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天破千倍抗藥門檻】我在凌晨三點看完哈佛 Mega‑Plate 實驗之後,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科學不只是答案,而是一條又長又難走的路。」

半夜滑到那段 60cm × 120cm、九條帶、11 天就讓大腸桿菌突破 1000倍 抗生素 的影片時,我整個人像被電到。原來我們每天吞進肚子的那些「神藥」,在細菌眼裡不過是一道低牆,翻過去只要幾個世代。此刻,你我房間角落放著的那瓶漂白水,突然顯得脆弱又沒用。


一、科學的靈魂不在答案,而在「可重現」的過程

在那場 weizmann 科研院舉辦的線上討論裡,第一個被拋出的問題是:「如果你只在乎最終結果,還算科學家嗎?

Meet 裡的大家的回答異口同聲:不行。因為 「可重現性」 才是科學活下來的最低門檻。

  • 你描述得愈詳細,後人愈能站上你的肩膀。
  • 你遮遮掩掩,成果就像獨角戲,再也沒人接得住。

1977 年 Sanger 發明 DNA 定序、1983 年 Mullis 提出 PCR、2012 年 Doudna & Charpentier 打造 CRISPR,這些工具本身就拿下諾貝爾獎。原因很簡單:它們把「別人也做得到」寫進基因,讓全球研究一次升級。

我的觀點:技術透明不只是「好公民行為」,更是一種長線投資。唯一穩賺不賠的股,就是讓整體人類的研究速率加倍。

二、別再做「100 % 殺菌」的美夢:我們腸子裡住著兩公斤友軍-腸道菌

在聊天室裡,有人興奮地說:「如果有一顆藥能一次殺光所有細菌,豈不是萬靈丹?」

線上另一位同學立刻潑冷水:「那藥同時也會把你自身體裡好的腸道菌一起送上西天。」

事實數字很殘酷:

  • 成人腸道約 2 kg 益生菌,負責合成維他命 K、B₁₂,還能調節免疫。
  • 14 世紀黑死病 確實靠 Yersinia pestis 讓歐洲減少了近半人口,但人類能撐過去,也靠體內微生態撐場。
我的觀點:與其追求「一刀斃命」,不如研究 「選擇性沉默」──讓壞菌閉嘴,好菌繼續開趴,人體才有長期和平。

三、90 % 殺菌的悖論:MRSA 是怎麼養出來的?

你以為「除惡勿盡」比較溫和?錯,事實上「除惡但勿務盡」——要殺得乾淨(對準致病菌),也要留得住(保護有益菌)。!
  • 在醫院裡長期打廣效抗生素,最後篩出來的就是 甲氧西林抗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
  • 它們像「特種部隊」一樣,只要環境允許就按下分裂加速鍵,讓你的抗生素秒變廢鐵。

這正是 「演化」 而非「適應」——基因突變 + 族群篩選,好比玩家刷副本掉落神裝。


四、Mega‑Plate 實驗:一場把「演化速度條」具象化的科普秀

60 cm × 120 cm、九段抗藥階梯、最中心 1000 倍濃度
11 天 → 大腸桿菌打穿所有區域

這張畫面給我兩個震撼:

  1. 時間之短:人類花 20 年研發新藥,細菌花不到半個月破解。
  2. 路徑之多:不是單一路徑突變,而是「多點開花、彼此競爭」。

我的觀點:與其追求「更強的錘子」,不如提高牆的多樣性——讓細菌必須同時解多重謎題,才有機會翻過去。


五、策略大轉彎:從「殺」到「限速」

1. 阻斷分裂,而非直接殺死:停下 DNA 複製或細胞壁合成,數量不上升,免疫系統就能收尾。

2. 微生態競爭:讓好菌先搶資源,壞菌就算逃過藥物,也餓得沒力氣作亂。

3. 定點剪輯(CRISPR‑Phage):把 CRISPR 裝進噬菌體,只在特定序列切割——壞菌自爆,好菌安然無恙。

4. 多層防禦思維:

