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這種「無腦習慣」的心理背景:
- 教育使然
從小被訓練「聽話就是好學生」,而不是鼓勵提問、懷疑、實驗。久而久之,思考力被壓縮成「照做就對」。 - 職場訓練
「不要多問,只管執行」的公司文化,讓人寧可被命令,也不願承擔判斷的風險。慢慢地,人就失去了判斷與創造的肌肉。 - 集體舒適圈
跟著大家做,最安全。只要在「群體的節奏」裡行動,就不需要為結果負責。聞雞起舞者多,不問為何而舞者少。 - 害怕錯誤與責任
動腦等於要承擔選擇,一旦錯了就自責或被責怪,乾脆不思考,反正「有錯你說了算,我只是照做」。
🧠 聞雞起舞的美德,變成了偷懶的藉口
古人「聞雞起舞」,原是勤奮、積極的象徵。但若變成只等命令才動,且不問緣由的慣性行為,那就是「把行動當作逃避思考的盾牌」。
🪞 舉個現代情境:
一家公司早上固定開晨會,主管說:「大家記得今天要主動關心客戶。」
員工們馬上群發一封制式關心信件,但沒人思考:「什麼叫真正的關心?今天客戶需要什麼?我能怎麼幫助他們?」
這就是聞雞起舞——聽到號角就衝,但沒搞清楚戰場在哪裡。
✨ 結語:
真正的勤奮,不只是「有動作」,而是「有方向」的行動。
而真正的聰明,不是等人指令,而是自己發問:「為什麼要這麼做?還能怎麼做更好?」
否則,你只是訓練成一隻會跳舞的雞,卻不是能帶領舞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