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成王:周武王之子,繼位後由周公輔政。
2. 伐管叔、蔡叔:指討伐參與「三監之亂」的管叔與蔡叔,二人為武王弟弟,因不服成王統治而叛亂。
3. 殷余民:商朝遺民,即商朝被滅後殘存的百姓。
4. 封康叔:將康叔(成王之弟)封到殷地,統治殷遺民。
5. 《康誥》:《尚書》篇名,為成王訓誡康叔的文告。
6. 《酒誥》:同樣為成王訓誡康叔之文,勸誡他及下屬戒酒,以保政德。
7. 《梓材》:亦是訓勉康叔的文辭,說明治理國政當如選材建屋,講求正直與節制。
3. 白話文
成王討伐了叛亂的管叔和蔡叔之後,將商朝遺民封給康叔統治,並撰寫《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辭,以示訓誡與期勉。
4. 總結
此句概述成王安定天下、安撫殷民的政治舉措,並透過三篇誥命文告勸誡康叔治民以德,反映周初強調禮法與德政的治國精神。
啟示
以德安民,政治穩定需結合懲惡與安撫
文告成為教化與政令的重要工具
誡酒、選材比喻治國,反映早期政治哲學中的道德核心
一、
1. 原文
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侯、甸、男邦、采、衛百工、播民,和見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誥治。
2. 注釋
1. 三月哉生魄:陰曆三月,月亮初生之時,「生魄」指初月(新月後的幾日)。
2. 周公:周公旦,武王之弟,成王時攝政,推行多項政治建設。
3. 初基:開始建基,即奠定根基。
4. 新大邑:指新的大城,此處即洛邑(今洛陽),為東都。
5. 東國洛:位於東部的洛邑。
6. 四方民大和會:來自四方的人民大聚集,表示廣泛支持與參與。
7. 侯、甸、男邦、采、衛:指各地諸侯、封國、貢獻之地,乃周初封建體制中的各種地方勢力。
8. 百工、播民:各類工匠與從事農業的人民。
9. 和見士于周:「和見」指和合相見,即集會。士:貴族階層。
10. 咸勤:皆努力不懈。
11. 洪大誥治:「誥」是誡命、教令,指施政教化,「治」作動詞,意為治理。
3. 白話文
在農曆三月新月之時,周公開始在東方的洛地建立新的大城市,來自四方的人民都和睦地聚集而來。各地的諸侯、封國、地方官吏、工匠與農民都集結在周地。周公致力於治理,於是發布了廣泛而隆重的教令來治國安民。
4. 總結
此段記錄周公在洛邑建都,展現東遷計畫的實施與各方力量的響應,同時說明他勤於政務,發佈誥令進行治理,體現其治國以德、聯合諸侯的施政理念。
啟示
國都的建立凝聚人心,展現政治與文化中心的塑造
德治與教化是安定社會的重要基礎
上下協力、萬民同心,是良政推行的關鍵
二、
1. 原文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邦民,惟時敘,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茲東土。」
2. 注釋
1. 孟侯:年長的諸侯,此指康叔封。
2. 小子封:對康叔的謙稱與親稱,表示「我年幼的弟弟封」。
3. 丕顯考文王:「丕」大,「顯」顯赫,「考」已故父親,即稱文王為「偉大的先父文王」。
4. 克明德慎罰:能彰顯德行,又謹慎用刑。
5. 鰥寡,庸庸,祗祗,威威:指各類人民,鰥寡為孤老弱勢,庸庸為庶民,祗祗為敬畏守法者,威威為有威望的人。
6. 顯民:顯耀百姓,即重視百姓。
7. 區夏:中國的舊稱,此處泛指中原地區。
8. 一、二邦:若干邦國。
9. 修我西土:整治、建設我周之西部。
10. 怙冒:驕縱亂政。
11. 帝休:上帝嘉許。