  • 回想 2020:隔離 → 口罩 → 疫苗,多管齊下才穩住 COVID‑19。
  • 細菌也一樣:公共衛生 + 精準藥物 + 益生菌,才能避免單點崩盤。

六、教育也要「高挑戰 × 高互動」

討論中有個迷宮小遊戲:大家一致嫌「簡單版」太無聊,只愛難度爆表的關卡。

這提醒我:學習動機來自「適度困難」。 科研訓練若只給「Google 五秒查得到」的題目,學生永遠學不會創新。

我的觀點:課程設計應該把「真實未解問題」搬進教室,哪怕結論不完美,也能讓學生嘗到破題的快感。


七、我們能做什麼?三個具體行動

  1. 全民減少濫用抗生素:感冒是病毒別亂吃抗生素;醫師開立療程要吃完,別自行停藥。
  2. 支持開源科研與資料共享:從 GitHub、bioRxiv 到公共數據庫,讓實驗流程透明、結果可驗證。
  3. 投入下一代治療技術:投資噬菌體、AI 藥物設計、CRISPR 微生態工程,替抗生素找接班人。
三欄構圖展現不同抗菌策略:左側「全殺路線」、中間「精準除惡、留存良善」、右側「放任路線」

三欄構圖展現不同抗菌策略:左側「全殺路線」、中間「精準除惡、留存良善」、右側「放任路線」


結語:跟細菌長期共存,而不是短期對決

細菌在地球上活了 35 億年,人類才 30 萬年。要贏得這場馬拉松,需要的是 與其共舞,而不是妄想一次消滅。

下一次你打開抗菌洗手乳、或醫生開給你抗生素,不妨想想:

