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是否也發現,近年來走進台灣各大城市的巷弄,總有幾家早午餐店靜靜開著,門外不見長隊,卻總是有人進出——而且,幾乎每一家都不太一樣:有的主打在地小農、有的混合日式設計感、有的結合藝文展覽空間。
我開始對這個現象產生興趣:為什麼早午餐,會成為近年台灣餐飲創業者的新熱土?而這波風潮,背後又藏著怎樣的生活與市場變化?
這篇文章,不是教你如何開一家早午餐店。而是想帶你一起看見——當我們談「餐飲創新」,我們其實在談:這個時代,人們想要怎樣的生活?創業者,想走怎樣的路?O|Observe|城市節奏改變了,餐飲的定位也變了
疫情後,我常在上午十點到咖啡廳附近走一走,觀察那些「還沒正式開始營業」的早午餐店。有些門口擺著手寫黑板,有些老闆會親自整理小花圃,或擦窗,動作很慢,像在醞釀。
這些地方,多半不是餐飲科班出身者開的,也不是為了賺快錢的速食路線。他們常常是一群轉職者、返鄉青年、小資創業者,想做點「有溫度的事」。
為什麼早午餐成為選項?
因為它剛好嵌入了我們新的生活節奏:
晚睡晚起、不再綁死於朝九晚五;
彈性工時、遠距上班,使得「白天吃一頓好一點的飯」成為需求; 社群打卡、場域美感、品牌感情連結,都讓這種微型餐飲空間,有了不只是吃飯的功能。
這些店,不一定賺很多,但有一種說不出的堅定——彷彿他們不是在賣餐,而是在經營一種生活態度。
Q|Question|餐飲創業,真的只能靠加盟才能活下來嗎?
我曾經陪伴幾位年輕創業者,他們在餐飲路上不斷猶豫:「要不要加盟?好像比較穩。」
但也同時問:「可是我想做自己的風格,那樣還有活路嗎?」
這是一個極現實的矛盾。
加盟代表標準化、系統支援、品牌背書,但也意味著「你不是老闆,而是系統的一部分」;
自創品牌意味著自由、表達、差異化,但同時也伴隨著更高的風險與學習曲線。
那麼,關鍵不在於哪個比較好,而是:
你想創造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是快速複製的「供應者—消費者」關係?
還是慢慢醞釀的「陪伴者—參與者」關係?
這不只是創業策略,更是一種對未來的生活想像選擇。
D|Deconstruct|早午餐,是一種「情境創業」
若用設計思維的角度來拆解,你會發現:
成功的早午餐品牌,往往不是從菜單開始設計的,而是從「生活情境」出發:
- 生活型態的洞察|晚起、彈性上班、週末聚會需求等
- 場域設計的轉譯|柔光、木質桌面、舒緩音樂,讓人願意久坐
- 品牌情感的創造|主打「在地」、「自家做醬」、「自己選的杯子」等等細節,讓品牌有生命感
- 飲食內容的呼應|精緻、健康、選材透明,讓顧客覺得吃的是「理念」,而不只是食物
這樣的餐廳,是一種「場景+信念+美感+功能」的綜合體。
本質上,它更像是一種微型文化提案,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商業計算。
R|Reframe|重新定義:小而精的品牌,不是附屬品,是主體
當我陪著一位返鄉創業的朋友規劃他的早午餐品牌時,他說了一句話我很感動:
「我不想贏,我只想在這個小鎮,有一個能被記住的位置。」
那一刻我明白了:
餐飲創業,不一定是為了擴張市佔、IPO、連鎖夢。
而是把品牌,當作一種生活的容器,一種在社區裡發光的小宇宙。
在這個時代,小品牌不是大品牌的縮影,而是一種全新的創業型態:
慢的、真誠的、與社群共創的。
它不只是商業產品,更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無形的信任練習。
E|Express|品牌之於餐飲,是一種「在地情感的持續交付」
我想說的不是:大家都去開早午餐店吧。
而是:當你思考下一步創業或品牌方向時,不妨停下來問:
- 我真正想創造的生活節奏是什麼?
- 我想靠近怎樣的一群人?
- 我是否願意用我的故事、空間、美感,去承載一份真實的陪伴關係?
早午餐,只是一種表現形式。
背後真正的創新,是對生活的重新定義;對創業意義的重新召喚。

—
📎 留下你的提問:
你覺得後疫情時代,餐飲應該怎麼結合內用與外送的雙重模式? 你是否也曾思考過:自己的品牌,能否承載「生活感」與「真實連結」?
歡迎留言,我會和你一起探討,一起慢慢走出屬於你的那條品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