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走進台北捷運,一位站務員胸前別著亮橘色語言徽章,你一開口用台語問路,他秒回——整段對話流暢到讓旁人誤以為掉進平行時空。這種『母語可視化』的場景,在威爾斯(Wales)早就不是科幻,而是日常。」
近年威爾斯(Wales)對母語可視化的創新做法證明:母語不需被珍藏在博物館,而是該與大眾運輸、醫療照護、串流平台、甚至 ESG 評比一起出現在日常場景。以下內容整合威爾斯 Welsh Language Commissioner(下稱 WLC)分享的制度經驗、教育挑戰、行為設計與評估方法,再對照台灣現行痛點,提出五大「可即刻落地」的實戰建議。
制度面:語言權利 = 法定義務
WLC 專員直言:「我們透過 regulation──透過《Welsh Language Measure》對公部門下『服務必須用威爾斯語』的standards,不做就開罰。」
威爾斯的《Welsh Language Measure 2011》是語言權利硬體中的 CPU,裡頭設定了 Standards,涵蓋行政、教育、醫療、司法、交通、網路服務等 121 項細則。只要是納稅人資助的公部門,就必須提供對等的 Welsh 服務,違規者最高可罰 5,000 英鎊並公開裁決書。這種「先立標準→定期審核→行政罰則」的閉環機制,確保語言政策不只是口號。
台灣映射:讓《國家語言發展法》長出牙齒
- 雙軌 KPI:(a)「可用母語申辦」項目數量;(b)服務滿意度(年度民調)。
- 罰則梯度: 首次警告→限期改善→行政罰→停權或扣減預算。
- 公開裁決資料庫: 仿 WLC 的決定書(Determination),提高透明度與示警效應。
秀吉 Murmur: 法律就像遊戲說明書;沒寫「扣血」機制,玩家永遠只會打醬油。
教育面:打造「流利臨界值」與沉浸式鷹架
WLC 的研究警示: 只有「能聽會說」的半流利者,仍不足以支撐日常使用;必須讓學生在畢業前達到可自由切換的 B2 水準,才能確保語言活性。
威爾斯做法
- 學校分級奪回策略:把英語主流學校分成 A~D 四等,逐年拉升 Welsh 比例。頂標 D 級要求 70% 以上教學時數用 Welsh。
- 16+ 續航鷹架:針對大學與技職體系補貼「Welsh medium modules」,鼓勵學生用 Welsh 學物理、護理、資工等專業。
- 青年導師培育:以 20~30 歲青年為對象開設 CLT(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師資班,三年內倍增種子教師。
台灣可行路徑
- 國小五日制本土語實驗班:以校為單位試辦全母語沉浸班,英語融入科學活動,華語只保留閱讀寫作基礎。
- 雙語大學 2.0 延伸計畫:將「母語+專業」納入雙語大學評鑑,給予等同英語項目之經費。
- 教師流利認證:建立 CEFR‑T(Taiwanese 版 CEFR)等級檢測,將 B2 作為教師聘任門檻。
秀吉 Murmur: 別再以「會唱《望春風》」當作會台語的證明。讓孩子能用台語討論微積分,才是真沉浸。
可視化策略:橘色徽章 × 公共空間語言氛圍
案例簡述: Work Welsh 橘徽章意圖減少「雙方互相觀望」的語言囚徒困境。當你看見醫生或收銀員胸前徽章,就知道可以安心用 Welsh 開口。

公務員透過配戴亮眼徽章(如「我會講台語」),一眼告知對方可用母語互動,減少雙方的觀望,提升開口意願
執行細節
- 跨領域滲透:醫護、警消、觀光、連鎖超市到地鐵站務全面配發。
- 故事行銷:收集患者透過徽章獲得母語照護的暖心案例,每月發布短片。
- 信心循環:徽章 × 社群挑戰(#WelshBadgeStory),促進更多人自願佩戴。
台灣可複製
- 「我會講台語」胸章 1.0:先從捷運、區公所和醫院三大高互動場域試點,公務員完成母語服務訓練即可領章。
- ESG 加分:企業若在服務流程中設置母語接待櫃檯或客服,年報可獲得永續語言指標加分。
行為經濟學:用 Nudge Theory 精準撬動語言切換
威爾斯團隊調查顯示:「不知道對方會不會」是阻止開口的第一殺手。因此,他們用「微誘導 (nudge)」提高使用意願。
核心步驟
- 找痛點: 透過焦點團體鎖定「電話客服」與「填線上表單」兩大情境最易回到英語。
- 設計誘提示: 在客服選單先以 Welsh 提示「按 1 聽 Welsh 服務」,並放置 30 秒情境教學影片。
- 數據監測: 以 AB 測試比較「有 nudge」與「無 nudge」的語言選擇差異。
台灣場景建議
- 外送平台 nudge:結帳頁面自動顯示「想試試台語客服?點此一鍵切換」。
- 醫院掛號 nudge:Kiosk 首頁提供台語/客語語音導覽示範,降低患者嘗試門檻。
秀吉 Murmur: 行為科學不是花拳繡腿,它是把「想說」變成「我就是說了」的隱形推手
評估與迴圈:人口普查長鏡頭 × 內容分析短鏡頭
長鏡頭|Census
- 每十年一次,問四個層面:聽、說、讀、寫。並加問「日常使用頻率」。
- 透過區域、年齡交叉比對,精準定位「弱勢語域」與「高潛力語域」。
短鏡頭|Campaign Analytics
- 施作期間用 UTM 編碼追蹤不同渠道,隨時查看跳出率並即時調整文案。
- Google Data Studio 或 Looker Studio 匯整 Dashboard,決策者每週收到簡報。
示範指標
- 目標頁停留 >40 秒視為有效觸達。
- 徽章佩戴人員對話開口率 30 天內提升 15% 視為達標。
- 每季進行「電話神秘客」抽測,測試客服語言回應品質。
結語|四步行動評量表
台灣當前的語言政策仍屬「漸進式語言輸入」階段,尚未形成「沉浸式母語環境」所需的體系與社會支持。
- 法規升級與罰則量化——先把母語變成硬性服務,而非選配奢侈品。
- 可視化徽章運動——讓每一次抬頭,都有機會看見母語閃亮亮。
- Nudge‑based 精準行為設計——用小提示撬開大勇氣,將「想試試」變「習慣如此」。
- 沉浸式課程倍增計畫——從國小到大專,讓母語可以談小說、算導數、寫程式。
冷冽提醒: 若 2033 年普查顯示,台語/客語流利者仍鎖在 65 歲以上,我們將步上「被動保存」而非「活體使用」的岔路口。
留言告訴我:
- 你最想先推哪一步?法規?徽章?還是電話客服 nudge?
- 你的城市裡,哪個場域最缺母語服務?
嗚嗚嗚——讓母語成為日常 default,不只家裡 BGM,而是城市交響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