「我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在為下一波超級細菌鋪路?」

真正的勝利,不是把對手打趴,而是找到雙贏的新平衡。朋友,讓我們一起把「殺菌」的思維升級成「精準共生」──這才是 21 世紀人類的長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重症醫學與 ECMO 技術
0會員
12內容數
南部人,現於北榮旁邊讀大學。大一因打工接觸開放電信網路技術,意外掉入 Open Source 社群世界,深受開源魅力吸引,同時卻因非資工背景步履蹣跚;生物醫學無忘持續進修,但在外科 Clerkship 時發現自己共情能力太強,遂立志投入學術研究,目前專注於神經科學與神經工程領域。
2025/05/11
探索政府在言論自由審查中如何以「動機」決定中度或嚴格審查軌道,從美國O'Brien、Mt. Healthy、Turner到Hill經典案例,揭示But-for測試如何防濫權與保護法之安定,並提供證據門檻、舉證責任與轉型彈性關鍵,為台灣憲法訴訟新制帶來「先問動機、再談比例」的結構化思路與實務建議。
Thumbnail
2025/05/11
探索政府在言論自由審查中如何以「動機」決定中度或嚴格審查軌道,從美國O'Brien、Mt. Healthy、Turner到Hill經典案例,揭示But-for測試如何防濫權與保護法之安定,並提供證據門檻、舉證責任與轉型彈性關鍵,為台灣憲法訴訟新制帶來「先問動機、再談比例」的結構化思路與實務建議。
Thumbnail
2025/05/09
本文探討威爾斯母語復振的成功經驗,並提出五大臺灣可行方案:修法賦予《國家語言發展法》強制力,推動『我會講臺語』胸章運動,運用行為經濟學的精準誘導,擴大沉浸式母語課程,以及建立完善的評估機制。期盼藉此提升母語使用率,避免母語流失的危機。
Thumbnail
2025/05/09
本文探討威爾斯母語復振的成功經驗,並提出五大臺灣可行方案:修法賦予《國家語言發展法》強制力,推動『我會講臺語』胸章運動,運用行為經濟學的精準誘導,擴大沉浸式母語課程,以及建立完善的評估機制。期盼藉此提升母語使用率,避免母語流失的危機。
Thumbnail
2025/05/09
探討5G專網與OpenRAN的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並分析其在特定領域的應用,以及對電信業者、設備供應商和政策制定者的建議。
Thumbnail
2025/05/09
探討5G專網與OpenRAN的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並分析其在特定領域的應用,以及對電信業者、設備供應商和政策制定者的建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前陣子為了減少滑手機的時間,我花了一些時間調整社群上會看到的內容。
我先拿推特做實驗。
那是我早已放棄抵抗的平台。
 一開始我將那些沒營養的內容都按隱藏/對此貼文不感興趣,發現沒什麼用。後來發現,改變追蹤的內容才能更大幅度影響演算法。 我刻意去追蹤了一些攝影師與畫家。
實驗很成功
Thumbnail
前陣子為了減少滑手機的時間,我花了一些時間調整社群上會看到的內容。
我先拿推特做實驗。
那是我早已放棄抵抗的平台。
 一開始我將那些沒營養的內容都按隱藏/對此貼文不感興趣,發現沒什麼用。後來發現,改變追蹤的內容才能更大幅度影響演算法。 我刻意去追蹤了一些攝影師與畫家。
實驗很成功
Thumbnail
孟硯老師回饋:哇!這個科普文章也是大開我眼界耶!是我從來沒有閱讀過的科學新知,原來實驗室老鼠的實驗結果,會和真實世界人類的實驗結果有所差異,和他們「從小太乾淨」有關係呀!真的是一個好像應該要聯想到,但一直沒有人說明和做過實驗講過的事情,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收穫!
Thumbnail
孟硯老師回饋:哇!這個科普文章也是大開我眼界耶!是我從來沒有閱讀過的科學新知,原來實驗室老鼠的實驗結果,會和真實世界人類的實驗結果有所差異,和他們「從小太乾淨」有關係呀!真的是一個好像應該要聯想到,但一直沒有人說明和做過實驗講過的事情,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收穫!
Thumbnail
如題... 剛不久前... 我們辛苦的噴藥人員出現了...(雖然他辛苦) (但仇恨有不低) 他們神出鬼沒的... 突然的出現... 然後又突然的消失(不知道移動到哪去了) 他們辛苦背著裝備(噴藥)(避免許多病蟲出沒) 但噴完藥後...(主要都是蟑螂...) (到處亂飛...)(啥稀
Thumbnail
如題... 剛不久前... 我們辛苦的噴藥人員出現了...(雖然他辛苦) (但仇恨有不低) 他們神出鬼沒的... 突然的出現... 然後又突然的消失(不知道移動到哪去了) 他們辛苦背著裝備(噴藥)(避免許多病蟲出沒) 但噴完藥後...(主要都是蟑螂...) (到處亂飛...)(啥稀
Thumbnail
如果要我說「愛情是什麼」,我的答案就是「為了種族的生存」
Thumbnail
如果要我說「愛情是什麼」,我的答案就是「為了種族的生存」
Thumbnail
  這篇要寫介紹寫得有點心虛,畢竟這次來就診的是個已經治療兩年皮黴菌感染,跑過多家醫院卻還是會復發的孩子。但想想好像有些奇怪的論述在黴菌治療上一直反覆聽到,似乎可以幫皮黴菌平反一下(?)
Thumbnail
  這篇要寫介紹寫得有點心虛,畢竟這次來就診的是個已經治療兩年皮黴菌感染,跑過多家醫院卻還是會復發的孩子。但想想好像有些奇怪的論述在黴菌治療上一直反覆聽到,似乎可以幫皮黴菌平反一下(?)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就診日期:113.05.25 鼠名:萬海 就醫原因:因為萬海體內的寄生蟲非常頑強,自1月底收容後,先是前往剛果動物醫院就診,因將剛果的現有的四種藥物吃完後不見改善,故於4月初改往綠野動物醫院醫治,原本用藥後糞便形狀改善非常多,卻因為原蟲太快產生抗藥性,雖持續用藥,蟲量卻於五月初恢復。
Thumbnail
就診日期:113.05.25 鼠名:萬海 就醫原因:因為萬海體內的寄生蟲非常頑強,自1月底收容後,先是前往剛果動物醫院就診,因將剛果的現有的四種藥物吃完後不見改善,故於4月初改往綠野動物醫院醫治,原本用藥後糞便形狀改善非常多,卻因為原蟲太快產生抗藥性,雖持續用藥,蟲量卻於五月初恢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