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瑪利亞‧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是《新約聖經》中最神祕而矛盾的女性人物之一。她的形象在歷史、宗教、藝術與心理學之中,不斷被重新建構與詮釋,反映了西方文化對女性、靈性與救贖的多重投射與想像。從罪女到聖徒、從見證者到靈知的承載者,她的轉變承載著深層的文化無意識與心理象徵。本文從聖經文本、藝術史圖像、象徵語彙與榮格心理學觀點出發,探討瑪達肋納如何成為「女性多重面貌」的集體原型。
一、瑪利亞‧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形象轉化的三個階段
(一)神聖見證者與福音使徒(早期基督教至文藝復興早期)
瑪利亞‧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作為基督復活的首位見證者,在早期基督教藝術中具有特殊地位。福音書記載她是第一個見到復活的基督並被委派傳遞復活信息的人,故有「使徒中的使徒」(Apostola Apostolorum)之稱。這一身份賦予她神聖的權威,使她在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藝術中常被描繪為尊貴的聖徒,持有象徵她見證身份的香膏罐。這些圖像反映了初期教會對她作為見證者角色的重視,遠早於後來將她定型為「悔改的罪女」的傳統。
代表作品:
1.Giotto di Bondone

作品名稱:《Noli Me Tangere》(勿觸我) 創作時間:約1305年 媒材:濕壁畫(Fresco) 收藏地點:義大利帕多瓦斯克羅威尼禮拜堂(Arena Chapel, Padua)
- 圖說:這幅濕壁畫描繪了福音書中最關鍵的場景——復活的基督向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顯現。當她試圖觸碰基督時,他說出了「Noli me tangere」(勿觸我)的話語。Giotto以拜占庭風格的程式化手法,強調這一神聖時刻的莊嚴性,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跪伏在地,伸出的手顯示她對基督的崇敬與渴望確認他的復活。
- 圖片來源:https://www.wikiart.org/en/giotto/resurrection-noli-me-tangere
2.Segna di Bonaventura

作品名稱:《聖瑪利亞·瑪達肋納》(Die hl. Maria Magdalena) 創作時間:14世紀初 媒材:蛋彩畫板(Tempera on panel) 收藏地點: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Alte Pinakothek München)
- 圖說:在這幅作品中,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被描繪為一位身著華麗紅袍的高貴聖女,手持香膏罐——她的標誌性象徵。這一圖像強調了她在早期教會中的尊崇地位,紅色象徵著她對基督的熱忱與愛,而非後世強調的悔罪。Bonaventura的表現手法繼承了拜占庭傳統,以金色背景和莊嚴姿態凸顯她的神聖性。
- 圖片來源:https://www.sammlung.pinakothek.de/en/artwork/M0xyB85Lpl (Last updated on 02.07.2024)
3.Lippo Memmi

作品名稱:《聖瑪利亞·瑪達肋納》(Sainte Marie Madeleine) 創作時間:約14世紀初 媒材:蛋彩畫板(Tempera on panel) 收藏地點:法國亞維儂小皇宮博物館(Petit Palais, Avignon)
- 圖說:Memmi的作品延續了西耶納畫派的風格,將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描繪為莊嚴的聖徒,身著華麗服飾,手持象徵性的香膏罐。她的神情沉穩而堅定,反映了她作為見證者的確信與使命。這一形象代表了中世紀早期對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尊崇,強調她作為使徒而非罪人的地位。
- 圖片來源:https://art.rmngp.fr/fr/library/artworks/lippo-memmi_da-siena-barna_sainte-madeleine_fond-d-or_huile-sur-bois
4.提香(Titian)

