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後了,而且,是我最認同的一個「不要講髒話的主因」。(或者說,某些髒話)
內含大量髒話,請小心服用
髒話,是平權問題。
談平權之前,我們先看一個影片,雅淳在講座尾聲放了三部影片,這是其中一部,另一部在「如何應對小孩講髒話」講座 -2分享過了。當雅淳分享完這個影片,全場都靜默了,像哀悼。隨著小女孩的哭聲,我忍住的眼淚就掉下來了。
應該是有版權問題,完整影片已經不能播放,所以只找到一小段能和大家分享。
這個短影片,獲得克羅埃西亞一分鐘國際短片影展 首獎
導演 葉亦真,這是她的真實經歷。
光是父母的吵架,孩子的心就破碎了。
如果是髒話呢?
髒話有不同類型(PPT+講座補充)
- 跟性有關的名詞:(奧)懶叫、雞掰、懶趴
- 跟性有關的動詞:幹、FUCK
- 動詞+名詞:幹你娘(老師)(VS.拎杯)
- 詛咒:哭爸、哭么
- 排泄物:shti、啥洨、屁啦、呷洨
- 各式各樣的歧視
性別歧視:婊子、肖查某
宗教歧視:holy shit、Jesus Christ
性傾向歧視:玻璃、fag
種族歧視:nigger、死番仔
精神疾病(或能力):白痴、智障、神經病 - 語言使用:平常大部份人都說華語的,說髒話時呢?
還有職業歧視,說到職業歧視,你腦袋裡浮出的第一個職業是什麼呢?
我想,我們猜的很可能是一樣的。
很多髒話,和女性、弱勢、陰柔、性的羞恥……等有關,與剛強無關。
在「如何應對小孩講髒話」講座 -1裡,雅淳有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女生比較少講髒話呢?
有很大一部份的原因在於性別歧視,自己也是女生,講不出口啊!
在談到種族歧視時,有位原住民媽媽舉手表示:當有人說死番仔的時候,不要放大這件事,別去在意就好了,如果因為人家講「死番仔」就特別敏感,難道不是在挑起對立紛爭嗎?
雅淳擔心表示:被傷害的人還要勸自己不要去在意的話,事態就嚴重了。有這個胸襟能放下很好,但如果有些人還是受傷了呢?她認為「有權利的人更應該看重關係的平衡」,不放大檢視,不代表不用糾正。
她說,髒話是人際界線的一種。
髒話除了直接的傷害,也創造出一種文化——一種某些特質不被認同的文化。
例如,一個比較陰柔的孩子,假設他是gay好了,他不敢透露自己的狀態,還一起取笑gay。這其實是非常受傷的;他一面隱藏怕被發現,一面否定自己——就算他不是真心的想傷害自己。
這個現象很常發生在青少年時期。
當孩子跟風,是因為認同?還是被怕別人覺得沒有站對立場呢?
這一點很值得深思。
另外,髒話對一般人而言是次文化,但在某些家庭可能是主文化。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到外面講了髒話(次文化),當他被指責時,他的原生家庭文化同時被否定;當他的原生家庭被否定,他的自我價值會有什麼變化呢?
這樣成長的孩子,一邊講髒話被外界否定,一邊又被原生家庭用髒話傷害。
在上一篇,有格友留言身教很重要;是的,身教很重要,除了成為孩子的典範,不用髒話對待孩子則是保護。
有家長問,如果家中兩個孩子一大一小,大的會講一些,但小的會跟著學,怎麼辦?
雅淳說:孩子愈小,和父母的依附關係會愈緊密,因此愈小愈好教。
也可以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是被容許,卻不一定是正確的。
你會講什麼髒話?
能不能用別的話來取代髒話呢?
又或者,
你可以不用這樣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