12. 大命文王:賜予文王偉大使命。
13. 殪戎殷:殲滅強大的殷商。
14. 誕受厥命:接受天命。
15. 寡兄勖:指武王,謙稱「寡兄」,表示他勤勉地完成這一使命。
16. 肆汝小子封:所以你這年輕的弟弟封。
17. 在茲東土:居於這東方之地,指封康叔於殷民之地。
3. 白話文
成王說:「孟侯啊,你是我的弟弟小子封。你那偉大的父親文王,能夠彰顯德行而謹慎施罰;他不敢輕侮鰥寡等百姓,敬重而有威儀,使百姓安定,因此開創了我中華大地,又越過數個邦國來修治我周的西方。當時殷商驕縱無道,聲名傳達上天,上帝嘉許,於是賜命於文王。文王討伐殷商,終於滅敵,接受了這天命與其百姓,這一切都是我那勤奮的兄長(武王)完成的。現在,你這年輕的弟弟封,就安居在這東方之地吧。」
4. 總結
這段話是成王對康叔的告命,回顧文王與武王創業之功,表達了對德治、慎罰與百姓安撫的重視,並賦予康叔治理殷遺民的責任,期勉他以德治國,延續周王室之業。
啟示
德行與慎罰是治國之本
尊重百姓、安民立國是周初政治的核心
封建分邦的制度中,也要傳承道德精神與使命感
三、
1. 原文
王曰:「嗚呼!封,汝念哉!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
2. 注釋
1. 嗚呼:感歎詞,用於語氣莊重的場合。
2. 封:康叔封,成王的弟弟,受封於殷遺民之地。
3. 汝念哉:你要牢記在心。
4. 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現在的百姓將會敬仰並追隨你那有文德的父親(文王)。
5. 紹聞衣德言:「紹」是繼承,「衣德言」是承繼前人德行與言教。
6. 往敷求于殷先哲王:要前往推求殷代賢明先王治理民眾之道。
7. 用保乂民:「保乂」是保護和治理百姓。
8. 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丕遠」為廣大久遠,「商耇成人」為殷代的長者與賢人,「宅心知訓」即內心存有教誨、懂得道理。
9. 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特別尋求並聽取古代先王的言教。
10. 用康保民:用來安定與保護百姓。
11. 弘于天,若德:發揚到與天同大,與天相似的德行。
12. 裕乃身不廢在王命:「裕」是充實、光大,「不廢在王命」是不辜負王的使命。
3. 白話文
成王說:「唉!封啊,你要牢記在心!現在的百姓將會敬仰並追隨你那有德行的父親文王,希望你能承繼他的德言。你要前去探求殷代先哲明王如何保護和治理百姓;你應該廣泛地思考殷代的老人和賢人,了解他們心中所藏的教誨,並特別留意從古代聖王那裡聽來的治國之道,以用來安定百姓。你要發揚如同天命一般的德行,使自己充實而光明,不辜負我所賜予你的使命。」
4. 總結
成王告誡康叔,要繼承文王的德行與言教,學習殷代先王治理百姓的方法,尊重長者智慧,發揚天命般的德性,不負王命,安定百姓。
啟示
領導者應當效法先王之德以安民
德行與教誨是治理與立身之本
重視前人智慧與古訓可延續治道
不負使命才能對得起天命與王命
四、
1. 原文
王曰:「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聞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
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2. 注釋
1. 小子封:對康叔的稱呼,表示親切或謙稱。
2. 恫瘝乃身:「恫瘝」指百姓的痛苦,「乃身」即視為自己的痛苦,意為與民同苦。
3. 敬哉:要敬慎啊!