作品名稱:《Noli me Tangere》 創作時間:約1514年 媒材:油彩畫布 尺寸:110.5 × 91.9 公分 收藏地點: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圖說:提香的這幅文藝復興傑作重新詮釋了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作為見證者的角色,將拜占庭的莊嚴場景轉化為充滿情感與人性的相遇。在清晨的田園風光中,復活的基督以優雅的姿態避開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碰觸,卻透過眼神維持著深刻的連結。提香運用明亮的色彩和自然光線,賦予這一神聖場景更多情感層次,暗示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與基督之間特殊的精神連結,同時也標誌著藝術表現從神學象徵向人文主義過渡的轉折點。
-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li_me_tangere_(Titian)
5.Andrea Solari

作品名稱:《Mary Magdalen》(瑪利亞·瑪達肋納) 創作時間:約1524年 媒材:油彩畫布 尺寸:48 × 39 公分 收藏地點:私人收藏(前為羅伯·艾里克·包威爾收藏)
- 圖說:Solari的這幅作品展現了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作為神聖見證者的尊貴形象。她身著華麗的紅袍與深藍色披肩,象徵其作為使徒的身份與威嚴。與典型的「懺悔者」形象不同,這裡的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保持著莊重的姿態,眼神堅定而充滿智慧,表達了她作為基督復活首位見證者的神聖使命與內在力量。紅色長袍象徵著靈性熱忱,而豪華的外觀則反映了早期教會對她身份的尊崇。Solari以米蘭畫派特有的精緻筆觸,將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描繪為一位有尊嚴的福音傳播者,而非僅僅是一位悔罪者,延續了中世紀早期對她神聖身份的認可。
- 圖片來源:https://www.useum.org/artwork/Mary-Magdalen-Andrea-Solari
(二)懺悔的罪女(中世紀後期至巴洛克時期)
中世紀後期,教會將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與福音書中其他女性人物(如犯姦淫的女人、為基督塗抹香膏的女子)合併,形成了「悔改罪女」的複合形象。這一形象在中世紀晚期至巴洛克時期的藝術中極為盛行,成為了象徵悔罪與救贖的強大視覺符號。藝術家們常以她披散的長髮、赤裸的肩膀、淚水與香膏罐來象徵她的悔罪與轉變,這些作品既展現了道德教化的目的,也隱含了對女性身體與情感的複雜觀看。從榮格心理學角度,這種轉變體現了「影子」原型與「淨化」過程的投射。
代表作品:
1.Donatello

作品名稱:《Penitent Mary Magdalene》(懺悔中的瑪達肋納) 創作時間:約1457年 媒材:木雕 收藏地點:義大利佛羅倫斯主教座堂博物館(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 Florence)

- 圖說:Donatello的這尊木雕是中世紀「懺悔者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形象的最極致表現。她被刻畫為一位枯瘦、滿面皺紋的老婦,身體因苦修而憔悴,僅以自己的長髮作為遮蔽。這一形象與早期的高貴聖徒截然不同,強調了她在曠野中長年苦修的傳說。雕像的表現力量震撼人心,呈現出靈肉交戰的張力與痛苦中的超越,成為西方藝術中最具震撼力的精神轉化象徵之一。
-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nitent_Magdalene_(Donatello)
2.提香(Titian)

作品名稱:《懺悔中的抹大拉的瑪利亞》(The Penitent Magdalene) 創作時間:約1531–1535年 媒材:油彩畫布 尺寸:85.8 × 69.5 公分 收藏地點:義大利佛羅倫斯彼提宮帕拉提娜畫廊(Palatine Gallery, Pitti Palace)
- 圖說:相較於Donatello的極端苦修形象,提香筆下的瑪達肋納展現了威尼斯畫派的感性特質。她擁有美麗的容貌與金色長髮,眼淚與向上的視線象徵她的懺悔與對救贖的渴望。畫中她雙手交疊於胸前,右手拇指與食指形成十字,而左手輕托書卷,代表她已從世俗轉向靈性追求。提香的處理既保留了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美麗,又通過淚水、向上的目光與衣著表現她的內在轉變,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對於身體與靈魂關係的新思考。
-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nitent_Magdalene_(Titian,_1565)
3.卡拉瓦喬(Caravaggio)

