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終極對弈》(韓語:승부,英語:The Match)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本片講述了韓國圍棋界兩位傳奇人物——曹薰鉉與李昌鎬之間的師徒情誼與對弈過程中兩人間的互動。
李昌鎬在1986年11歲時被曹薰鉉收為弟子,並搬入其家中居住。他在曹家生活了約5年,直到1991年2月曹薰鉉搬入新居,而李昌鎬則因即將升學,選擇搬入公寓,兩人開始分開居住。李昌鎬首次在正式比賽中戰勝師父曹薰鉉,發生在1990年的第8屆大王戰決賽。當時,年僅15歲的李昌鎬以3比1的成績擊敗了曹薰鉉,奪得冠軍。
其中很特別的點是兩人的棋風風格很不一樣,曹薰鉉被譽為「圍棋皇帝」,擅長主動出擊,善於在棋盤上製造複雜局面;而他的弟子李昌鎬被譽為「石佛」,偏向防守型,不輕易發起冒險性進攻。某方面來說,曹薰鉉在教導李昌鎬的過程中,正因為給予足夠的自我探索空間,才使兩人棋風迥異。
印象深刻的場景
應氏杯上的機遇
李昌鎬在應氏杯紀念賽上因為長輩們的造勢,在指導棋局中脫穎而出,吸引了曹薰鉉的注意。回顧現實生活,我們往往會發現,當我們面臨重要機會時,往往也是因為身邊人的推薦和指導,才讓我們能夠站在更高的起點上。
尊師重道的教誨
李昌鎬剛入棋院時,在研究所連勝,逐漸對前輩們產生輕蔑態度。曹薰鉉在此時選擇以最基本的棋法打敗李昌鎬,並教訓他“對手必須給予基本禮貌”。這一幕讓我聯想到,在生活中,長輩們常常用嚴厲的方式去糾正年輕人的錯誤,而效果未必理想。相對而言,曹薰鉉用行動和實際對弈去教訓李昌鎬,反而讓他更加理解尊重對手的重要性,這種教育方式比單純的說教更具說服力。
此外,在曹薰鉉決定收李昌鎬為徒時,李昌鎬的爺爺立刻讓他跪拜完成拜師禮儀,體現尊師重道的精神。這裡不由得想到,自己準備要踏入社會時,家人跟親戚都會藉由自己的人脈來幫忙介紹一些比較適合的工作,來讓自己做選擇。而在小時候有親戚朋友拜訪時,爸媽也會即時叮嚀自己,要如何稱呼對方並且打招呼。不得不說,有長輩在幫忙,確實可以讓自己在其他互動時,更加輕鬆一點,也能少走一點彎路。
家庭中的成長傳承
還有一幕是三人在澡堂互相擦背,曹薰鉉的小孩(左邊)、李昌鎬(中間)及曹薰鉉(右邊)相互幫忙,這種互動讓我回憶起成長過程中,我們小時候常常被長輩照顧,等到長大了,學會照顧比自己年輕的小輩,這種傳承和關懷的過程,恰如影片中三人的互動般自然且溫馨。
另外當曹薰鉉挑戰李昌鎬贏得比賽後,將自己與老師在對弈過程中使用的棋盤,贈送給李昌鎬時,也是一種圍棋的傳承。
挫敗後的自我重生
曹薰鉉在輸給李昌鎬後,陷入低潮,甚至一度放棄自我。但妻子的一句話:“我可以和輸家過日子,但不想跟令人心寒的傢伙在一起。”這不僅是對曹薰鉉的警醒,也傳達了人面對挫敗時不應自我放棄的道理。
人生啟示
整部電影雖然以圍棋為主題,但實際上是在講述人生。正如曹薰鉉的老師所言:“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圍棋。”曹薰鉉也認為:“圍棋是與自我的戰爭。”將“圍棋”替換成“人生”,這種自我挑戰與不斷突破的精神,正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最大啟發。
當曹薰鉉從挫敗中重新站起來,與李昌鎬繼續互相切磋時,那份師徒間的默契和競爭,讓我深深感受到競技與情感之間的糾結與和解。
《終極對弈》是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不僅帶領觀眾體驗圍棋的深奧,還讓我們反思如何面對失敗、如何自我成長。推薦給所有喜歡圍棋、熱愛人生哲理的觀眾,有空一定要去看。
疑惑與思考
Ps: 不過這一齣戲有一個環節,我一直看不太懂。李昌鎬在第一局贏了曹薰鉉後,說自己用贏了不太精彩的比賽,是因為自己研究老師圍棋風格的分析筆記不小心被老師看到,而影響到了對方比賽時的心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