4. 天畏棐忱:「天畏」是天所敬畏,「棐忱」是真誠忠信。天命重視忠誠誠懇的人。
5. 民情大可見:民意非常明顯,容易看出來。
6. 小人難保:小人難以依賴與保證忠誠。
7. 無康好逸豫:「康」為安逸,「逸豫」為放縱享樂。意思是不要貪圖安逸與享受。
8. 乃其乂民:「乂」是治理,要專心治理百姓。
9.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怨恨不取決於事的大或小,而在於是否施惠、是否努力。
10. 弘王:成王自稱,意指自己繼承王業。
11. 宅天命:安於天命,指承擔天命以安天下。
12. 作新民:重新教化百姓,創造新風俗。
3. 白話文
成王說:「唉!小子封啊,你要將百姓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務必要敬慎!天命敬重誠懇忠信的人;而百姓的情感是可以清楚看見的,小人卻難以保證忠誠。你要盡心盡力,不可以貪圖安逸與享樂,而是要專心致志地治理人民。我聽說:『招怨不在事之大小,而在於是否施恩、是否勤勉。』
好了!你這年輕人,當遵從弘王的旨意,承擔起保護殷民的責任,協助王者安定天命,教化百姓、重建新風俗。」
4. 總結
成王囑咐康叔要視民如傷、誠信為本,戒懶惰安逸,勤於治民,並強調民心易察,小人難靠。治理的成敗在於是否施惠與努力,並要協助朝廷安民立國、重塑社會風氣。
啟示
為政者應以民之疾苦為己任
誠信是獲得天命與民心的根本
治民在於是否盡力施惠,不在大小事上
國政需改革教化,與王命同心協力
五、
1. 原文
王曰:「嗚呼!封,敬明乃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終自作不典;式爾,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惟眚災:適爾,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
2. 注釋
1. 敬明乃罰:謹慎而明察地執行刑罰。
2. 小罪,非眚:「小罪」是指罪行輕微;「非眚」表示不是過失而是故意。
3. 終自作不典:「終」表示始終;「自作不典」是自己做了不合法的事。
4. 式爾:你應當遵循這個原則。
5. 不可不殺:雖罪小但故意作惡,仍不可不予以處死。
6. 大罪,非終:「大罪」是嚴重犯罪;「非終」表示不是一貫作惡。
7. 眚災:過失或災難。
8. 適爾:只是偶然發生。
9. 既道極厥辜:已經坦白並承受了應得的懲罰。
10. 不可殺:此時不應處以死刑。
3. 白話文
成王說:「唉!封啊,你要謹慎清明地執行刑罰。如果有人犯了小罪,但並非一時過失,而是長期故意做出不法之事,那麼雖是小罪,也不能不處以死刑。但若是犯了大罪,卻非長期為惡,而是偶然因為過失或災禍所致,且他已經承認並受到應得的懲罰,那麼這時就不應該再處死他。」
4. 總結
此段講述賞罰應依動機與情節,不可只看罪名大小。故意作惡即使是小罪也需嚴懲,而若為偶然失誤,即使是大罪亦可寬恕,強調刑罰應合乎情理與公正。
啟示
施政者應明辨動機與過失,不能拘泥於形式
法律應合情合理,體現仁政精神
慎刑重德,有助於建立公正的社會秩序
六、
1. 原文
王曰:「嗚呼!封,有敘時,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畢棄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非汝封刑人殺人,無或刑人殺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無或劓刵人。」
2. 注釋
1. 有敘時:指施政有條理、社會秩序井然。
2. 大明服:「大明」為顯明,「服」為服從,意為政教明顯,百姓自然順從。
3. 敕懋和:「敕」為嚴正,「懋」為勉力,「和」為和睦,意為百姓能自律、勤勉而和睦。
4. 若有疾:如果人民有疾苦。
