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Coffee)是指咖啡植物的種子即咖啡豆在經過烘焙磨粉後通過沖泡製成的飲料,是世界上流行範圍最為廣泛的飲料之一。

咖啡(Coffee)
咖啡在人類飲食中一般為日常的飲品,人們通常會為了提振精神,或在用餐和社交、閱讀時飲用。
咖啡原產於非洲東岸的衣索比亞,起源於15~16世紀,從葉門被傳播至穆斯林世界,16世紀的威尼斯商人將咖啡引入義大利,隨後17-18世紀由於歐洲對咖啡的需求,促使殖民者將咖啡樹傳播並栽種到美洲、東南亞和印度等熱帶地區,現今有超過70個國家種植咖啡樹。未經烘焙的咖啡生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農產品,以及世界上交易量為廣泛的熱帶農產品之一,也是開發中國家出口中最有價值的商品之一。
採收的成熟咖啡果會經過剝離果肉的初步加工,再經過烘焙的工序,而成為能製作咖啡的咖啡豆。
透過不同的沖泡方式與成分比例,咖啡有濃縮咖啡、卡布奇諾和拿鐵咖啡等變化。
咖啡豆的品種可大致分為兩種:最為普遍的小果咖啡(阿拉比卡),以及顆粒較粗且酸味較低而苦味較濃的中果咖啡(羅布斯塔)。
咖啡是全世界最受歡迎飲料之一,目前最大的咖啡消費國是美國,其次是巴西和德國。但若以人均咖啡消費量來看,第一名是芬蘭,每個人平均一天喝大約4杯咖啡。
全球咖啡需求狀況最容易受到咖啡主要消費地區歐元區、美國、巴西變化影響,三者合計約佔全球咖啡消費量五至六成。其中歐元區、美國咖啡的貿易依賴度高達 100%,幾乎完全仰賴國外進口,歐美咖啡消費旺季為冬季 11 月 ~ 次年 2 月,容易對咖啡價格形成短期支撐。由於咖啡對消費者是主要飲料之一,並無替代品,因此咖啡需求長年穩定增長。
本篇四大系列要介紹的是「四大咖啡生產國」。
1.巴西
巴西咖啡產業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巴西全國境內的咖啡種植園合共佔地約27000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巴西東南部的米納斯吉拉斯州、聖保羅州和巴拉那州,因為這些州份的環境和氣候為咖啡豆提供了理想的生長條件。
巴西大約有350萬人口從事咖啡種植業,他們主要居於農村地區。
巴西有約22萬所咖啡種植園,全國境內的咖啡種植園合共佔地約27000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巴西東南部的米納斯吉拉斯州、聖保羅州和巴拉那州,因為這些州份的環境和氣候為咖啡豆提供了理想的生長條件;米納斯吉拉斯州的咖啡產量佔全國咖啡產量約一半。大多數種植園在六月到九月的旱季收成。
在大多數國家,小果咖啡豆是採用「水洗咖啡法」技術處理,但在巴西,幾乎所有的咖啡是用「風乾咖啡法」處理,把咖啡豆放在陽光下晾曬8-10天,然後把它們分類及包裝。
巴西為全球第一大咖啡生產國、出口國,生產種類包括阿拉卡比(佔75%)、羅布斯塔(佔25%),種植區域集中於東南部地區,佔全國種植面積高達85% 。主要收成期為4~9月,此期間6~7月容易發生霜害影響當期產量,後續10月進入開花及果實發育期,則要注意降水狀況是否過少或過多,影響未來產量。長年來看,巴西整體咖啡產量穩步上升。
2.越南
根據較為普遍的說法,咖啡是由法國人於西元1857年帶至越南。而在《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一書中提到:法國在西元1888年引進,在河內生產咖啡。繼而逐漸擴大至其他高地地區。
咖啡被引入越南之初並沒有立刻蓬勃發展。直到西元1910年、1911年左右才開始有人以商業目的將咖啡種植於不同地區。約於二十世紀末,越南咖啡產業才開始快速擴張。
羅布斯塔咖啡占越南咖啡產量的大宗,多種植於越南南部。它較易種植,不怕日曬、蟲咬,生長速度快且產量多。味道較苦且濃烈,咖啡因含量是阿拉比卡咖啡的兩倍以上。種種因素導致價格偏低。常與其他種類豆子混雜使用,多見於即溶咖啡中。
阿拉比卡咖啡是越南咖啡產業近年極力培育並提高產量的品種。多種植於越南北部。它的栽種條件較嚴苛,需種植於高海拔山區,且因需手工摘採,故價格較高。其咖啡因含量較低。常以單一品種及作為精品豆使用。
越南為全球第二大咖啡生產國,生產種類以羅布斯塔(佔95%)為主,主要收成期為11月、次年3月。咖啡多用於出口、國內消費需求低,具有完整的咖啡產業鏈,在全球咖啡市場中佔有重要地位。
全球咖啡供給最容易受到咖啡主要生產國巴西、越南影響,兩國合計產量佔全球比重超過五成以上。
3.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咖啡因其豐富的風味和卓越的品質享譽全球,主要是因為它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以及數百年的咖啡種植歷史,才使哥倫比亞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咖啡產地之一。
18世紀末耶穌會傳教士將咖啡樹引入該國開始,哥倫比亞的咖啡種植逐漸擴展,並成為該國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哥倫比亞有多個著名的咖啡產區,每個產區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不同,從而產生獨特的咖啡風味。
不過,哥倫比亞的經濟長期以來受到國內需求短少、政府預算減少,以及社會、政治秩序不穩定等因素的影響。
現今,哥倫比亞政府推動養老金改革,以及各種減少失業率的政策,因應當前各種挑戰。哥倫比亞的兩大出口產業:石油和咖啡前景不明朗;石油日益減產,需要持續探勘、開發新的油田;咖啡的收獲量與價格,前景並不樂觀。
4.印尼
印尼咖啡產業最早可追朔到公元1600年代末到1700年代初,即荷蘭殖民時代的初期,咖啡種植在該國的發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印尼靠近赤道,幾個大島上有許多內陸山區,其中所創造出的微氣候非常適合咖啡種植業經營。
在出口的咖啡中,有25%是阿拉比卡咖啡豆,其餘的是羅布斯塔咖啡豆。一般而言,印尼的阿拉比卡咖啡品種酸度低,口感濃郁,適合用來與中美洲和東非的高酸度咖啡豆混合使用。
印尼有90%以上的咖啡是由小農戶(平均農地面積一公頃左右)所生產。其中有些產品是有機的,許多農民合作社和出口商獲得國際認證,以銷售他們所產的有機咖啡。
※圖片來自網路搜尋,文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