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武王崩:周武王去世。
2. 三監:周初分封武王三弟(管叔、蔡叔、霍叔)監視商遺民,稱「三監」。
3. 淮夷:東方的淮水流域部族,周初列為四夷之一。
4. 相成王: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執政。
5. 黜殷:剷除殷商遺勢力。
6. 作《大誥》:創作《尚書》中的〈大誥〉篇,作為訓示臣民與宣示國政之用。
3. 白話文
周武王去世後,三監與東方的淮夷趁機叛亂。此時,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周公攝政輔佐,著手清除殷商殘餘勢力,於是撰寫了《大誥》這篇文告,用來教誨百姓、穩定政局與宣布周室的正統與德政。
4. 總結
此文交代了〈大誥〉的背景——在周初政局動盪時,周公攝政為安內攘外所作的重要宣言文書,既展現其政治遠見,也體現出維護王朝秩序與周室正統的決心。
啟示
國有喪事,更須防備內亂與外患
儒家強調德政與正統性的宣示作用
忠臣居攝應以民安國固為先,不懼流言
文告與教化能穩定民心、定國之本
一、
1. 原文
王若曰:「猷大誥爾多邦越爾御事,弗弔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歷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2. 注釋
1. 王若曰:王這樣說。
2. 猷大誥:計畫、大規模地宣布政令。
3. 爾多邦越爾御事:你們眾多邦國與你們的官員。
4. 弗弔:不哀憫、不同情。
5. 天降割于我家:上天將政權賜給我周室。
6. 不少延:不能稍加延遲。
7. 洪惟我幼沖人:我這年幼無知的人肩負重大任務。
8. 嗣無疆大歷服:繼承無邊疆土的大任與服從天命的責任。
9. 弗造哲:無法親近賢哲。
10. 迪民康:引導人民走向安康。
11. 矧曰:何況說是。
12. 格知天命:能夠理解並實踐天命。
3. 白話文
成王說:「我要對你們各國與官員發出這重大訓令。你們竟不憐憫上天將政權交給我周室,還想推延抗拒!我年紀尚幼,卻要承擔這無邊疆土的統治重任。我還無法親近賢人以治理好百姓,怎能奢望自己能真正領悟天命、奉行天道!」
4. 總結
成王在此表達他年幼無能,但仍被迫肩負重任的無奈,並責備叛亂者不體諒天命所歸,反而作亂,進一步強調周公攝政的必要性與正當性。
啟示
天命雖降,仍須人努力領會與實踐
領袖年幼時,更需臣下輔佐與忠誠
政權傳承需合天理與民心,反叛者為逆天命
德治與賢輔乃國家安定之本
二、
1. 原文
已!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敷賁敷前人受命,茲不忘大功。予不敢于閉。
2. 注釋
1. 已:感歎詞,用於引出強烈情感,如「唉」或「啊」。
2. 予惟小子:我只是一個年幼之人。
3. 若涉淵水:如同行走在深水中,比喻處境危險艱難。
4. 予惟往求朕攸濟:「攸濟」意指可以依靠、幫助的對象;整句意指我只能努力尋求能助我渡過困境的方法或人。
5. 敷賁敷前人受命:「敷賁」意為廣播、彰顯;「前人受命」指祖先接受天命;整句指彰顯祖先受命於天的偉業。
6. 茲不忘大功:對此我不敢忘記祖先的大功業。
7. 予不敢于閉:「閉」通「秘」,即藏匿、不公開;此句意為我不敢隱藏真情與大義。
3. 白話文
啊!我只是個年幼無知的人,如同涉水過深淵,步步艱險。我只能努力尋求能協助我度過困難的力量。我要彰顯祖先承受天命的偉大事業,永不敢忘記他們的大功。我也不敢隱瞞任何真情與道理。
4. 總結
成王以自己年少、處境困難自喻,展現謙遜與誠懇,強調自己將繼承祖先的天命與功業,並不敢隱匿真情或背離正道。
啟示
為君者應知自省並勇於求助
