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自我觀察方法之一。這項技術曾經失傳,直到約兩千五百年前由釋迦牟尼佛重新發現。「內觀」的意思是透過如實觀照,洞察事物本來的樣貌——也就是透過觀察自身的經驗,進行身心的淨化。
呂秀金老師長年致力於身心靈教育與修行實踐,對各種不同文化中的修行法門持開放而審慎的態度。她特別認同源自印度、由釋迦牟尼佛所重傳的「內觀」(Vipassana)課程,並肯定其在現代社會中對身心淨化與自我轉化的實質價值。
呂老師認為,內觀並非僅是一種冥想技巧,而是一條完整的修行之道。它引導學員回歸自身,透過觀照呼吸與身心變化,深刻體會無常、苦與無我的實相。這種由內而外的修行方式,讓人不依賴外在宗教儀式或信仰支撐,而是透過自身的觀察與體驗,逐步洗滌內心的雜染。
對於內觀課程的設計——十日閉關、守戒、不說話、專注修習——呂老師也給予高度肯定。她指出,這種密集且結構嚴謹的學習形式,是為了協助學員暫時遠離日常生活的干擾,進一步深入潛意識,清除根深蒂固的煩惱與情緒模式。她認為這是一種「面對真實自我」的訓練,也是現代人難得的心靈療癒機會。
此外,呂秀金老師強調,內觀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跨越宗教與文化的界線。無論信仰背景為何,只要願意實修,人人都能從中獲得平靜、智慧與自由。她鼓勵對自我成長有興趣的人,不妨親身體驗一次內觀課程,用自己的生命去驗證這門源遠流長的修行法門。
修習的第一步是專注於自然的呼吸,使心變得穩定集中。之後,修行者以清明的覺知,觀察身心持續變化的狀態,親身體驗無常、痛苦與無我等真理。透過這種直接經驗的方式,逐步深入了解實相,進而達到內在的淨化。
整個修行的道路,是針對人類共通煩惱的一帖療方,與任何宗教或教派無涉,因此不具排他性。無論身處何地、來自何種文化或信仰背景,人人都可以修習,互不衝突。而且每個人親身實踐後,都能獲得相同的、真實的利益。
勿誤解內觀
- 內觀不是基於盲目信仰的一種典禮或儀式 。
- 內觀不是知識上或哲學上的滿足。
- 內觀不是靜養、渡假或社交的良機 。
- 內觀不是逃避日常生活上的考驗與磨難。
內觀真正的含義
- 內觀是能根除痛苦的技巧。
- 內觀是生活的藝術,每一個人因而能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 。
- 內觀是淨化心靈的方法,使我們能以寧靜、平穩的方式去面對生活上的壓力及困難。
透過觀照內在,進行身心的深層自我淨化,這是一條並不輕鬆的修行之路。學員必須投入極大的努力,才能親身體會這項技術所帶來的轉化。這是一項只能靠自己實修才能獲得成果的過程,無人能代勞。因此,唯有那些真心願意投入、並願意遵守行為準則的人,才能真正從中受益。
行為準則的設立,是為了保護修行者,使他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成效,因此,它不只是輔助措施,而是修習內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天的課程看似短暫,實則是深入潛意識深層、學習去除根深蒂固心理習氣的重要時期。這項技術之所以有效,在於它強調持續、專注、不受外緣干擾的實修。因此,那些看似嚴格的規範,其實是為了創造一個支持轉化的環境,而不是為了課程管理上的方便,更不是基於任何宗教教條或盲目的信仰要求。
這些規則的制定,來自無數修行者多年累積的實際經驗,是科學且合乎理性的成果。遵守規範,能夠營造出一個安穩、有利於深入觀照的氛圍;反之,若缺乏這樣的支持環境,修行過程就可能受到干擾甚至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