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5年杰拉杜斯·墨卡托地圖上的北極大陸。
在希臘神話中,希珀波利亞人(古希臘語:ὑπερβόρε(ι)οι)是一群居住在世界北極地區的神話。他們的名字似乎源自希臘文ὑπέρ Βορέᾱ,意為「北風之神之外」。有些學者傾向採用源自ὑπερφέρω(hyperpherō,意為「延續」)的衍生字,他們也叫做極北人。 儘管希珀波利亞(Hyperboreans,極北人)位於世界上一個寒冷的地區,但人們相信他們居住在一個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受到神靈庇佑的土地上。在故事的許多版本中,他們居住在裡菲安山脈以北,這片山脈保護他們免受寒冷的北風的影響。最古老的神話將他們描繪成阿波羅的寵兒,一些古希臘作家認為希珀波利亞人是神話中提洛島和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的創建者。 後來的作家們對「極北人」的存在和位置產生了分歧,有些人認為他們純粹是神話,而另一些人則將他們與現實世界中北歐亞大陸的民族和地方聯繫起來(例如英國、斯堪的納維亞或西伯利亞)。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中,「Hyperboreans」象徵著遙遠和異國情調。現代學者認為,北極神話是古代烏托邦主義思想、「地球邊緣」故事、阿波羅崇拜以及對北歐現象的誇大報道(例如北極「午夜太陽」)的混合體。
|古代歷史文獻
▪︎希羅多德
現存最早詳細提及「希珀波利亞」的資料是希羅多德的《歷史》(第四卷,第 32-36 章),可追溯到公元1490年。 西元前450年,希羅多德記錄了三個據稱提到過極北人的早期資料,其中包括赫西俄德和荷馬,據稱後者在其已佚作品《Epigoni》中寫過極北人。希羅多德對這件作品是否屬於荷馬表示懷疑。 希羅多德寫道,公元前 7 世紀的詩人阿里斯提亞斯在一首名為《阿里馬斯佩亞人》的詩歌(現已佚失)中寫到了希珀波利亞人,這首詩講述了前往伊塞多內斯人的旅程,據估計,伊塞多內斯人生活在哈薩克草原。在這些之外,住著獨眼的阿里馬斯皮亞人,再往前是守護黃金的獅鷲,再往前是希帕波利亞人。希羅多德推測希珀博裡亞位於東北亞的某個地方。 品達是底比斯的抒情詩人, 與希羅多德同時代,他在第十首《皮提亞頌》中描述了極北之地,並講述了珀爾修斯前往那裡的旅程。 其他公元前 5 世紀的希臘作家,如基奧斯的西蒙尼德斯和萊斯博斯島的赫拉尼庫斯,在他們的作品中描述或提及了極北人。
▪︎地點
人們認為,「希珀波利亞」人居住在白雪皚皚的裡菲斯山脈(Riphean)之外,保薩尼亞斯地理學家將該地點描述為「希珀波利亞」人的土地,居住在玻瑞亞斯(Boreas)家鄉之外的人們」。荷馬將玻瑞亞斯(北風之神)置於色雷斯(Thrace),因此在他看來,極北人位於色雷斯以北的達契亞(Dacia)地區。 其他古代作家認為北風之神或裡菲斯山脈的所在地位於另一個地方。例如,米利都的赫卡泰奧斯認為裡菲斯山脈與黑海相鄰。或者,品達將北風之神、裡菲斯山脈和極北人的所在地都定位在多瑙河附近。 相反,赫拉克利德、龐提庫斯和安提馬庫斯認為裡菲安山脈是阿爾卑斯山脈,而「希珀波利亞」人則是居住在山脈之外的凱爾特部落(可能是赫爾維蒂人)。亞里斯多德將裡菲斯山脈置於西徐亞的邊界,而極北人則位於更北邊。阿布德拉的赫卡泰奧斯(Hecataeus of Abdera)和其他人認為「希珀波利亞」是在不列顛。 