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決定了員工士氣,而不是主管
某天下午,工程部主管老林來找我。他的臉色有點沈重,不像平常那樣一邊喝咖啡一邊講笑話。
「有空嗎?」他站在門口,語氣很平靜,卻帶點疲憊。
我讓他坐下,還順手幫他倒了一杯熱茶。沒等我開口,他就自己開了話題。
「我覺得工程部最近的士氣很低。」他說得直接。
我愣了一下:「怎麼了?最近不是在忙新系統嗎?」
他點點頭,然後很誠實地說出來:「我們這兩三年做了好幾個新系統,每一個都花了很多力氣,但最後幾乎都沒有真的賣出去,也沒什麼人用。團隊的成就感幾乎是歸零的狀態。有些人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這份工作,我自己也坦白說有點職業倦怠。」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不帶情緒,但我聽得出來,那是一種壓抑很久的無力感。
「但你們部門的人不是都蠻認真的嗎?」我問。
「對啊,他們真的很拼,沒有人在混,態度也都不錯。頂多就是有時候有些人轉不過來,效率慢一點。但這種累積下來的挫折,真的會讓人想放棄。」
我聽完之後沉默了一會兒,起身拍拍老林的肩膀說:「我們召集所有管理階層,來討論這個問題吧!」
每當有重大決策要討論,我們不會馬上召開正式會議。反而會先約在公司附近的咖啡店,一個一個把主管請來,輪流聊。
每次見面,總是先從閒聊開始:「最近小孩怎麼樣?」「週末去哪裡玩?」這種輕鬆的對話,反而讓人卸下防備。聊著聊著,才慢慢切入正題——部門的狀況、產品的瓶頸、心裡的疑問。
等幾位主管都聊完了,我才會回到公司,把大家集合起來開個總會。因為前面都已經說開了,開會時反而更聚焦、更容易對齊方向。很多次,公司重要的政策轉彎,就是這樣一杯咖啡、一句家常話、一場真誠的對話裡出來的。
在其中一次跟老林的咖啡會議中,想到之前看的一部Discovery影集《富豪谷底求翻身》*1。裡面那個創業老闆說,他每次都會先確認市場真的有需求,才會去製造產品;不是一聽到某個客戶講一講就開始做。這句話突然在我腦中響起。
我看著老林說:「其實我們過去太快開始做了,只因為有一個指標性客戶講得很有信心、看起來也蠻有機會,我們就決定上了。結果沒仔細確認市場需求以及市場可能的規模,也沒持續跟客戶討論。等我們東西做完了,對方卻已經沒興趣了。」
老林苦笑了一下,但點點頭:「好像真的是這樣。」
我一口喝乾了咖啡說:「走吧,我們找所有人聊一下。」
後記:這次事件給我的幾個反思
這件事情之所以讓我那麼在意,不只是因為產品沒賣出去,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一群認真工作的夥伴,卻無法從努力中獲得成就感。這會動搖團隊的核心。
後來我靜下心來,整理出幾個我們之前忽略的重點,也希望能變成往後的原則:
- 不要只因為「客戶說他想要」,就馬上投入開發。要先確認這個需求是否存在於更大的市場中,否則只是在追逐幻影。
- 客戶的需求不能只聽一次,而要持續確認。如果一開始就沒打算買,或中途變卦了,我們早點知道就能及時調整。
- 團隊的成就感不只來自薪水或完成工作,而是產品被使用、被認可。這一點對於整體士氣影響極大,不能忽略。
- 公司的管理重心會隨著階段改變。剛創業時重點是活下來,現在我們進入了需要「帶人」與「穩定組織動能」的階段,就必須學會聆聽、調整節奏,讓整個團隊都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前進。
這次不是一次失敗的結束,而是一個更成熟經營思維的開始。畢竟,我們不是只為了活下來,而是為了帶著一群人走得更遠。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