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平王:周平王,即周幽王之子,遷都洛邑,開東周之君。
2. 錫:賜予。
3. 晉文侯:晉國國君,名燮,西周末至東周初的重要諸侯。
4. 秬鬯:以黑黍釀成的香酒,用於宗廟祭祀,象徵禮儀之重。
5. 圭瓚:圭為玉器,瓚為盛酒之器,皆為重要的禮器。
6. 《文侯之命》:本篇即是平王對晉文侯的命辭(冊命),記述賜予與勉勵之言。
3. 白話文
周平王賜給晉文侯秬鬯和圭瓚等禮器,並撰作《文侯之命》一文,以表彰其功績並加以勉勵。
4. 總結
交代平王對晉文侯的冊封與賜禮背景。藉由賜予象徵尊貴與祭祀權柄的禮器,彰顯諸侯的忠貞與周王室對其的信任與期望。
啟示
禮器象徵政治地位與宗法正統
天子冊命為諸侯加冕,是周朝秩序的重要儀式
對功臣賞賜與嘉勉,體現周代德治與禮制並重
一、
1. 原文
王若曰:「父義和!丕顯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聞在下;惟時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謀猷罔不率從,肆先祖懷在位。嗚呼!閔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資澤于下民,侵戎我國家純。即我御事,罔或耆壽俊在厥服,予則罔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嗚呼!有績予一人永綏在位。父義和!汝克紹乃顯祖,汝肇刑文、武,用會紹乃辟,追孝于前文人。汝多修,扞我于艱,若汝,予嘉。」
2. 注釋
1. 父義和:對晉文侯的尊稱,表達親切與敬重。
2. 丕顯文、武:偉大的文王與武王。
3. 克慎明德:能夠謹慎地修養光明的德行。
4. 昭升于上,敷聞在下:使德行顯揚於上天,傳播於人民之中。
5. 上帝集命:上天把天命授予文王。
6. 左右昭事厥辟:輔佐君主、光明事業。
7. 小大謀猷罔不率從:無論大小計劃,都遵從指導。
8. 殄資澤于下民:消耗了賴以生存的資源,使百姓困苦。
9. 侵戎我國家純:外敵侵犯,危害我國。
10. 耆壽俊:年高有德與賢能之士。
11. 有績:有功績。
12. 肇刑文、武:繼承文、武之法度。
13. 扞我于艱:在艱難中保護我。
14. 若汝,予嘉:像你這樣的人,我非常嘉許。
3. 白話文
王說:「父義和啊!偉大的文王、武王,能夠慎重地修養光明的德行,德行光照於上天,聲名傳於四方。那時上天把天命授予文王。也是靠先賢忠誠輔佐君主,無論大小謀劃,莫不聽從。因此祖先得以長久居於王位。唉!可憐我這年少無能的繼承者,觸犯上天的大過,耗盡了惠澤百姓的資源,使外族入侵我純樸的國家。如今治理國事,沒有老成賢能之士輔佐,我自己實在不能勝任。想到祖宗與父親,願他們憐憫我啊!唉!你若有功績,我便能長久安居王位。父義和啊!你能繼承你顯赫祖先的德行,你能繼續文王、武王的法度,幫助我繼承王業,並追念先人遺德。你多多修養德行,在困難中保護我。像你這樣的人,我很欣賞。」
4. 總結
此段為平王對晉文侯的命辭與讚勉,回顧文王武王的聖德與天命,表達自己身為繼承者的自愧與困難,寄望文侯能繼承祖德、輔佐王室、捍衛國家。充滿自責、期盼與讚許之情。
啟示
領導者須自省並倚重賢臣
天命與德行相連,治理需德法並重
優秀的諸侯是王室穩定的重要支柱
二、
1. 原文
王曰:「父義和!其歸視爾師,寧爾邦。用賚爾秬一鬯卣,彤弓一,彤矢百,盧弓一,盧矢百,馬四匹。父往哉!柔遠能邇,惠康小民,無荒寧。簡恤爾都,用成爾顯德。」
2. 注釋
1. 歸視爾師:回去整頓你的軍隊。
2. 寧爾邦:安定你的國家。
3. 賚:賜給。
4. 秬一鬯卣:一器盛黑黍酒的禮器(象徵天命與封賞)。
5. 彤弓、彤矢:紅色的弓與箭,象徵榮耀與軍功。
6. 盧弓、盧矢:黑色的弓與箭,與彤弓相配,為實用軍器。
7. 柔遠能邇:安撫遠人、親近近人。
8. 惠康小民:使百姓得到恩惠與安樂。
9. 無荒寧:不要荒廢政事,以保國安。
10. 簡恤爾都:選用良才,撫恤百姓。
11. 用成爾顯德:藉此成就你的光明德行。
3. 白話文
王說:「父義和啊!你現在可以回去整頓你的軍隊,安定你的國家。我特賜你一卣黑黍酒、紅弓一張、紅箭一百支,黑弓一張、黑箭一百支,以及四匹馬。父義和啊,前往吧!你要安撫遠方,親近鄰近之人,恩惠並安撫百姓,不可懈怠政務以致國家不寧。你要精簡政務、撫恤民眾,用以成就你顯赫的德行。」
4. 總結
此段為平王對晉文侯的臨別囑託與封賞,賞賜禮器與兵器,期勉其善治國家、親民安民、勿怠政務,並以實政彰顯德行。
啟示
領袖應致力於民安國治,德政為本
賞賜象徵責任,應配以實踐
對內恤民、對外安撫,乃治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