後來,羅馬和希臘的資料繼續改變了裡菲亞山脈的位置,裡菲亞山脈是北風之神波瑞阿斯的故鄉,而「希珀波利亞」則位於山脈的另一邊。然而,所有這些消息來源都一致認為,這些都位於希臘最北部或南歐。公元前3世紀,羅德島的古代語法學家西米亞斯將「希珀波利亞」人與馬薩格泰人聯繫起來,公元前1世紀的波希多尼烏斯將他們與西方凱爾特人聯繫起來,但龐波尼烏斯·梅拉則將他們置於更靠北的北極附近。 在根據斯特拉博的參考點和描述繪製的地圖上,「希珀波利亞」被顯示為半島或島嶼,位於現今法國領土之外,其南北走向比東西走向更遠,其他描述則將其置於烏拉山脈的大致區域。▪︎後期古典文獻
普魯塔克在公元 1 世紀的著作中提到了龐蒂庫斯的赫拉克利德斯,他將極北人與公元前 4 世紀洗劫羅馬的高盧人聯繫起來。 埃利安、狄奧多羅斯和拜占庭的史蒂芬都記錄了有關「希珀波利亞」的重要古希臘資料,但沒有添加新的描述。 公元 2 世紀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希羅克勒斯將「希珀波利亞」人與斯基泰人等同起來,將裡菲斯山脈與烏拉爾山脈等同起來。亞歷山大的克萊門特和其他早期基督徒作家也提出了同樣的說法。
▪︎古代與英國的認同
西元前 4 世紀,阿布德拉的赫卡塔埃烏斯首次將「希珀波利亞」認定為不列顛,這一點在西西里島狄奧多羅斯保存下來的殘片中得到了證實:
在凱爾特人土地以外的地區,海洋中有一個不比西西里島小的島嶼。記載繼續說,這個島位於北方,居住著「希珀波利亞」,他們之所以被稱為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們的家園位於北風(Boreas)吹拂的地方之外;該島土地肥沃,盛產各種農作物,氣候異常溫和。
阿布德拉的赫卡泰奧斯也寫道,極北島人在他們的島上有「一座宏偉的阿波羅聖地和一座著名的球形神廟,廟裡裝飾著許多奉獻物」。一些學者認為這座寺廟就是巨石陣。然而,狄奧多羅斯並沒有將「希珀波利亞」 與不列顛等同起來,他對不列顛的描述也沒有提到「希珀波利亞」人或他們的球形神廟。 大約在西元前 90 年,西姆努斯(Pseudo-Scymnus)寫道,波瑞阿斯(Boreas)居住在高盧領土的最末端,並且在海邊以他的名字豎立了一根柱子。有些人聲稱這是對法國北部的地理指稱,而「希珀波利亞」是指位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不列顛群島。 托勒密的《地理學》和赫拉克利亞的馬爾西安的《航行記》都將「希珀波利亞」置於北海,並將其稱為『Hyperborean Ocean』。 約翰·托蘭德(John Toland)在1726年關於德魯伊的著作中,明確指出狄奧多羅斯的「希珀波利亞」與路易斯島有關,並將球形神廟列為與卡拉尼什巨石陣有關。
|傳說
與圖勒一樣,極北之地是希臘人和羅馬人未知的幾處土地之一。根據普林尼、品達、希羅多德以及維吉爾和西塞羅記載,這裡的人們可以活到一千歲,享受著完全幸福的生活。阿布德拉的赫卡塔埃烏斯整理了公元前 4 世紀有關極北人的所有故事,並發表了一篇關於他們的長篇手稿,該手稿現已失傳,由狄奧多羅斯·西庫魯斯記錄下來。傳說,在極北之地,太陽每年只升起和落下一次,這意味著它位於北極圈之上或之上,或者更普遍地說,位於北極地區。 古希臘作家西奧龐普斯(Theopompus)在其著作《腓立比卡》(Philippica)中聲稱,來自另一個島嶼的一大群士兵曾計劃征服「希珀波利亞」;然而,這個計劃顯然被放棄了,因為來自墨洛皮斯的士兵意識到極北人太強大了,他們無法征服。這個不尋常的故事,一些人相信是諷刺或喜劇創作,由艾利安保存下來(《歷史雜記》)。 忒修斯拜訪了「希珀波利亞」人,品達將珀爾修斯與美杜莎相遇的地點從傳統的利比亞轉移到了那裡。阿波羅尼烏斯寫道,當阿爾戈英雄航行穿過埃里達諾斯島時,他們看到了「希珀波利亞」島。

