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厥誥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
2. 注釋
1. 明大命:宣明上天所賦予的重要命令。
2. 妹邦:弟弟的封國,這裡指康叔的封地。
3. 穆考:已故的父親,穆為美稱,指周文王。
4. 肇國:開創國家。
5. 毖:謹慎告誡。
6. 庶邦庶士:各國的諸侯與士人。
7. 少正、御事:古代的官職名,分掌行政與禮儀。
8. 祀茲酒:用酒祭祀。
9. 惟元祀:這是最根本的祭祀。
10. 酒惟行、酒惟辜:指酒導致人行惡、犯罪。
3. 白話文
王說:「要向你所封的國土宣示上天的重要命令。當年你敬愛的父親文王在西方創建國家時,就曾謹慎地告誡各國的官員與人民,每天早晚都說:『要用酒來祭祀,因為天命創立人民,酒是最基本的祭祀用品。但若天降威罰,是因為人民因酒而大亂、喪失德行,無論大國小國因喪亡而亡國,幾乎都和酒有關。』」
4. 總結
本段強調文王創國時對酒的警戒,指出酒既可用於祭祀,也可導致敗德亡國,提醒康叔引以為戒。
啟示
酒可敬神亦可誤人,應慎其用
統治者需以史為鑒,警戒民德
國之興亡,與民德民行密切相關
二、
1. 原文
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越庶國:飲惟祀,德將無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厥心臧。聰聽祖考之遺訓,越小大德,小子惟一。
2. 注釋
1. 誥教:訓誡、教導。
2. 小子:指子孫後輩或臣民。
3. 有正有事:有職責的官員。
4. 無彝酒:不要把酒當作常飲之物。
5. 越庶國:指各個諸侯國。
6. 飲惟祀:飲酒只用於祭祀。
7. 德將無醉:有德之人不會沉迷於醉酒。
8. 惟曰:只是說、常說。
9. 迪:啟發、引導。
10. 土物:土地出產的物品。
11. 厥心臧:他們的內心良善。
12. 聰聽:聽從。
13. 祖考:祖先。
14. 小大德:各種品德,無論大小。
15. 惟一:專一、純一。
3. 白話文
文王訓誡子孫和有官職的臣子說:不可把飲酒當作常事。在各個諸侯國,飲酒應該只用於祭祀,有德的人就不會沉湎於醉酒。又常說,我的人民應當引導年輕人珍愛土地的產物,使他們內心善良。要聽從祖先留下的訓誨,不論德行大小,後人都應當專一守持。
4. 總結
本段重申文王的教誨,強調祭祀之外不可濫飲,勸導年輕人珍惜物產、善養德行,聽從祖訓,品德專一。
啟示
禁奢崇儉,酒應節制,勿沉迷
教化人民從愛物惜物做起,養成善心
學習祖訓,持守德行,不論大小皆當一體奉行
三、
1. 原文
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
2. 注釋
1. 妹土:指姬姓分封的東方小國(妹邦),在此為對康叔之封國的稱呼。
2. 嗣爾股肱:承繼你的輔佐之臣,意為繼承與發揮輔佐之力。
3. 純其藝黍稷:專心於耕種黍與稷,指農事勤勞。
4. 奔走事厥考厥長:奔波服事其父及家中年長者,表孝順。
5. 肇牽車牛:開始牽引車與牛,象徵從事農業與運輸。
6. 遠服賈用:遠行經商,獲取財貨。
7. 孝養厥父母:孝順奉養自己的父母。
8. 厥父母慶:其父母因此感到喜悅。
9. 自洗腆:自己潔淨整飾,表示恭敬與莊重。
10. 致用酒:獻上酒作為敬獻或祭祀之物。
3. 白話文
妹邦啊,你要繼承你們先祖的輔政之職,專心耕種黍與稷,勤勞服事你的父親和年長者。開始使用車牛從事農耕或運輸,遠行從商以供所需。要孝順奉養父母,使他們感到歡樂。你自己要潔身端正,莊重地以酒致敬或祭祀。
4. 總結