面對困難不逃避,需正視並承擔責任
不可忘祖先之功,亦不可藏匿真義
統治之本在於誠敬與承繼天命
三、
1. 原文
天降威,用寧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即命曰:『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殷小腆誕敢紀其敘。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曰:予復!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寧、武圖功。我有大事,休?』朕卜並吉。
2. 注釋
1. 天降威:上天降下警戒之威,意指災異警告君主。
2. 用寧王遺我大寶龜:「用」即因而;「寧王」即文王;「大寶龜」指龜卜所用之靈龜,象徵天命與神示。
3. 紹天明:「紹」即繼承;「天明」即上天之明命,指天命。
4. 有大艱于西土:西方地區發生重大災難。
5. 西土人亦不靜:西方百姓亦不安寧。
6. 越茲蠢:「越」即因而;「蠢」意為騷動、起兵。
7. 殷小腆誕敢紀其敘:殷人雖微弱,卻妄自尊大,敢於陳列其秩序與傳統。
8. 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上天降災,是因我國有過失,百姓不得安寧。
9. 予復!:「復」有重整或返回之意,可理解為「我要回應此事」。
10. 反鄙我周邦:反而輕視我們周國。
11. 今蠢,今翼日,民獻有十夫予翼:今天起兵,明日即有十人來助我,象徵民心所向。
12. 敉寧、武圖功:「敉」即平定;「寧」即安定;「武圖功」指以武力建功立業。
13. 我有大事,休?:「休」為美善,此處可作疑問:「此舉是否美好?」
14. 朕卜並吉:我占卜的結果全都吉利。
3. 白話文
上天降下警示之威,因而我繼承文王所遺的大寶龜,以承續上天所賜的天命。占卜的指示說:「西方發生大災難,那裡的百姓也不安寧,因此騷動起兵。殷人雖微弱,卻依然狂妄自大,還敢自述他們的制度。上天降下災異,是因為我國有過錯,百姓不安,天好像在說:我要懲治你們了!甚至反而看不起我周國。如今他們起兵,到了明天,百姓便有十人來助我,幫我平定混亂,圖謀武功。這樣的重大行動,是善事嗎?」我占卜的結果皆為吉祥。
4. 總結
周王以天命為據,說明西方災亂是上天對周的警告與試煉。他強調殷人不應小覷,並指出百姓將自發協助周國平亂。以卜筮為驗,結果皆吉,遂有信心行大政。
啟示
天命雖尊,仍需自省政德
民心是穩國之本,得民助為吉
占筮雖作參考,仍需正當謀略與德行為基
行大事需審時度勢,慎於決斷
四、
1. 原文
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爾庶邦于伐殷逋播臣。』爾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艱大,民不靜,亦惟在王宮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違卜?』
2. 注釋
1. 肆:於是,然後。
2. 予告我友邦君:我告知我所結交的諸侯君主。
3. 越尹氏:「越」作連詞,與「尹氏」同位並列,指尹氏等人。
4. 庶士、御事:各國的士人與官吏。
5. 予得吉卜:我得到了吉祥的占卜。
6. 惟以爾庶邦于伐殷逋播臣:我打算讓你們眾諸侯一同討伐殷國的逃臣與播亂者。
7. 罔不反曰:無不反對說道。
8. 艱大,民不靜:時局艱難,百姓不安。
9. 亦惟在王宮邦君室:問題也出在王族和諸侯的宮室之中,非僅外患。
10. 越予小子考翼:「考翼」為人名,即指成王;「越」同「曰」,即「我的小兒子成王」。
11. 不可征:現在不可出征。
12. 王害不違卜?:王是否不顧卜辭的結果而強行出征?
