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晶圓廠—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紛紛公布2025年第一季的業績。看起來業績表現不差。然而,即便業績成長,整體的獲利跟毛利率反而持續衰退,代表來自中國內部晶圓廠競爭激烈,產品品質不佳無法提升價格或是打入海外市場,導致獲利持續受損。
那麼,中國晶圓廠遇到什麼問題?有辦法在提升品質嗎?價格上如果漲價是否會讓客戶跑走?對於台廠會有什麼利多的機會?
首先,我想從幾個角度來做分享:1.技術上:目前,中國最為領先的還是中芯半導體,不過主要量產的部分還是落在28奈米左右,低於28奈米的應用不僅偏低,更重要的是整體良率不佳。
然而,良率不佳主要的原因在於幾點:
1.設備零件過於老舊:為了維持成本跟利潤,許多半導體晶圓廠不像台積電,定期更換配件,或是使用『原廠』配件,確保本身機台是在『高性能』的狀況下,穩定產出。
許多晶圓廠為了降低成本,對於設備的汰舊換新,甚至是零組件的更換都是『能省則省』,在中國更是常見,也就間接導致產品良率本身受到影響。
2.設備受到禁止:目前ASML許多先進的曝光機台沒有辦法賣到中國,導致獲得難度提升。當然,中國的確可以透過『二手設備商』獲得一些二手的機台,來填補空缺,然而,二手機台本身的品質,跟零件都有可能缺乏或是有問題,所以對於機台的性能就有不小影響。
就像買二手車一樣,如果改裝太多,整體性能是無法跟原廠比較的,所以即便中國獲得二手的曝光機台,對於整體機台表現來說,還是不如全新機台來得有效。
基於這兩點,中國本身在製造品質上就很難維持跟台積電,三星一樣的品質,價錢就變成中國晶圓廠唯一的優勢。
2.價格上:在2023-2025年,機構預測全球將會有97家新工廠,其中57家工廠出現在中國,佔比高達一半以上。而快速的擴張主要來自於中國對於本土晶圓廠的扶持,以及想要透過中國晶圓廠提供內需跟出口海外。
目前,內需的部分,的確大部分被中國晶圓廠給壟斷,但是海外的部分,仍然有本質跟穩定性的考量,導致中國晶圓廠不完全佔優勢。
但是在大量的擴張下,中國晶圓廠也面臨市場競爭的壓力,產能利用率不佳,是中國晶圓廠目前最大問題,這一兩年為了填補產能,快速的進行降價吸引客戶,導致不論中芯國際或是華虹半導體都呈現報價下跌的現象。
從今年的業績來看,中芯國際在2025年第一季雖然營收成長,但是毛利率下降到20%以下。而華虹半導體則是在第一季由盈轉虧,毛利率只剩下不到10%。
然而,不論中芯或是華虹,主要的營收90%來自於中國,而剩下10%來自海外。代表除了中國政府的扶持跟政策的要求下,中國製造的品質仍然有部分無法達到海外廠商的水準。
3.市場上:在中國晶圓廠席捲全球下,台廠紛紛業績進入衰退。
今年第一季,聯電即便獲利,年成長率衰退高達30%以上,而力積電則是持續虧損。台廠不論是產能利用率或是價格上,都受到中國的衝擊影響很大。如果今年成熟製程的需求成長有限,將會對於中國跟台廠有一定程度的衝擊。
我認為,今年的衝擊有機會對於中國跟台廠進入整併潮,接下來的1-2年,有可能會有不少表現不佳或是資金不足的中國晶圓廠倒閉,被整併進入大型的中國晶圓廠,進入體質調整,也對於半導體的供需會更為健康,成熟製程的報價才會有所改善。
對於台廠,聯電跟世界先進持續轉型中,增加車用電子跟利基型應用先撐過這一段。但是相對於聯電跟世界先進,力積電會是較為辛苦的一方,除了本身在製造上並沒有利基型的應用,在代工上也無法像世界跟聯電接到大量海外廠商因為關稅從中國轉出的訂單,不上不下的狀況短期沒辦法改善,要撐到中國晶圓廠整併潮開始之後,才有所調整,否則短期仍然是衰退。
以投資的角度來說,可能在整併潮出現之後,聯電跟世界先進會有更多的成長跟表現,相反地,在此之前,就必須要看這兩家公司的海外廠是否獲得更多訂單,才能緩解成熟製程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