此段誥勉妹邦繼承祖業,勤於農商、孝親敬老、莊重自持,以酒敬獻,是對理想家國倫理與生產活動的完整訓誡。
啟示
繼承祖志,勤於農務與經商,是立國之本
孝順父母、敬長尊賢,是治家根基
自我修養與敬神用酒,體現德行與禮制
四、
1. 原文
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典聽朕教!爾大克羞耇惟君,爾乃飲食醉飽。丕惟曰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爾尚克羞饋祀。爾乃自介用逸,茲乃允惟王正事之臣。茲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
2. 注釋
1. 庶士、有正、庶伯、君子:各階層的士人與長官,包含平民士、有司官、地方貴族、賢人。
2. 典聽:恭敬地聆聽、遵從。
3. 羞耇惟君:「羞」為獻食;「耇」指老者;此句意為準備食物獻給年老尊長與君主。
4. 飲食醉飽:飲食過度、沉迷酒色。
5. 永觀省:長久觀察自省。
6. 稽中德:效法並遵循中庸之德。
7. 羞饋祀:準備供品,敬奉於祭祀。
8. 自介用逸:自我標榜,追求安逸。
9. 王正事之臣:國君正道之下的輔佐大臣。
10. 天若元德:像天命所賦的最初大德。
11. 永不忘在王家:永遠不會被王室遺忘,為朝廷所記念。
3. 白話文
各位士人、有司、貴族與君子們,你們應當恭敬地聆聽我的教誨!你們曾大力準備膳食奉獻給年長者和國君,卻也沉迷於飲食與醉飽。表面上說能長久自省、效法中庸之德,卻是否還能堅持準備供品行祭祀之事?如今你們卻自我標榜,貪圖安逸,這才是真正能堪任王室正道大任的人嗎?這樣的人,才可比天命所重的大德之士,永遠為王室記念與尊崇。
4. 總結
本段勸誡士人與貴族不可沉迷享樂而忘本,要自省、守中道、恭敬祭祀,方可為王家重用,堪比天命所鍾之大德。
啟示
忠正之臣應自律、謹慎,不可醉於安逸
敬老尊君、慎祭盡禮,是德政基石
自省與守中道是君子恆久被記念的原因
五、
1. 原文
王曰:「封,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
2. 注釋
1. 棐徂:依靠、憑藉前行。
2. 邦君御事小子:指諸侯與官吏、年輕臣子。
3. 尚克:尚且能夠。
4. 用文王教:遵循文王的教誨。
5. 不腆于酒:「腆」意為厚重、貪圖;不沉迷於酒。
6. 克受殷之命:成功承繼殷的天命與政統。
3. 白話文
王說:「封啊,我們西土之所以能前進,是因為諸侯與官員們尚且都能遵守文王的教誨,不貪戀酒色。所以直到如今,我們才能順利承受殷商的天命。」
4. 總結
本段強調因為臣民遵從文王教誨、不縱情酒樂,周朝才能成功繼承殷商的政權,勉勵封必須自持守德。
啟示
國家能昌盛,仰賴上下守德自律
拒絕酒色之亂,是政教清明的基礎
遵行先王之道,是穩定王業的根本
六、
1. 原文
王曰:「封,我聞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顯小民,經德秉哲。自成湯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飲?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惟助成王德顯越,尹人祗辟。』」
2. 注釋
1. 殷先哲王:殷商的歷代賢明君主。
2. 迪畏天顯小民:順行天命,敬畏上天、體恤百姓。
3. 經德秉哲:秉持德行與智慧。
4. 成王畏相惟御事:君臣皆恭敬履職,勤於政事。
5. 厥棐有恭:「棐」指輔佐,表示輔臣恭謹。
6. 自暇自逸:空閒放逸。
7. 崇飲:縱情飲酒。
8. 外服、內服:外屬各方之邦與朝廷內臣。