5. 畢棄咎:「畢」為盡,「棄咎」為擺脫罪咎。意指人民能完全解除痛苦和過錯。
6. 保赤子:像保護嬰孩一般,即盡心照料人民。
7. 康乂:「康」為安樂,「乂」為治理,意為使人民安寧有序。
8. 非汝封刑人殺人:若不是你封國親自判定,不能隨意殺人。
9. 劓刵人:「劓」是割鼻子,「刵」是割耳朵,古代的肉刑。
10. 無或……:不可由他人擅自行使刑罰。
3. 白話文
成王說:「唉!封啊,你治理有條理,政教清明,人民才能自律而和睦。如果他們有疾病與過錯,也能因此得以寬恕與拯救。就像保護嬰孩那樣關心人民,他們就能安定地被治理。如果不是你這位封君親自審理罪案,就不得任意判人死刑;若不是你下令,也不可隨便給人施加割鼻、割耳的酷刑。」
4. 總結
本段強調治理應以德為本,政令清明,民眾自然歸服。刑罰必須依法執行,不可濫權,特別禁止下屬擅自行使極刑與酷刑,突顯王道仁政與法治精神。
啟示
治國需德政先行,百姓才能和睦順服
君主必親理大刑,嚴禁濫用酷法
愛民如赤子,方能長治久安
七、
1. 原文
王曰:「外事,汝陳時臬司師,茲殷罰有倫。」又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時,丕蔽要囚。」
2. 注釋
1. 外事:指國政之外的事務,特指司法、刑獄等。
2. 陳時臬司師:「陳」為陳述、陳明,「臬」為法度,「司師」為掌管刑法的官員。整句意為依時陳明法度,交由司法官審理。
3. 茲殷罰有倫:「茲」為這些,「殷罰」指前代殷朝的刑罰制度,「有倫」為有條理、有次序。即借鑑殷代制度以立法。
4. 要囚:「要」為關押,「囚」為犯人,即關押的囚犯。
5. 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時:「服」為服罪、接受審問,「念」為考慮、觀察;意為需觀察五六天到十天。
6. 丕蔽要囚:「丕」為大,「蔽」為保護。意為要好好保護在押囚犯,不可苛待。
3. 白話文
成王說:「對於外部政事,你要按照時令陳述法度,交由司法官審理,使刑罰依據殷朝制度而有條理地實施。」又說:「關押犯人後,須觀察五、六日乃至十日,審慎其罪情,同時要妥善保護他們,不可虐待或粗暴對待。」
4. 總結
本段提倡司法審理應依法有序,借鑑前代制度,並要求慎刑、保護在押者,防止冤獄與虐囚,體現王者仁政精神。
啟示
法治應有制度傳承與時效條理
審訊須謹慎,應給予合理觀察期
拘囚者亦應受保護,不可濫施酷刑
八、
1. 原文
王曰:「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乃汝盡遜曰時敘,惟曰未有遜事。
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乃知。
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罔弗憝。」
2. 注釋
1. 陳時臬事罰:陳述當時的法度與刑罰事務。臬,法度。
2. 蔽殷彝:效法殷朝常法。彝,常道、不變之法。
3. 義刑義殺:合於道義的刑罰與殺伐。
4. 勿庸以次汝封:不可依照你個人之地位或情感來行使刑罰。
5. 盡遜曰時敘:「遜」意為讓、辭讓;指一味謙讓或推辭政事,錯失時機。
6. 未有遜事:從未見過謙讓能辦成事的。
7. 若汝封之心:像你這樣封君的心思。
8. 朕心朕德,惟乃知:我的心意與德行,只有你知道。
9. 寇攘奸宄:劫盜與陰謀作亂的人。
10. 殺越人于貨:為了財物而殺害異族人。
11. 暋不畏死:蠻橫不怕死。
12. 罔弗憝:無人不憎惡。
3. 白話文
成王說:「你要陳明時代的法度與刑罰,效法殷朝的常法,運用合乎道義的刑罰與殺伐,不可按你自己的身份或情感來行刑。你若只是謙讓推辭政務,說什麼時機未到,那是沒有真正辦成事的道理。
好了!你只是一位年輕人,恐怕還沒有真具備一位封君該有的心志。我的心意與德行,只有你應該明白。
至於百姓所犯的罪,如搶劫盜竊、陰謀作亂、為了財物殺害外族人,蠻橫不怕死,這些人沒有誰不憎恨他們。」
4. 總結