在這張1570年的地圖上,「希珀波利亞」被顯示為北極大陸,並被描述為「Terra Septemtrionalis Incognita」(未知的北方大陸),該大陸與上面墨卡托地圖的相似之處。
▪︎提洛島的希珀波利亞人
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來自「希珀波利亞」人的祭品被用稻草包裝起來,然後被從一個部落傳到另一個部落,直到抵達多多納,再從多多納傳到其他希臘民族,直到來到提洛島的阿波羅神廟。他說他們採用這種方法是因為第一次禮物是由兩個少女 Hyperoche 和 Laodice 在五名男子的護送下帶來的,但他們都沒有回來。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希珀波利亞」人開始將禮物帶到他們的邊境,並要求他們的鄰居將它們運送到下一個國家,依此類推,直到他們抵達提洛島。 希羅多德也詳細描述了另外兩位處女阿爾蓋(Arge)和歐皮斯(Opis)此前也曾從北海之神所在地來到提洛島(Delos),向女神伊利提亞(Ilithyia)獻上禮物,祈求她能順利生育,她們的隨行人員還有眾神的陪伴。少女們在提洛島受到了尊敬,那裡的婦女們收受了少女們的禮物並向她們唱讚美詩。
▪︎極北者阿巴里斯
希羅多德在其作品中首次描述了一位名叫「阿巴里斯」或「醫者阿巴里斯」的極北人傳奇治療師。柏拉圖認為阿巴里斯是一位來自遙遠北方的醫生,而斯特拉博則記載阿巴里斯和早期哲學家阿那卡西斯一樣,是斯基泰人。
▪︎外貌
希臘傳說認為,波瑞阿斯(Boreas)和雪仙女 Chione(或 Khione)的後裔波瑞阿得斯(Boreades)在「希珀波利亞」建立了第一個神權君主制國家。這個傳說保存在埃利安的著作中:
這位神(阿波羅)的祭司是波瑞亞斯(北風)和基俄涅(雪)的兒子,他們共有三個,是親兄弟,身高六肘尺(約2.7米)。
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在該著作中補充道: 而這座「希珀波利亞」城市的國王和神聖區域的管理者被稱為Boreadae,因為他們是波瑞阿斯的後裔,而這些職位的繼承始終由他們的家族進行。 因此,人們認為,博雷阿得斯人是巨人之王,身高約 10 英尺(3.0公尺),統治著「希珀波利亞」。古典文獻中並沒有提供關於極北人的其他外觀描述。然而,3世紀的語法學家希羅狄安(Aelius Herodianus)寫道,神話中的阿里馬斯皮在外表上與「希珀波利亞」人相同,而6世紀的拜占庭的斯特凡諾斯也寫了同樣的內容。古代詩人卡利馬科斯(Callimachus)形容阿里馬斯皮人有著金色的頭髮,但阿里馬斯皮人是否就是極北人(Hyperboreans)仍有爭議。根據希律狄安的說法,阿里馬斯皮人的外表與「希珀波利亞」人相近,因此關於「希珀波利亞」人擁有金色頭髮的推斷可能是正確的。
▪︎凱爾特人作為極北人
