡,陪你一起練習。
讓品牌長出靈魂,也讓你自己長出自信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