成王教導康叔要依法施政、效法先王,不可因地位或情感行刑,亦不可懈怠政事;又強調為政者須理解君德與民情,對惡行者應嚴懲以安民。
啟示
為政須依法合義,不可專斷感情用事
謙讓過度或逃避政事會妨礙治理
君德需下達於民,了解民情才能有效治理
對於嚴重惡行,施以重懲有助維持社會安定
九、
1. 原文
王曰:「封,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弔茲,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
2. 注釋
1. 元惡大憝:首惡大罪人。憝,怨惡、仇敵。
2. 矧惟不孝不友:何況是那些不孝順父母、不友愛兄弟的人。
3. 子弗祗服厥父事:兒子不敬重順從地服從父親的教誨。祗服,恭敬順從。
4. 大傷厥考心:極大地傷害了父親的心。考,父。
5. 于父不能字厥子:作為父親不能好好撫育教導自己的兒子。字,撫育、教導。
6. 乃疾厥子:反而憎恨兒子。疾,憎惡。
7. 弗念天顯:不思念上天的恩顯(兄弟關係為天倫)。
8. 克恭厥兄:能夠恭敬兄長。克恭,有能力恭敬。
9. 鞠子哀:撫養子弟的辛勞與悲憫。鞠,養育。
10. 惟弔茲:只是哀憐他們(表同情語氣)。
11. 不于我政人得罪:並非在我執政之下犯法,而是敗壞倫常。
12. 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天因此使我民間常道(彝)遭受大混亂。泯亂,敗壞。
13. 乃其速由文王作罰:應迅速依循文王之法加以懲治。
14. 刑茲無赦:對這類人應施以刑罰,不得赦免。
3. 白話文
成王說:「封啊,那些首惡大罪人,尤其是不孝順父母、不友愛兄弟的,更是不能容忍。兒子不尊敬服從父親的教誨,嚴重傷害父親的心;父親不能好好撫育教育兒子,反而仇視兒子。兄弟之間不顧天倫之情,不肯敬愛兄長;兄長也不體恤撫養弟弟的辛勞與悲苦,對弟弟極不友愛。這樣的人,雖令人哀憐,但他們的錯不在於違反朝廷政令,而是敗壞了天理人倫。天因而讓我百姓的常道大為紊亂,所以必須依文王的法典懲治這種人,不得赦免!」
4. 總結
本段強調倫理的崩壞比違法更為嚴重,不孝不友者雖未觸國法,卻動搖社會根基,必須依法懲處、不得寬恕。
啟示
倫理是國家安定的根本,破壞倫常等同於大罪
不孝與不友即使未犯法,也足以危及人心與風俗
教育與尊親敬兄應成為社會基本價值
法治應兼顧德教,對敗倫者當從嚴處斷
十、
1. 原文
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訓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乃別播敷,造民大譽,弗念弗庸,瘝厥君,時乃引惡,惟朕憝。已!汝乃其速由茲義率殺。
2. 注釋
1. 不率大戛:不遵循大法典或大義。率,遵循;戛,古作「法度」。
2. 矧惟外庶子:何況是外室所生的庶出子弟。矧,況且。
3. 訓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教育他人的應是正直之人,而不是小臣、旁支之類。訓人,教人;正人,正直的人;越,指越格或超越本分;節,旁枝小族。
4. 乃別播敷:卻反而分別傳播(言論或行為)。播敷,散布。
5. 造民大譽:虛構民間的好評。造,虛構。
6. 弗念弗庸:不思慮、不實行(正道)。庸,用、實行。
7. 瘝厥君:損害自己的君主。瘝,損害。
8. 時乃引惡:於是引來禍患。引惡,引起災難。
9. 惟朕憝:這就是我所痛惡的。憝,怨惡、憎恨。
10. 義率殺:依正義執行誅殺。義,正義;率,依從。
3. 白話文
那些人不遵從大義法度,何況是一些外室所生的庶子?本該由正直的人來教化百姓,他們卻讓品行不端的小臣與旁支親族越職干政。他們胡亂地散布言論,編造百姓對他們的讚譽,不思考、不實行正道,反而損害自己的君主,終將招致禍患。這正是我所痛惡的!你應立刻依正義對這種人予以誅殺。
4. 總結
此段嚴厲譴責不守法度、濫權妄言之輩,尤其針對不當教化、亂政求名者,主張依法誅除以保政道與君權。