作品名稱:《Penitent Mary Magdalene》(懺悔的瑪達肋納) 創作時間:約1594-1595年 媒材:油彩畫布 收藏地點:義大利羅馬多利亞·潘菲利畫廊(Galleria Doria Pamphilj, Rome)
- 圖說:卡拉瓦喬以其革命性的寫實主義重新詮釋了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懺悔形象。畫中的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剛剛放下世俗的珠寶,低頭沉思,無聲的淚水順著臉頰滑落。卡拉瓦喬採用強烈的明暗對比(chiaroscuro)技法,將光線聚焦在她的臉部與雙手,象徵靈性之光照亮了她的靈魂。與傳統不同,卡拉瓦喬的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並非在荒野中的苦修者,而是一位處於轉變當下的年輕女子,這種心理時刻的捕捉賦予了古老主題嶄新的生命力與真實感。
- 圖片來源:https://www.art-prints-on-demand.com/a/michelangelo-caravaggio/theconversionofthemagdalene.html
(三)沉思與靈性轉化的象徵(文藝復興晚期至近代)
從文藝復興晚期開始,藝術家們開始探索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作為沉思者與靈性轉化象徵的面向。這一時期的作品不再單純強調她的罪與懺悔,而是聚焦於她的內在旅程、靈性覺醒與神秘體驗。這些作品常透過冥想的姿態、象徵性物件(如頭骨、書籍、鏡子)與光影效果,呈現靈魂轉化的過程。從榮格心理學視角,這些形象反映了「個體化」過程中自我與靈魂的整合,以及對女性精神主體性的新理解。
代表作品:
1.伯納迪諾·盧伊尼(Bernardino Luini)

作品名稱:《抹大拉的瑪利亞》(The Magdalen) 創作時間:約1525年 媒材:油彩畫板(Oil on panel) 尺寸:58.7 × 47.8 公分 收藏地點:美國華盛頓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 圖說:盧伊尼受達文西影響的這幅作品,展現了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沉靜的內在世界。她身著綠色長袍,輕握香膏罐,目光沉思而遙遠。與傳統的誇張情感表現不同,盧伊尼筆下的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流露出一種內斂的靈性覺知,象徵著女性智慧與內在知識。畫面採用柔和的sfumato技法,模糊了輪廓,創造出夢幻般的氛圍,暗示精神領域的神秘與微妙。
- 圖片來源:https://www.nga.gov/artworks/46155-magdalen
2.卡拉瓦喬(Caravaggio)

作品名稱:《Penitent Mary Magdalene》(懺悔的瑪達肋納) 創作時間:約1594-1595年 媒材:油彩畫布 收藏地點:義大利羅馬多利亞·潘菲利畫廊(Galleria Doria Pamphilj, Rome)
- 圖說:卡拉瓦喬以其革命性的寫實主義重新詮釋了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懺悔形象。畫中的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剛剛放下世俗的珠寶,低頭沉思,無聲的淚水順著臉頰滑落。卡拉瓦喬採用強烈的明暗對比(chiaroscuro)技法,將光線聚焦在她的臉部與雙手,象徵靈性之光照亮了她的靈魂。與傳統不同,卡拉瓦喬的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並非在荒野中的苦修者,而是一位處於轉變當下的年輕女子,這種心理時刻的捕捉賦予了古老主題嶄新的生命力與真實感。
- 圖片來源:https://www.art-prints-on-demand.com/a/michelangelo-caravaggio/theconversionofthemagdalene.html
4.Georges de la Tour

