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教我們,何謂一段健康的關係
我們從小學會了很多事:數學、語文、禮貌、如何考試,卻很少有人教我們──如何好好地愛人,又不迷失自己。
我們被灌輸許多「應該」:
戀人應該隨傳隨到、夫妻應該包容一切、愛情應該充滿犧牲。這些「應該」,成了我們在親密關係中默默背負的沉重腳本。
但那些「應該」真的屬於你嗎?還是,那只是你在原生家庭裡,看見的「活下來的方式」?
🧬 父母的模式,是我們最初的劇本
我們第一個接觸的親密關係,是父母之間的互動。
他們如何溝通、爭吵、冷戰、和好──都無形中構成了我們「對愛的想像」。
如果你看到的是:
- 母親默默承受、父親動輒怒吼
- 情緒被壓抑,衝突永遠沒被處理
- 愛被等同於控制、犧牲或忍耐
那麼你會在潛意識裡內建一種邏輯:「親密就是這樣的」。
你可能曾下定決心:「我絕不會變成他們那樣」,
但時間一久,當你步入關係、進入衝突時,卻驚覺自己竟在重演他們的腳本。
🎭 投射與預期心理:不自覺的重演
我們以為我們選擇了不同的伴侶,但我們選的,常常只是相同的劇情、不同的演員。
我們把童年未被滿足的期待,投射到伴侶身上,渴望對方來彌補:
- 「你要給我安全感,因為我從來沒有擁有過。」
- 「你不能離開,因為我已經被拋下太多次。」
- 「你要時時關注我,因為我曾經太被忽略。」
這些投射,往往成為關係裡隱形的壓力與綑綁。
我們以為我們愛的是對方,卻往往只是愛上了我們期待他補足的那個缺口。
🪞 健康關係,是看見彼此,而不是互相代償
所謂健康的關係,並不是毫無衝突、毫無距離,
而是雙方都能擁有自己的人格邊界,也能選擇靠近的方式。
它包含了幾個要素:
- 我能說出我的需要,也願意聽見你的不一樣
- 我們可以爭吵,但不貶低彼此的價值
- 我們願意一起面對問題,而不是互相責怪或逃避
- 我們不彼此吞噬,也不需要彼此拯救
這不是一開始就會的,而是需要不斷學習與練習。
🌱 愛,是一種後天學習的能力
愛,其實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一種需要覺察、修正與實踐的能力。
我們這一代,有一個特別的責任──
不是重演父母那一代的模式,也不是一味否定他們,而是走出一條新的路。
我們可以學習:
- 設立界線,不等於拒絕愛
- 誠實溝通,不等於衝突會更大
- 自我照顧,不等於冷漠無情
我們可以決定,不再做彼此的情緒垃圾桶,而是成為彼此的情緒容器與鏡子。
在關係裡一起長大,而不是互相耗盡。
✨ 結語:從自我認識,開始真正的親密
你不是你父母。
你可以有選擇,有自由,有意識地走向一段你想要的親密。
真正的愛,是帶著覺知地靠近,
不是逃避孤單地依附,不是重演過去的傷。
你值得擁有健康的愛,也值得學會怎麼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