啟示
教化應由正直之人承擔,濫權者將亂政誤民
名譽應來自行實,不可虛構捏造
忠君愛國需從守法開始,違者當依法誅治
治國應辨是非、懲奸妄,以正天下風氣
十一、
1. 原文
亦惟君惟長,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乂。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曰:「我惟有及。」則予一人以懌。
2. 注釋
1. 君、長:君主與長官。
2. 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不能管理好家人、小臣與外職之官。越,僭越。外正,外職正官。
3. 惟威惟虐:只知用威勢與殘酷統治。
4. 大放王命:放縱行為,違背王命。放,放縱。
5. 非德用乂:不是以德治理。乂,治理。
6. 克敬典:能恭敬地遵守法典。典,法制規範。
7. 由裕民:因此使百姓安樂富足。裕,安樂富裕。
8. 敬忌:謹慎戒懼。
9. 有及:能蒙受恩惠或有所成就。
10. 懌:喜悅、高興。
3. 白話文
即使身為君主或長官,若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人、臣屬與外官,只靠威嚴與殘酷來統治,放縱行為違背王命,就不是以德來治理人民。你也應當能恭敬遵守典章制度,這樣才能讓人民安樂富足。要像文王那樣謹慎自戒,使百姓都說:「我能因此得益。」那樣,我這個做王的也會因此感到喜悅。
4. 總結
此段強調為政者須以德服人、慎刑寡殺,不可恃權用虐,否則失民心、亂國政;唯有敬守法度、恩澤及民,方能令君主安心、百姓樂業。
啟示
領導者應以德為本,不可專恃威刑
恪守法典、謹慎自省,才能使民安樂
百姓的幸福是君王最大的喜悅
為政首重修身齊家,方能治國平天下
十二、
1. 原文
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矧今民罔迪,不適;不迪,則罔政在厥邦。」
2. 注釋
1. 爽:明白、清楚。
2. 惟民迪吉康:人民能走向吉祥安康。迪,導引、趨向。吉康,吉祥安康。
3. 我時其惟:我當時所遵循的。其,助詞,表示肯定語氣。
4. 殷先哲王德:商朝先賢君王的德行。
5. 用康乂民作求:以安撫治理人民為目標(作求)。
6. 矧:何況。
7. 民罔迪,不適:人民沒有導引方向,走錯了路。不適,意即行為錯亂、偏差。
8. 則罔政在厥邦:就無法實行治理於其國中。政,政治、治理。
3. 白話文
王說:「封啊,只要人民能走向吉祥安康,那是我們效法商朝先王德行,以安撫治理百姓為目標所達成的。如今百姓若沒有導引,行為不正,無所適從,那這個國家就無法實行正常的治理了。」
4. 總結
本段指出,百姓若失去德行導引,將無法自適其道,導致國家無法有效治理,因此治國之道必須從效法古賢、以德導民著手。
啟示
治國首在導民,使其趨向吉康
君主應效法古賢,用德化民
百姓無導則亂,國政因此而廢
教化是政道之本,非武力所能恆久
十三、
1. 原文
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監,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今惟民不靜,未戾厥心,迪屢未同,爽惟天其罰殛我,我其不怨。惟厥罪無在大,亦無在多,矧曰其尚顯聞于天。」
2. 注釋
1. 監:借鑑、警惕。
2. 德之說于罰之行:指以德為本而配合刑罰的施行。說,通「悅」,使人信服、歸服。
3. 民不靜:百姓不安定。
4. 戾厥心:改變他們的心思。戾,違逆、偏差。
5. 迪屢未同:行為反覆不一,迪,行走,引申為行為。屢,多次。
6. 爽惟天其罰殛我:如果天來懲罰我,我也無怨言。殛,天誅。
7. 厥罪無在大,亦無在多:不論罪行大小與多少。
8. 顯聞于天:被上天明確察知。
3. 白話文
