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忽然說要回學校,學生在等她!
- 「我要走了!」
- 「學生在教室等我,我要走了!」
聽見這些話,心中交織著驚訝、不解、甚至有點憤怒。眼前這位已是退休快將近二十年、再兩年就九十歲的老伴,卻突然用一副儼然老師派頭的口吻說話,還焦急地找鞋子出門。有時,甚至表現出決絕的態度,找出門回家的路,像對這個家一點感情都沒有,留不住她。
這不是演戲,也不是胡鬧,而是記憶中的舊時空,正真實地浮現在她的眼前。這類現象在失智者中相當常見,屬於「時間感錯位」或「現實感混淆」的表現。她仍有記憶,但記得的是「很久以前的現在」。
※她活在記憶的片段中,而非我們的現在
失智過程中,大腦對記憶的處理方式會發生顛倒:
失智大腦的記憶模式
她的心智就像被打散的拼圖,有些碎片來自五十年前,有些來自今天下午,但她無法把它們重新組合成一條順暢的時間線。
※「媽媽」未必是媽媽,而是她內心的安定代名詞
- 「媽媽呢?!」
- 「我要回家!」
當她說「我要找媽媽」,也許並不只是對母親的思念,更是一種安全感的投射。
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媽媽」象徵的是:
- 有人懂我
- 有人來接我
- 有人會帶我回家
這是一種深層情緒記憶的啟動,即使語言與邏輯混亂,但她的需求很清楚:我要回到安心的地方。
同樣的,當她說「我要回學校」,可能傳達的不僅是「地點」,而是一種內心深處的重要角色與人生階段的呼喚:
- 「我是一位老師」
- 「我還有學生等我」、「我不能遲到」
- 「我知道自己該去哪裡」
這樣的身分認同,能讓她在混亂中維持一點「我是誰」的感覺。
※與其矯正,不如陪她走進那段時光
面對這類現實錯位,最常見的錯誤反應是「糾正」與「否定」:
- 「妳媽媽早就過世了,還說什麼?」
- 「現在是2025年,醒醒吧!」
但這種回應只會讓她更加困惑甚至恐慌,因為她的認知世界不是現在的我們,而是過去的她自己。
我們能做的,是進入她的時空,陪她一段:
- 「媽媽等一下會來,我們先坐這裡等好嗎?」
- 「等一下要不要一起準備妳喜歡的點心,等媽媽來吃?」
㊣給照顧者的建議:她活在過去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 順著她的話,不急著拉回現實:「妳在等媽媽啊?那我們先坐下等她」
- 用環境營造熟悉感:放上她以前用的枕頭、熟悉的香味、照片,建立安全氛圍
- 不要用死亡事實打擊她:改說「她現在不在這裡,但我會陪妳」
- 轉移注意力到她熟悉的任務:讓她做些她記得的事,像摺衣服、排排照片
- 理解她的時空不是錯亂,而是回歸:她是從現在「旅行」回到過去,我們要做的是接她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