3. 白話文
於是我向我友好的諸侯、尹氏及各國的士人與官員宣布說:「我得到了吉利的卜辭,我將依此率領你們各國一起去討伐殷國的殘餘叛臣。」但你們這些諸侯、士人與官吏們無不反對說:「這是一件艱鉅的大事,如今民心未安,動亂也在王室與諸侯國之內。況且我的幼子成王年幼,現在不適合出征,國王您難道要違背卜辭行事嗎?」
4. 總結
成王欲討伐殷遺臣,雖得吉卜,但諸侯群臣皆持保守態度,認為民未安,王室不穩,不宜出征。此反映出政治決策需綜合考慮天命、民意與國內外局勢。
啟示
天命雖可憑據,但仍需人心順應與內政穩固
諫言與異議可為王者施政的重要提醒
大事當慎重從謀,非僅仰仗吉兆即可貿然行動
五、
1. 原文
肆予沖人永思艱,曰:嗚呼!允蠢,鰥寡哀哉!予造天役,遺大投艱于朕身,越予沖人,不卬自恤。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綏予曰:『無毖于恤,不可不成乃寧考圖功!』
2. 注釋
1. 肆:於是。
2. 予沖人:我這個年幼之人(指成王自稱)。
3. 永思艱:長久思慮艱難的事。
4. 允蠢:實在眾多(指百姓),也可理解為「眾多愚民」。
5. 鰥寡哀哉:指鰥夫與寡婦的悲哀,象徵民生困苦。
6. 予造天役:我承受天命的任務。
7. 遺大投艱于朕身:將重大的艱難加諸我身。
8. 越予沖人:對我這年幼的人來說。
9. 不卬自恤:「卬」為我、不敢的意思,「不卬自恤」即不敢為自身著想。
10. 義:當時、那時。
11. 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你們各國的諸侯、眾多士人、尹氏與官吏。
12. 綏予曰:安撫我說。
13. 毖于恤:「毖」為過度思慮、憂慮;「恤」為憂傷。「無毖于恤」即不要過度悲憂。
14. 不可不成乃寧考圖功:不可不完成你已故父王所規劃的功業。
3. 白話文
於是我這位年幼之人長久思慮著國家的艱難,感慨地說:「唉!百姓真是眾多而苦難,鰥夫與寡婦更是悲哀可憐!我肩負上天的使命,將巨大的艱難加諸我身上,對於我這年幼之人而言,實在不敢只顧自己。」在這個時候,你們諸侯、士人、尹氏與官吏們安慰我說:「不要過度沉溺在哀憂中,你不能不完成你父王所規劃的安定事業與宏大功業!」
4. 總結
成王自述年幼承擔重任,深感百姓苦難與個人責任之艱重,幸有群臣相勸,勉其勿沉憂思,應完成先王所托大業。此段展現了君主的自省與忠臣的輔佐。
啟示
君主應有仁心,能感百姓之苦,思己之責
遇困難不應沉溺哀憂,而應志於承擔與圖治
臣子之忠言安慰,為王者堅定意志的重要力量
六、
1. 原文
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寧王,興我小邦周,寧王惟卜用,克綏受茲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嗚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
2. 注釋
1. 已:句首語助詞,有感嘆意味,相當於「唉」。
2. 予惟小子:我這個幼小的君主(自謙)。
3. 不敢替上帝命:「替」通「廢」,違背的意思。不敢違背上天的命令。
4. 天休于寧王:「休」為福佑,「寧王」即文王。上天賜福於文王。
5. 興我小邦周:使我們周這個小國興盛起來。
6. 惟卜用:只憑占卜行事。
7. 克綏受茲命:「克」為能,「綏」為安定、順利,「茲命」指天命。能順利地承受這份天命。
8. 今天其相民:「相」為輔佐、保佑;今天上天在輔佐人民。
9. 矧亦惟卜用:「矧」為況且,「亦惟卜用」仍須用卜問以決事。
10. 天明畏:上天明察而可畏。
11. 弼我丕丕基:「弼」為輔佐,「丕丕」為盛大,「基」為基業。輔佐我這盛大的王業。
3. 白話文
唉!我這個年幼的君主,不敢違背上天的命令。上天曾賜福給文王,使我們周這個小國興盛起來。當年文王凡事都依卜問行事,才能安穩地承受這份天命。今天,上天仍在輔佐百姓,更應該占卜以行。唉!上天明察且令人敬畏,願它來輔佐我這偉大的基業!
