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已經無腦習慣了,只願意聞雞起舞,而不願意動腦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分析這種「無腦習慣」的心理背景:

  1. 教育使然
    從小被訓練「聽話就是好學生」,而不是鼓勵提問、懷疑、實驗。久而久之,思考力被壓縮成「照做就對」。
  2. 職場訓練
    「不要多問,只管執行」的公司文化,讓人寧可被命令,也不願承擔判斷的風險。慢慢地,人就失去了判斷與創造的肌肉。
  3. 集體舒適圈
    跟著大家做,最安全。只要在「群體的節奏」裡行動,就不需要為結果負責。聞雞起舞者多,不問為何而舞者少。
  4. 害怕錯誤與責任
    動腦等於要承擔選擇,一旦錯了就自責或被責怪,乾脆不思考,反正「有錯你說了算,我只是照做」。

🧠 聞雞起舞的美德,變成了偷懶的藉口

古人「聞雞起舞」,原是勤奮、積極的象徵。但若變成只等命令才動,且不問緣由的慣性行為,那就是「把行動當作逃避思考的盾牌」。


🪞 舉個現代情境:

一家公司早上固定開晨會,主管說:「大家記得今天要主動關心客戶。」


員工們馬上群發一封制式關心信件,但沒人思考:「什麼叫真正的關心?今天客戶需要什麼?我能怎麼幫助他們?」


這就是聞雞起舞——聽到號角就衝,但沒搞清楚戰場在哪裡。


✨ 結語:

真正的勤奮,不只是「有動作」,而是「有方向」的行動。


而真正的聰明,不是等人指令,而是自己發問:「為什麼要這麼做?還能怎麼做更好?」


否則,你只是訓練成一隻會跳舞的雞,卻不是能帶領舞步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嬋
10會員
507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芸嬋的其他內容
2025/05/18
「自由,如同《三國演義》裡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是一種不受拘束、純粹靠情感與理想走在一起的力量。這種自由,是自發的、真誠的、強而有力的。」但,隨著時間推進——局勢變大、人心變雜、利益牽連——他們不得不走入體制與規範之中。 這個轉變其實點出了自由與秩序之間的張力: 🍑 起點是情感與願
2025/05/18
「自由,如同《三國演義》裡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是一種不受拘束、純粹靠情感與理想走在一起的力量。這種自由,是自發的、真誠的、強而有力的。」但,隨著時間推進——局勢變大、人心變雜、利益牽連——他們不得不走入體制與規範之中。 這個轉變其實點出了自由與秩序之間的張力: 🍑 起點是情感與願
2025/05/18
這種「認真做卻被嫌,隨便做卻被捧」的狀況,表面看是荒謬,實則反映了多層次的心理與社會結構。以下是幾個常見原因與可能解釋: 🧠 1. 認真做讓人感到壓力,隨便做反而讓人放鬆 認真作品經常帶著高度的企圖心與深度,觀眾若無法跟上或理解,會感到挫折或排斥。 隨便的作品反而給人一種「我也可以做到」的
2025/05/18
這種「認真做卻被嫌,隨便做卻被捧」的狀況,表面看是荒謬,實則反映了多層次的心理與社會結構。以下是幾個常見原因與可能解釋: 🧠 1. 認真做讓人感到壓力,隨便做反而讓人放鬆 認真作品經常帶著高度的企圖心與深度,觀眾若無法跟上或理解,會感到挫折或排斥。 隨便的作品反而給人一種「我也可以做到」的
2025/05/18
當今社會高度講求生產力與效率,「工作」成了多數人生活的核心,彷彿不工作就失去了價值。但,真的是每個人都適合工作嗎?或者說,我們所定義的「工作」,真的適用於每一種人類心靈與體質嗎? 這篇文章將試著撕開這個被理所當然接受的命題,重新思考: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工作,這句話,背後藏著什麼真理。 一、工作制
2025/05/18
當今社會高度講求生產力與效率,「工作」成了多數人生活的核心,彷彿不工作就失去了價值。但,真的是每個人都適合工作嗎?或者說,我們所定義的「工作」,真的適用於每一種人類心靈與體質嗎? 這篇文章將試著撕開這個被理所當然接受的命題,重新思考: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工作,這句話,背後藏著什麼真理。 一、工作制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你知道嗎?根據腦神經科學專家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其實具有自我毀滅傾向,比起感受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大腦更容易專注在生活的不完美跟缺陷中 那是因為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於讓人對身邊危險的事情有所警覺,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看到白T恤上的黑點,這叫做大腦的「默認模式」
Thumbnail
你知道嗎?根據腦神經科學專家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其實具有自我毀滅傾向,比起感受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大腦更容易專注在生活的不完美跟缺陷中 那是因為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於讓人對身邊危險的事情有所警覺,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看到白T恤上的黑點,這叫做大腦的「默認模式」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總有個放蕩不羈的小子不斷地提醒著我們要傾聽他的聲音才不會迷失了方向』。  
Thumbnail
  『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總有個放蕩不羈的小子不斷地提醒著我們要傾聽他的聲音才不會迷失了方向』。  
Thumbnail
在了解MBTI後,才發現我自己慣有的工作模式是「沒有自我覺察」,貫有模式是感覺關掉,通常遇到事情選擇往前衝就對了,又常會焦慮不安會拖垮專案進度。雖然我得大腦一直說要往前衝,但身心卻說不要,如此分裂就會造成自己身心每況愈下 自我覺察&諮商資源 自我覺察:或許你和曾經的我一樣,沒有發現到自己的身心不
Thumbnail
在了解MBTI後,才發現我自己慣有的工作模式是「沒有自我覺察」,貫有模式是感覺關掉,通常遇到事情選擇往前衝就對了,又常會焦慮不安會拖垮專案進度。雖然我得大腦一直說要往前衝,但身心卻說不要,如此分裂就會造成自己身心每況愈下 自我覺察&諮商資源 自我覺察:或許你和曾經的我一樣,沒有發現到自己的身心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