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日子,家裡經常上演以下戲碼。
「晚餐想吃什麼?」
「看你們。」
「隨便。」
「要點什麼?」
「妳看就好。」
「點披薩哦!」
「我不喜歡披薩。」
我剛開始的反應:「哦!好,那我選哦!這個可以嗎?」
「都好。」
「都好是什麼啦?」不能肯定句嗎?
有點煩燥的時候:「你選啦!我也不知道要吃什麼。」
「妳選就好啦!我都可以。」
「可 是 我 今 天 不 想 選!」
選出一個餐點時。
「吃這個哦?」他不愛。
「那你選。」手機丟給他。
「妳選就好了啦!」
我們為此吵過架。
剛開始的隨便
與都好
,看似隨和貼心
其實不只他,我也有過這樣的時期。
那時候為什麼不敢說真心話?為什麼感覺不對還是勉強答應?不好意思拒絕還是不懂拒絕?為什麼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在怕什麼?擔心什麼?
那時候還真的不知道為什麼。
如果要說一條自己最棒的優點的話,我想,是「不斷地校正自己」——這是最近的一大發現。
我的校正,經常發生在「令我覺得不舒服的事件」之後;也就是說,我靠經驗和感覺在調整的啦!有受傷才有動力🤣。為了避免下次再發生一樣不愉快的事,我得想辦法解決;發生一次是我沒經驗,發生個幾次是我還在學習,可是如果一直重覆發生,那就是我的問題。
怎麼會是自己的問題呢?
因為自己絕對有允許,所以事情才會這樣發展;一個重覆出現的問題,一定有解方;重點不在事件本身,而是能不能覺察事件的癥結點。
插個話題。
樂的班導正在導入薩提爾進他們班,教孩子用一致性的溝通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覺。一致性是非常好的對話練習,從覺察自己開始。
這個覺察,就是我上面說的「自己的問題」。
覺察會愈練習愈敏銳,但覺察要從「自我願意」開始;否則感受到的情緒很可能只停留在「都是別人的問題」。
並不是說「別人都不會有問題」,而是就算別人有問題,自己也絕對是有選擇權的。
這有點像「先洞察先機的人先贏」。😋
有句老話是「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有覺察才能知道自己到底要改什麼;別人的建議是一種提醒,覺察後才能真正內化。
但有趣的是,當你改變了,別人就開始變了。🤣
薩提爾是一個很棒的工具。我有幸在孩子還不會走的時候就接觸了,非常感謝推薦給我的那位朋友。後來上心靈課程認識了幾位一起「療心」的夥伴,讓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心」的議題,提出並接納彼此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不批判,只挖掘自己心裡當下的感受。
同一件事,大家都可以誠實的說出自己不同的想法,是一件非常療癒的事情;因此那段日子進步很快。
那是誠實的面對自己,也面對自己的感受。
在聊的過程,任何話題我們都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想法,我們會先說自己的觀感,喜歡?不喜歡?認同?不認同?我看見了什麼?為什麼?
最重要的是「看見了什麼」和「為什麼」。
於是我愈來愈能覺察自己「看見了什麼」和「為什麼」。
也愈來愈能看得清「關係」與「關係」中間,還有什麼在裡頭。
一件事情為什麼願意接受?為什麼拒絕?為什麼不敢拒絕?
解決事情的答案或路徑,通通藏在這裡面。
然後勇氣,也在這「一層一層」的探索過程中,被剝出來了。
我們家還會上演那些戲碼嗎?