六位古典希臘作家也將「希珀波利亞」人與北方的凱爾特鄰居聯繫起來:科洛豐的安提馬科斯、普羅塔庫斯、龐提庫斯的赫拉克利德斯、阿布德拉的赫卡塔埃烏斯、羅得島的阿波羅尼烏斯和阿帕米亞的波希多尼烏斯。黃金時代的神話被移植到當代場景中,尤其是在希臘殖民和貿易的背景下,極大地影響了希臘人理解他們與非希臘民族關係的方式。 由於神話中的里菲斯山脈與義大利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相聯繫,因此至少在地理上存在理由將 「希珀波利亞」地區與居住在阿爾卑斯山脈內和阿爾卑斯山脈外的凱爾特人相聯繫,或者至少將「希珀波利亞」地區與凱爾特人居住的土地相聯繫,盛宴的聲譽和對黃金的熱愛可能強化了這種連結。

亞伯拉罕·奧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於1572年在阿姆斯特丹繪製的地圖:左上角的『Oceanvs Hyperborevs』將冰島與格陵蘭島分開來
|被認定為極北人
當北歐人(斯堪的納維亞人)面對地中海的古典希臘羅馬文化時,他們把自己認同為極北人。這與北方以外地區永遠陽光明媚的傳統觀念相一致,因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半部在盛夏時節白天很長,沒有黑夜(午夜太陽)。這種觀念在 17 世紀的瑞典尤其盛行,後來的哥德主義思想代表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稱為失落的亞特蘭提斯和極北之地。 北方地區及其居民被稱為「Hyperborean」,但並未聲稱自己是神話中的「希珀波利亞」人的後裔。在此背景下,自稱為「北方羅馬公司」的一群研究羅馬古典遺址的北歐學者,由西奧多·帕諾夫卡、奧托·馬格努斯·馮·斯塔克爾伯格、奧古斯特·凱斯特納和愛德華·格哈德於1824年創立。從這個意義上講,華盛頓·歐文在詳細闡述阿斯特太平洋西北地區的探險時這樣描述:
當熱情而偉大的西班牙人,被對黃金的狂熱所點燃,將他的發現和征服擴展到那些被熱帶烈日炙烤的燦爛國家時,機靈而活潑的法國人和冷靜而精於算計的英國人,則在加拿大極寒地區從事著不那麼輝煌但同樣有利可圖的毛皮貿易,甚至深入了北極圈。
「Hyperborean」一詞在當代仍被人們戲稱為居住在寒冷氣候中的人群。根據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字母子類 PM 包括「極北語言」,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類別,指的是居住在北極地區的人們(例如因紐特人)的所有語言上不相關的語言。 「Hyperborean」也被用來作為隱喻,描述與平凡的距離感。弗里德里希·尼采在《敵基督》中,將他同情的讀者稱為「極北之地人」:讓我們彼此面對,我們是極北之地人,我們很清楚自己的處境有多麼遙遠。他引用了品達的話並補充道:『超越北極,超越冰川,超越我們的冰川。」
|極北印歐語系假說
約翰·G·貝內特(John G. Bennett)撰寫了一篇研究論文,題為「印歐文化的極北起源」,他在論文中聲稱印歐人的故鄉位於遙遠的北方,他認為那裡是古典時代的極之地。這一觀點早些時候由巴爾·甘格達爾·蒂拉克在其《吠陀經中的北極之家》(1903年)中提出,以及奧匈帝國民族學家卡爾·彭卡( Karl Penka ,在《雅利安人的起源》,1883年)中提出。 蘇聯印度學家納塔利婭·R·古塞娃和蘇聯民族誌學家SV·扎爾尼科娃受到蒂拉克的《吠陀中的北極之家》一書的影響,主張印度-雅利安人和斯拉夫人的北極家園位於烏拉爾山脈北部。他們的思想被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推廣。
|在現代神秘思想中