9. 宗工、百姓里居:技藝官吏與地方百姓。
10. 湎于酒:沉迷於酒。
11. 尹人祗辟:治理人民、敬畏君上。
3. 白話文
王說:「封啊,我聽說:從前殷商的賢明君王都能敬畏上天、關懷百姓,行德持智。自成湯直到帝乙,歷代君王與輔臣都恭謹治國,不敢偷懶放縱,怎麼還會沉迷於酒呢?不僅如此,不論是外地諸侯,還是朝中百官與百姓,沒有人敢沉溺於酒。不僅是不敢,也根本沒有閒暇去喝,因為他們都在輔佐成王使德行昭彰,治理人民,敬畏君主。」
4. 總結
本段追述殷代賢王與群臣皆能恭敬自持,不沉湎酒色,致使德政彰顯,教誨封應效法古訓以輔政安民。
啟示
古人敬天愛民,勤政為本
避免奢逸,政德才能長久
上下齊心輔佐國君,是國家強盛的關鍵
七、
1. 原文
我聞亦惟曰:『在今後嗣王,酣,身厥命,罔顯于民祗,保越怨不易。誕惟厥縱,淫泆于非彝,用燕喪威儀,民罔不衋傷心。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國滅,無罹。弗惟德馨香祀,登聞于天;誕惟民怨,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罔愛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
2. 注釋
1. 酣:沉醉於酒。
2. 身厥命:不珍惜自己的性命。
3. 罔顯于民祗:對百姓毫無敬畏之心,也不能彰顯德政。
4. 誕惟厥縱:放縱無度。
5. 淫泆于非彝:「淫泆」即放蕩不羈;「非彝」即不合禮制之事。
6. 燕喪威儀:宴飲荒亂,喪失君王的威儀。
7. 衋傷心:指百姓心靈受創。
8. 腆:厚味、美食,引申為享樂。
9. 心疾很:內心兇狠乖張。
10. 辜在商邑:罪孽積聚於商國都城。
11. 腥聞在上:惡臭之聲傳至上天。
12. 天非虐,惟民自速辜:天不是殘暴,而是人民自己招來罪罰。
3. 白話文
我也聽說:如今那些繼位的君王沉溺於酒,不珍惜自己的性命,對百姓既無敬畏之心,也無任何德政可言,反而惹來人民的不滿與怨恨。他們極度放縱,行為淫亂違反禮法,在宴樂中喪失了君王應有的威儀,讓百姓無不哀傷痛心。他們沉迷於酒色,不是為了休息而是為了放逸,心中兇狠暴戾,根本不畏懼死亡。罪惡積聚在商都,導致殷國覆滅,沒有人倖免。他們不以德行供奉天地,使祭祀香氣上達天庭,反而激起民怨,群臣百姓都因酒誤事,惡名傳至上天。因此,上天降下災難於殷,不再眷顧它,是因為他們縱情享樂。天並不殘忍,是他們自己加速了罪行的來臨。
4. 總結
此段追溯殷亡的根本原因,指出後世君王沉湎酒色、喪失德行,導致民怨載道、國祚終亡,天命不再眷顧。
啟示
君主若不能自律、敬天愛民,終將失國
酒色傷德,導致人心喪失與天命轉移
天命不常,盛衰在德,人民的痛苦亦是警鐘
八、
1. 原文
王:「封,予不惟若茲多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今惟殷墜厥命,我其可不大監撫于時!」
2. 注釋
1. 若茲多誥:像這樣多次告誡。
2. 水監:指水中之鑑,即用水作鏡子來照自己。
3. 民監:以百姓為鏡子,觀察百姓的反應來省察自己。
4. 墜厥命:喪失其天命。
5. 大監撫于時:「監撫」即觀察撫育;「于時」指當今的時勢。
3. 白話文
王說:「封啊,我並不是無故多次勸誡你。古人有句話說:『人不要只照水來看自己,應該以人民為鏡來省察。』如今殷朝已喪失了天命,我們怎能不深切反省當今的時勢、用心治理百姓呢!」
4. 總結
周王強調治國不能僅靠自我感覺,而要觀察民心、民情,從殷亡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啟示
為政者當以百姓為鑑,隨時自省