會啊!當然會。
但我的心境一天天的不一樣了。
「晚餐想吃什麼?」
「看你們。」
「好哦!我們要吃○○○」那就真的不問你意見,不去為你擔心囉。
「點披薩哦!」
「我不喜歡披薩。」
「那你要什麼?」
「不知道。」
「那我們先點披薩,你的另外點。」
也允許每個人在合理的範圍內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昨天也發生一件事。
回家路上,我問兒子想吃什麼,因為爸爸晚上聚餐。
樂說:「天氣好熱,我想吃涼麵。」
「好,那安呢?」我一邊問,同時在路口切換進另一條不同於回家的路。
樂插話好奇我為什麼走別條路。
同時安也回話:「蕎麥麵,我想吃蕎麥麵。」他指的是7-11的蕎麥涼麵。
我心裡想,那就樂買涼麵,安的回家再買。
可是聽到安的回答,樂馬上改口:「我也想吃蕎麥麵!」
這時候已經快要到了,沒買的話,就是繞路回家了。
我發覺心裡有一些情緒,當時正好停在一個重要的路口;這個路口往前走,右轉是涼麵,左轉是回家。思考過後,我決定開口:「如果你們要吃蕎麥麵,那我們回家去7-11買就好了,可是要趕快決定哦!快綠燈了。我騎這條路是因為樂說要吃涼麵,那裡有一間超好吃的涼麵,只能現場買。我們已經在附近了,要的話我就騎過去,不要的話我要走另外一條路回家了哦!」
如果是過去,我可能會失望碎碎唸:「改來改去的!我都騎到這邊了,結果不要。」覺得自己換路的心意被忽略了,同時也忽略了自己想分享是希望他們吃得開心。
當下意識到自己的心情,反而能平靜且單純的表達自己原先的想法。
而且,我也沒等他們討論好才上路啊!也還沒解釋騎另一條路是因為想給吃貨樂一個驚喜。如果他們真的想吃蕎麥麵,也只是多繞了一下,就當做騎車吹風。但無論如何,我不需要隱藏自己的心意,還是可以告訴他們「我騎車繞路的原因」,最後的決定留給他們。
尊重自己的心情與想法,學習說出來,不強迫他人接受。
尊重他人的心情與想法,讓他說出來,他會愈來愈清楚自己要什麼。
聽完我的說明後,樂興奮的說:「我要,安那你呢?」
安還在考慮。
樂說:「只能現場買耶!而且我們在附近了。」
我說好,有人要我就騎過去。
快抵達的時候,安想清楚了,他也要一份。
除了說出自己的心意,也允許坦白自己的負面狀態
雖然拒絕或是坦白負面狀態,通常不太討人喜歡
「拒絕」可能帶來失望,「坦白負面狀態」可能讓人退避;說出來不是要別人承擔,只是在劃出一條「自己需要的界線」而已。
這個練習和「一致性」的溝通一樣。
覺察並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
這條「界線」,能理解的人會理解。我相信一段好的關係,是彼此尊重對方的意願;不強行要求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也不勉強自己答應他人的要求
願意給彼此留下適當的空間去嘗試,去思考
最後想到一個有趣的事。
我早餐很愛吃麵線,有買的時候會順道買一份給老公,讓他帶去公司當早餐。
剛開始
他什麼也沒說,就是帶出門。
後來
「今天又是麵線哦?」
「妳怎麼又吃麵線?」
「妳都吃不膩耶!」
我說:「對啊!」
再後來
「怎麼又是麵線!」
「每次吃完辦公室都是麵線的味道。」
我:「哦。」
最後
「我早上真的不喜歡吃麵線。」
「哦,那我下次就不買你的囉。」
他一邊準備出門一邊說:「我上次就說啦!」
我想了一下,搖頭說:「沒有啊!你上次沒有說,你只有說味道重。」
「那就是啦!」他覺得他講了,要我猜心。
「嗯……不是,你要直講。」不要讓我猜,說你到底要什麼就好。
他嘆了一口氣。
看他嘆氣我笑了出來,「你下次直接說你不要我就知道啦!」不否認有一點點的故意,就因為他總是不明講,顧慮東顧慮西的;這可能是隨和體貼,但他也漸漸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了。
早講嘛!
你現在還回答「隨便」嗎?
如果回答了「隨便」,那就真的「隨便」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