據傑森·傑弗裡(Jason Jeffrey)稱,海倫娜·布拉瓦茨基、勒內·蓋農和朱利葉斯·埃沃拉都相信人類起源於極地,隨後逐漸固化並退化。布拉瓦茨基夫人將「希珀波利亞」描述為第二個「根種族」的起源,以及透過芽接繁殖的非智慧的以太生物。然而,傑弗裡的解釋可能與一些神智學的信條相矛盾,因為根據桑圖奇等其他作者的說法,神智學認為從一個根種族到另一個根種族的轉變總是進化,而不是退化,因此極北人不可能比現代人優越。 根據這些神秘主義者的說法,極北人代表了黃金時代文明和精神的極地中心,人類不是從共同的猿類祖先進化而來的,而是由於在身體和精神上都偏離了遙遠北方神秘的異世界家園,屈服於南極這個物質化程度最高的點的「惡魔」能量,而逐漸退化為類人猿狀態。
|現代詮釋
由於希羅多德將極北人置於馬薩格泰人和伊塞多尼人(均為中亞民族)之外,因此他筆下的極北人可能生活在西伯利亞。赫拉克勒斯在「希珀波利亞」尋找阿爾忒彌斯的金鹿角雌鹿。由於馴鹿是唯一一種雌性長有鹿角的鹿種,這表明牠生活在北極或亞北極地區。繼 J.D.P. 博爾頓將伊塞多內斯(Issedones)定位於阿爾泰山脈西南坡之後,卡爾·P. 拉克(Carl P. Ruck)將極北之地(Hyperborea)定位於準噶爾門之外的新疆北部,並指出北極之地很可能是中國人。 1974年,羅伯特·查魯(Robert Charroux)首次將「希珀波利亞」與古代外星人種族聯繫起來。米格爾·塞拉諾受到了夏魯有關希珀博里安人的著作的影響。 亞歷山大·杜金宣揚有關沉沒城市亞特蘭蒂斯和神話文明「希珀波利亞」的古代傳說,以捍衛他對龐大俄羅斯帝國的願景。「他認為俄羅斯是古代『極北人』的現代轉世,需要與現代『亞特蘭提斯人』的美國對抗」。
|青銅時代的起源
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克里斯蒂安森(Kristian Kristiansen)和托馬斯·B·拉爾森(Thomas B. Larsson)認為,有關「希珀波利亞」及其相關神話的記載代表了青銅時代的「神話遺跡」:
德爾斐的阿波羅與波羅的海的太陽神有著密切的北方聯繫,琥珀產自波羅的海。冬天,他帶著他的白天鵝前往寒冷的北方的極北之地。這是青銅時代中歐和北歐邊緣地區經濟角色的神話遺跡。無數的金屬物品上都有天鵝馱著太陽的圖案,體現了太陽神的普遍神話。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太陽神是由極北之地的少女至少在兩次使命中帶到提洛島的。
歷史學家蒂莫西·P·布里奇曼(Timothy P. Bridgman)也同樣認為,「北方的禮物之路可能只是邁錫尼貿易路線和與北方民族交往的模糊記憶。」 青銅時代希臘人與北方接觸的考古證據包括:來自波羅的海的琥珀、來自不列顛的琥珀項鍊、在邁錫尼精英豎井墓中發現的草原或喀爾巴阡盆地的戰車設備,以及在德爾菲羅波羅島的聖地發現的波羅海琥珀。 1924年,法國考古學家查爾斯·皮卡德和約瑟夫·雷普拉特在提洛島(Hyperoche、Laodice、Opis 和 Arge)發現了與希珀羅基少女相關的墳墓,這些墳墓「位於希羅多德所描述的地方」,並對其進行了挖掘。這兩對墓葬均發現於青銅時代,出土了基克拉迪、米諾斯和邁錫尼陶器,其時期可追溯到公元前1875年至1420年(相當於中米諾斯年表 II至晚米諾斯年表 II)。在基克拉迪和邁錫尼時代,這些墳墓顯然帶有一種「原始崇拜」的色彩。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