4. 總結
成王表達對上天命運的敬畏與順從,回顧文王受命之道,強調敬天、占卜、順德為王業安定之本,盼望上天繼續輔佐周朝鞏固大業。
啟示
君主應敬天畏命,承續先王的德業
凡事謹慎,依禮制度如卜筮以求天意
對國家大業要有敬畏與責任感
七、
1. 原文
王曰:「爾惟舊人,爾丕克遠省,爾知寧王若勤哉!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極卒寧王圖事。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天棐忱辭,其考我民,予曷其不于前寧人圖功攸終?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寧人攸受休畢!」
2. 注釋
1. 舊人:老臣,熟知朝政與先王事業者。
2. 丕克遠省:「丕」大,「克」能,「遠省」指能深遠地反省與思考。
3. 寧王若勤哉:「寧王」即文王,「若」是語助詞,表感嘆,意思是文王多麼勤勉啊!
4. 天閟毖我成功所:「閟」為藏,「毖」為保佑,意思是上天隱藏並保佑我們成功的根本所在。
5. 極卒寧王圖事:「極」盡力,「卒」完成,「圖事」指文王所圖謀的大業。
6. 大化誘我友邦君:「大化」指教化,「誘」感化、引導,「友邦君」指諸侯。
7. 天棐忱辭:「棐」誠信、「忱」忠信之心,「辭」言辭,指上天賜下誠信之語或教訓。
8. 其考我民:「考」為考察、鑑察,「我民」即我國百姓。
9. 于前寧人圖功攸終:「寧人」即文王,「圖功攸終」完成文王未竟之業。
10. 用勤毖我民:以勤勞保護百姓。
11. 攸受休畢:「休」福祿,「畢」終結,引申為安享福祉之意。
3. 白話文
王說:「你們是老臣,能深入省察過往,也知道文王是多麼勤勉!上天隱藏並保佑我們成功的根本,我不敢不竭力完成文王所謀劃的事業。因此我要以教化來引導諸侯,上天已經誠心地將旨意傳達,我怎能不追隨文王之志,完成他未竟的功業?上天也是以勤勞來保護百姓,若百姓有疾苦,我怎敢不承繼文王之志,讓他們最終獲得安樂!」
4. 總結
成王強調對文王遺志的承繼,宣示將竭盡心力完成先王未竟之事,並以教化感召諸侯,以勤政愛民回報上天的眷顧,體現責任與敬德的治國理念。
啟示
君主當以先王為榜樣,敬天勤政
完成未竟之志,是對過去的交代,也是對未來的責任
教化與德治是安邦之本
憂民、念民,方能得天之助
八、
1. 原文
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艱日思。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獲?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寧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養其勸弗救?」
2. 注釋
1. 若昔朕其逝:假使當年我(成王)若死去了。
2. 言艱日思:「言」發語詞,「艱日思」指艱難的時日中反覆思考。
3. 若考作室,既厎法:「考」父親,「作室」建房,「既厎法」指已經完備制度與根基。
4. 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弗肯堂」不肯修整房屋,「矧」何況,「構」築屋。
5. 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獲:「菑」開墾,「播」播種,「獲」收穫。比喻父親已經開創基業,兒子卻連基本經營都不願意,何況成就?
6. 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翼」豈,「予有後弗棄基」我有後代卻不傳承根基?