王說:「封啊,我必須要時刻警惕自己,也要告訴你,要以德化人為本,再輔以刑罰來治理百姓。如今百姓尚未安定,心志尚未歸正,行為反覆不一。如果因此上天懲罰我,我也無怨言。因為人的罪,不在於大小與多少,而是是否已明顯傳達到天聽。」
4. 總結
本段強調德治與刑罰須並行,君主應自省以德為本,對百姓的治理不能僅靠刑罰。天命觀念貫穿其中,指出罪行即使不大,只要為天所知,就難逃懲罰。
啟示
君主應自警自省,德治為先
刑罰需配合教化,不能獨行
天命不容違,罪行即小亦不可忽
民心未定,治理需耐心與智慧
十四、
1. 原文
王曰:「嗚呼!封,敬哉!無作怨,勿用非謀非彝蔽時忱。丕則敏德,用康乃心,顧乃德,遠乃猷,裕乃以;民寧,不汝瑕殄。」
2. 注釋
1. 敬哉:當敬慎啊。
2. 作怨:引起怨恨。
3. 非謀非彝:不合道理、不合常法的計謀。彝,常道、法則。
4. 蔽時忱:掩蔽當下的真誠之心。忱,誠意。
5. 丕則敏德:要大大地發揚勤敏之德。丕,大;則,實踐;敏德,勤勉的德行。
6. 用康乃心:使你的心安定和善。康,安樂。
7. 顧乃德:回顧並修省自己的德行。
8. 遠乃猷:深謀遠慮。猷,謀劃、計劃。
9. 裕乃以:使這些德行得以發揚。裕,寬裕、充實。
10. 瑕殄:瑕,缺點;殄,滅亡。民寧,不汝瑕殄:百姓安定,你就不會因缺失而敗亡。
3. 白話文
王說:「唉呀!封啊,要謹慎啊!不要引起百姓怨恨,也不要用那些不合道理、不合常規的計謀來遮蔽你本有的誠心。如果你能大大發揚勤勉的德行,使你的心安定和善,反省德行,深謀遠慮,充實你的施政,那麼百姓安寧,你就不會因為自己的過失而敗亡。」
4. 總結
本段勸戒封應以德治民、戒慎用心,不可偏執非理之謀,需勤修德行、遠謀深慮,以達民安國固。
啟示
治國須以德為本,遠離不義之謀
誠心不可被欲望與私計所蔽
勤德與深謀並行,方能保政安民
君主成敗系於自身修為
十五、
1. 原文
王曰:「嗚呼!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無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聽,用康乂民。」
2. 注釋
1. 嗚呼:表示感嘆或呼喚。
2. 肆汝小子封:那麼你這年輕的封(封,即康叔),要留心啊。
3. 惟命不于常:天命無常,非永遠屬於某一族或個人。
4. 殄享:殄,滅絕;享,享有。無我殄享:不要讓我失去享有(天命與國祚)。
5. 明乃服命:明白地、清楚地接受天命。
6. 高乃聽:抬高耳目去聽取意見,虛心納諫。
7. 用康乂民:用這些(德行與謹慎)來安定、治理百姓。
3. 白話文
王說:「唉呀!那麼你這年輕的封啊,天命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你要謹記這一點!不要讓我失去上天賦予的福祉與國祚。要明白並服從天命,虛心聽取意見,憑藉這些來使百姓安定、國家治理得當。」
4. 總結
此段提醒封必須自覺天命之無常,當以謙遜與清明承命行事,以仁德治民,方能守住國祚。
啟示
天命無常,君主當懷敬畏之心
承天之命須明德聽諫,以順天理
善治百姓需仰賴謙虛與德政
忠於職守,方可保國安民
十六、
1. 原文
王若曰:「往哉!封,勿替敬典,聽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
2. 注釋
1. 王若曰:王這樣說。
2. 往哉:去吧!有勉勵之意。
3. 勿替敬典:「替」通「怠」,不要懈怠於恭敬遵守典章制度。
4. 聽朕告:聽從我(天子)的訓誡。
5. 乃以殷民世享:你將能以此治理殷民,並世代享有其利。
3. 白話文
王說:「去吧!封,不要懈怠對典章制度的恭敬遵守,要聽從我的訓誡,這樣你就能以殷民為基業,並世代享受其利。」
4. 總結
這段話勉勵康叔要恭敬守法,聽從教誨,方能穩固統治並世代保有封地。
啟示
統治者須敬守禮法與制度
聽從良諫與上命,能獲長久之治
基業能否長存,繫於德行與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