藝術家:喬治·德·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 作品名稱:《The Magdalen with the Smoking Flame》(持燃燭的瑪達肋納) 創作時間:約1638–1640年 媒材:油彩畫布 收藏地點: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LACMA)
- 圖說:這幅作品是夜間冥想場景的巔峰之作。在幾乎全黑的室內,唯一的光源來自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面前的燭火,照亮她沉思的面容與手中的頭骨。這一極簡構圖創造了強烈的靈性氛圍,燭光象徵內在智慧之光,頭骨則提醒生命的短暫與物質世界的虛幻。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形象既不是早期的使徒,也不是中世紀的悔罪者,而是一位靜默的沉思者,代表著人類靈魂追尋終極真理的孤獨旅程。這幅作品預示了現代人對宗教體驗的內在化理解,成為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作為靈性轉化象徵的最純粹表達。
- 作品連結:https://collections.lacma.org/node/238963
5.Botticelli

作品名稱:《Trinity with St. Mary Magdalen and St. John the Baptist》(三位一體與聖瑪利亞·瑪達肋納及施洗者約翰) 創作時間:約1491-94年 媒材:蛋彩畫板 收藏地點:英國考特奧德藝術學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 圖說:在這幅晚期作品中,波提切利將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置於神學核心位置——三位一體的構圖之側。她與施洗者約翰對稱站立,背景是象徵苦修的荒涼景色。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形象既非早期的富麗聖徒,也非誇張的懺悔者,而是一位與神聖真理直接相連的靈性媒介。這一表現反映了文藝復興晚期新柏拉圖主義對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重新詮釋,將她視為直觀神聖知識的象徵,一種對形而上真理的女性化接近方式。波提切利的作品預示了後世對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作為靈知承載者的興趣,展現了她從邊緣人物到神學中心的轉變。
- 作品連結: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trinity-with-saint-mary-magdalen-and-saint-john-the-baptist-archangel-raphael-and-tobias-sandro-botticelli/5wEMo7wzpv-xxQ?hl=en&ms=%7B%22x%22%3A0.5%2C%22y%22%3A0.5%2C%22z%22%3A8.632009888462557%2C%22size%22%3A%7B%22width%22%3A2.2603148145140346%2C%22height%22%3A1.237500000000001%7D%7D
二、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視覺象徵語彙系統
在基督教圖像學中,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象徵物豐富多樣,反映了她複雜的故事層次與心理象徵意義。這些視覺元素不僅是識別她的標誌,更成為解讀其靈性轉化歷程的關鍵。
(一)主要象徵物及其含義

香膏罐 (Ointment jar):最普遍的象徵,與她膏抹耶穌的角色有關,也連結悔改的行動。代表她在伯大尼用香膏膏抹耶穌的故事,以及作為「抹大拉」(Myrrh Bearer) 前往墳墓膏抹耶穌遺體的角色。

蓬亂長髮:標誌性特徵,與她被認定為用頭髮擦乾耶穌腳的罪女有關。在中世紀傳說中,她在沙漠苦修時,頭髮長到可以覆蓋全身。披頭散髮在當時被認為不檢點,但也成為她懺悔的外在標誌。

骷髏 (Skull):懺悔、默想死亡 (memento mori) 和人世無常 (Vanitas) 的象徵。有時與書本一起出現,暗示世俗智慧的虛空。也可能與紅蛋結合,象徵不朽。
書本 (Book):代表她閱讀經文或作為傳道者/使徒的角色。

鏡子 (Mirror):可能象徵虛榮,或在Caravaggio的作品中反映過去的形象。在Georges de la Tour的作品中,鏡子反射了純粹的「存在之光」。作為從潛意識轉換到意識的媒介。
紅色衣物:可能象徵慾望、肉體和罪惡,但也可能代表她的熱情 (passion) 或財富。