治國應察時勢、民情,防微杜漸
殷亡是前車之鑑,周當以此為誡
九、
1. 原文
予惟曰:「汝劼毖殷獻臣、侯、甸、男、衛,矧太史友、內史友、越獻臣百宗工,矧惟爾事服休,服采,矧惟若疇,圻父薄違,農夫若保,宏父定辟,矧汝,剛制于酒。」
2. 注釋
1. 劼毖:謹慎、戒慎恐懼。
2. 殷獻臣:指殷朝遺臣,對周貢獻之人。
3. 侯、甸、男、衛:諸侯階級及地方官員。
4. 矧:況且,更何況。
5. 太史友、內史友:朝廷的史官與內廷官員。
6. 百宗工:百工之長,各類技藝或官職的主管。
7. 事服休、服采:「服」指服役之人,「休」「采」為各類官職名。
8. 若疇:農官,掌農務者。
9. 圻父薄違:「圻父」即疆界長官,「薄違」即不遠離職責。
10. 宏父定辟:「宏父」為守成之官,「定辟」即安定邦國。
11. 剛制于酒:堅強自制於飲酒上。
3. 白話文
我說:「你要謹慎對待殷朝的獻臣、諸侯、甸服之民、男爵、衛地的官民,尤其是太史與內史這些重要官員、以及各類工匠領袖,更不要忘了各類服役者與農官、疆界長、農夫、邦國守臣等;特別是你自己,應當堅強地克制飲酒。」
4. 總結
此段勸誡封侯要敬重各階層官民、盡心盡職,並強調領導者自身更應自律,尤其要克制酒飲之害。
啟示
統治者應尊重並善待各類官民與職工
領導者自律為政之本,尤需警戒酒色逸樂
民務各司其職,國家才能穩固昌盛
十、
1. 原文
厥或誥曰:「群飲。」汝勿佚。盡執拘以歸于周,予其殺。又惟殷之迪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殺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辭,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時同于殺。
2. 注釋
1. 厥或誥曰:如果有人宣稱命令說。
2. 群飲:聚眾飲酒。
3. 勿佚:不要放縱。
4. 執拘以歸于周:捉拿歸案,送至周都。
5. 予其殺:我將處死他。
6. 殷之迪諸臣惟工:殷朝所遺留、服從教化的官吏與工匠。
7. 湎于酒:沉迷於飲酒。
8. 勿庸殺之:不要殺他們。
9. 姑惟教之:姑且教誨他們。
10. 有斯明享:如果他們清楚地接受教誨。
11. 不用我教辭:卻不聽從我所言。
12. 弗恤弗蠲:不憐憫、不寬赦。
13. 同于殺:當作犯罪與殺人一樣處罰。
3. 白話文
如果有人聲稱接受命令聚眾飲酒,你不要縱容,要全數拘捕帶回周都,我將處死他們。至於那些殷朝遺留下來、接受教化的官員與工匠,如果他們沉迷於飲酒,不必馬上處死,只需加以教誨。若他們明白而仍不悔改,我將不再憐憫、不再寬恕,這樣的行為就等同於犯罪殺人。
4. 總結
此段強調對於聚眾飲酒、違制者嚴懲不赦,而對於殷遺臣工則寬教為主,但若拒絕悔改,亦不赦免,展現法治與德教兼備的治理態度。
啟示
聚眾違制行為須嚴加制止,不能姑息
初犯可教,拒教必懲,兼顧恩威
領導者應以公義與德化並行治政
十一、
1. 原文
王曰:「封,汝典聽朕毖,勿辯乃司民湎于酒。」
2. 注釋
1. 典聽:遵守並聽從(治理的法度與教誨)。
2. 朕毖:我所慎重告誡的話。
3. 勿辯:不要為之辯解、推諉。
4. 司民:管理百姓的人。
5. 湎于酒:沉迷飲酒。
3. 白話文
王說:「封啊,你要遵循並聽從我謹慎的告誡,不要為那些管理百姓卻沉迷飲酒的人辯護推諉。」
4. 總結
本句告誡封(康叔)治理人民時要嚴守法度,不可為失職者開脫責任,表達對官員行為的高度要求。
啟示
治國須從嚴律己律人,不可姑息包庇
領導者需警醒並秉持原則,重視德政
責任不可推諉,須正視管理人員的失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