7. 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寧王大命:「肆」於是,「曷敢不」怎敢不,「越卬」親身踐行,「敉寧王大命」安定文王的大業。
8. 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如果是兄長或父親,還有朋友討伐他兒子,比喻若不繼承先業,會招致朋友譴責。
9. 民養其勸弗救:百姓雖養育(或讚美)他的勤勉,但若見其不義,也不會相救。
3. 白話文
王說:「假如當年我已死去,我也曾在艱難的日子中反覆思索。就像父親蓋好了房屋,子孫卻連修整都不肯做,更別說再建新屋了;父親開墾了田地,兒子卻連播種都不願意,又怎會去收成?難道父親會說:『我有子孫,他們卻棄我所立的基業』嗎?因此,我怎敢不親自努力安定並完成文王的大命?如果兄長或父親還有朋友來討伐不肖的子孫,即使百姓養育了這個人、讚賞他的勤奮,也不會救他。」
4. 總結
此段表達成王對承續文王事業的堅定與自責。他以比喻指出,若子孫不能繼承父祖基業,不僅對不起先王,也會失去民心與天下之助。
啟示
承襲與延續前人的基業是君主的責任
子孫若不繼志述事,將敗壞祖德
民眾與朋友皆以德義衡人,不能恃勢輕義
君主應親力親為,完成先王志業
九、
1. 原文
王曰:「嗚呼!肆哉爾庶邦君越爾御事。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爾時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惟大艱人誕鄰胥伐于厥室,爾亦不知天命不易?」
2. 注釋
1. 嗚呼:感嘆詞,表示悲痛或強調語氣。
2. 肆哉爾庶邦君越爾御事:「肆哉」為起語詞,「庶邦君」指各地諸侯,「御事」為王室大臣、官吏。
3. 爽邦由哲:「爽邦」治理良好的國家,「由哲」因為賢哲之人治理。
4. 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十人」為少數賢臣,「迪知」開導認識,「棐忱」忠信誠敬之意。整句意為:唯有賢人能明白上天所命,出於對天的敬畏與忠誠。
5. 爾時罔敢易法:那時你們不敢隨便變更法度。
6. 矧今天降戾于周邦:「矧」何況,「戾」災難、困難,「周邦」即周朝。
7. 惟大艱人誕鄰胥伐于厥室:大災之時,狂人會攻擊鄰居甚至自己家族。
8. 爾亦不知天命不易:「不易」不可更改,這裡意指上天之命不可違。
3. 白話文
王說:「唉!你們這些各國諸侯和王室官員啊!國家如果能治理得好,是因為有賢能之人。即使只有少數幾人能明白上天的旨意,他們也因敬畏上天而誠心奉行當時的制度,你們那時也不敢隨便變法。何況如今天降災難於我周國,你們還不警醒?大災之際,甚至有人會攻擊自己的鄰居和家人,你們難道還不明白天命是不能違逆的嗎?」
4. 總結
本段表達成王對諸侯與大臣們的勸誡,提醒他們天命不可違,災難當前更應堅守法度,不可自亂陣腳。
啟示
國家治理需依賴賢哲之人與堅守制度
少數人若能明白天命,對天下有極大影響
面對災難更應堅定信念、不可改法亂政
忠於天命與法度,是安定國家的根本
十、
1. 原文
予永念曰:天惟喪殷,若穡夫,予曷敢不終朕畝?天亦惟休于前寧人,予曷其極卜?敢弗于從率寧人有指疆土?矧今卜並吉?肆朕誕以爾東征。天命不僭,卜陳惟若茲。
2. 注釋
1. 永念:長久思考、深切思慮。
2. 天惟喪殷:上天已經滅了殷國。
3. 若穡夫:就如農夫在田中收穫,喻天命如農夫般精確、時至必行。
4. 曷敢不終朕畝:「曷敢」即怎敢,「終朕畝」意為完成我分內的責任,如農夫耕畢其田。
5. 休于前寧人:賜福於先賢(前朝治國安民者)。
6. 極卜:頻繁占卜、過度依賴卜辭。
7. 從率寧人有指疆土:跟隨先王,按照他們所開拓指劃的疆域行事。
8. 矧今卜並吉:何況如今多次卜問皆為吉兆。
9. 誕:大大地、鄭重地。
10. 僭:越分、僭越。
11. 卜陳惟若茲:「陳」即陳述,卜辭所示的就是如此。
3. 白話文
我長久思索著:上天既已滅殷,就如農夫時至收割,我又怎敢不完成我該盡的責任?上天也曾降福於先王,我又怎能過度依賴卜辭、不付實行?我怎敢不效法先王、遵從他們所劃定的疆域?況且如今多次卜問都顯示吉兆,所以我鄭重地命你們出征東方。天命不可僭越,占卜所示,正是如此。
4. 總結
本段展現成王尊天命、效法先王、不僭越、不怠職的堅定態度,並以占卜得吉作為東征正當性依據。
啟示
君主應深思天命與責任,不可懈怠
尊重祖先制度與疆界是治國根本
占卜非逃避責任之藉口,而是輔助決策
大事起於敬天與自省,非僭越與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