紅蛋 (Red egg):較為罕見的象徵,源自拜占庭傳說,象徵著復活和不朽。
十字架、繩鞭:作為她進行苦修和懺悔的工具。
珠寶、華服:象徵她過去的財富和虛榮生活。通常描繪她丟棄這些物品,代表皈依和放棄世俗。
(二)象徵語彙的歷史變遷
這些象徵物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反映了教會對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形象的解釋轉變:
- 早期基督教時期:強調香膏罐作為見證復活的象徵
- 中世紀時期:加入長髮、赤裸、眼淚等悔罪元素
- 巴洛克時期:增加骷髏、鏡子等沉思與無常象徵
- 近現代詮釋:將這些象徵重新解讀為女性內在轉化與精神力量的表現
三、從心理學視角看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女性靈魂的多重原型
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不僅是宗教歷史中的人物,也是一個深具心理象徵意義的女性原型。從榮格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她體現了個體化歷程中的多重面向,包括陰影的顯現、內在的轉化,以及神聖女性的覺醒。
(一)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與榮格的個體化歷程
從榮格心理學的觀點,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故事揭示了人格整合的關鍵階段:
- 七個邪魔的驅逐:可視為內在陰影(shadow)的具象象徵,代表著個體面對被壓抑、扭曲的潛意識內容,透過覺察與轉化,進入療癒的過程。七個邪魔可對應七罪宗,包括: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慾。
- 長髮與赤裸:象徵著一種回歸自然、本真的自我狀態,也可能反映榮格所說的「原始女性」(primitive feminine),她未被社會制約所規訓,展現出自由與本質性的存在樣貌。
- 作為復活的見證人:象徵一種內在的重生,彷彿經歷死亡與黑暗後重獲生命,對應心理學中的「轉化經驗」(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與個體化的完成。
(二)作為Anima的多層次表現
從榮格心理學角度,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可被視為女性靈魂多重面向的集體原型—她同時包含了Anima(男性心靈中的女性原型)的多重層次:
- Eve(本能與感官):作為「墮落女子」的階段
- Helen(情感與審美):作為華服華麗的美麗女子
- Mary(母性與奉獻):作為基督忠實追隨者與照料者
- Sophia(智慧與整合):作為靈性覺醒者與見證者
(三)女性集體無意識中的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原型
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形象穿梭於神聖與墮落之間,正如女性在歷史與宗教中常被加諸的兩極角色投射:聖母與妓女、純潔與誘惑、靈性與肉慾。她的故事不是孤立的歷史事件,而是女性集體經驗的隱喻。
從女性主義心理學的觀點出發,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成為被歷史壓抑的女性靈性力量的象徵。在某些諾斯底經典中(如《馬利亞福音》),她被描繪為理解耶穌教導的靈知者(gnostic knower),甚至比其他男性門徒更具洞察力與領悟力。這樣的形象挑戰了傳統教會架構中男性主導的神學權威,也凸顯女性靈性經驗的價值與自主性。
她所象徵的,不僅止於悔改的神蹟,而是一種對女性靈性力量的召喚—呼應當代女性在歷經創傷、邊緣與隱匿後,仍能重新站起,見證內在的復活。
結論:多重面貌的象徵與當代意義
通過藝術史中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形象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如何通過這一人物投射與協商對女性身份、靈性與救贖的複雜理解。從早期的神聖見證者,到中世紀的懺悔罪女,再到文藝復興後的沉思者與靈性象徵,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形象不斷被重新詮釋,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心理需求與文化焦慮。
這種多面性使她成為西方文化中最豐富、最具包容性的女性形象之一,能夠承載各種投射並促進自我與影子的整合。當代對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重新詮釋進一步擴展了這一象徵,將她視為被父權文化邊緣化後重獲發言權的女性代表,強調她作為基督最親近門徒與福音見證者的地位。這一發展反映了當代人對女性靈性主體性的重新審視,以及對傳統性別敘事的批判性反思。
瑪達肋納(Mary Magdalene)的多重面貌不僅僅是藝術史的課題,更是一面映照西方文化如何理解女性、靈性與轉化的文化鏡像,通過她的形象,我們得以窺見集體潛意識中對女性多重可能性的想像,以及靈魂從分裂到整合的永恆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