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練習】連結的本質,決定了關係的壽命

huee-avatar-img
發佈於內在覺察、自我學習成長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 當關係的核心不是情感,而是功能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有很多種起點:

  • 有的是情感:欣賞、愛慕、深刻的靈魂共鳴。
  • 有的是目的:合作、資源交換、權力結盟。

在功能導向的關係中,雙方之所以靠近,是因為彼此提供了某種對方當下需要的東西

  • 工作技能的互補
  • 專案上的合作
  • 情感的暫時寄託
  • 生活的階段性陪伴

但當那個「功能性連結」結束後,關係本身也常常自然瓦解。


🌪 當初是因為需要而靠近,不再需要時,也就自然散場

關係的散場,並不存在著對與錯。

有些關係本來就是「過路人」型的──

互相幫了一段路、走了一段時間,任務結束,各自回到自己的人生軌道上。

如果你想留住這段關係,而對方卻冷淡地漸行漸遠,

那可能只是因為:你投注了情感,而對方只投入了功能。

這種不對等,不見得是背叛,而是起點設定不同的結果


🔍 檢視:這段關係是「真情感」還是「功能交換」?

可以問自己:

  • 我們之間,除了合作、任務、資源,是否還有彼此真正想認識對方的意願?
  • 在沒有共同目標時,我還想和他保持聯繫嗎?他也會主動聯絡我嗎?
  • 如果彼此無法再互利,還會願意互相關心嗎?

如果答案多半是否定的,那這段關係很可能只是階段性功能關係


🌱 健康的覺察是:讓關係自然結束,不強求延續

你可以這樣對自己說:

「這段關係曾經帶來價值,我也有所成長。

現在它完成了,我尊重它的開始,也接受它的結束。」

不是所有關係都該長久,不是每段結束都是遺憾。

很多時候,關係的結束也是一種祝福

它讓我們看清什麼是短暫的需要,什麼是值得長久經營的情感。


❤️ 結語:從功能連結中抽身,才能為真實情感留位

當你釋放那些已完成功能的關係,你會更有空間與能量,

去珍惜那些在沒有利益交換時,依然願意靠近你的人。

那些人,是值得深交的。

而你,也值得擁有這樣的人際圈與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府辛聊瘉室
151會員
337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府辛聊瘉室的其他內容
2025/05/13
心裡的痛,身體都知道。身體不舒服除了看醫生之外,如果沒有特別明顯的病症,也許是內心的結透過身體在提醒你。 透過跟AI的對談,看見自己內心的恐懼。在現實生活裡如果你有不為人道的祕密,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也許透過科技,能讓你釐清一些內心的問題。 失去母親這麼重大的變故發生時,我們往往以為「至少家人可
Thumbnail
2025/05/13
心裡的痛,身體都知道。身體不舒服除了看醫生之外,如果沒有特別明顯的病症,也許是內心的結透過身體在提醒你。 透過跟AI的對談,看見自己內心的恐懼。在現實生活裡如果你有不為人道的祕密,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也許透過科技,能讓你釐清一些內心的問題。 失去母親這麼重大的變故發生時,我們往往以為「至少家人可
Thumbnail
2025/05/12
不斷往認識自我的道路前進,看見只是自我覺察的開始。 壓抑情緒的同時,也會讓自己無法感受到愛與快樂。事情總是有正反兩面,當你拒絕面對悲傷時,快樂來臨時也無法真正擁抱它。 過去的我習慣記錄所有的不愉快。對於感恩日記或記錄快樂的事情,這樣的概念對我來說一直很模糊。 許多專家提到,書寫是一種非常有效的
Thumbnail
2025/05/12
不斷往認識自我的道路前進,看見只是自我覺察的開始。 壓抑情緒的同時,也會讓自己無法感受到愛與快樂。事情總是有正反兩面,當你拒絕面對悲傷時,快樂來臨時也無法真正擁抱它。 過去的我習慣記錄所有的不愉快。對於感恩日記或記錄快樂的事情,這樣的概念對我來說一直很模糊。 許多專家提到,書寫是一種非常有效的
Thumbnail
2025/05/11
不斷往認識自我的道路前進,看見只是自我覺察的開始 習慣性地迴避關係中的衝突,源自於不擅長表達與處理情感。莫名對人產生的厭煩感,實際上也與壓抑自身情緒有著密切關聯。 我們在他人心中的份量,取決於對方如何看待這段關係。一個人若願意在你面前展露最脆弱、不堪的一面,甚至毫無保留地發洩情緒,或許正是因為他
Thumbnail
2025/05/11
不斷往認識自我的道路前進,看見只是自我覺察的開始 習慣性地迴避關係中的衝突,源自於不擅長表達與處理情感。莫名對人產生的厭煩感,實際上也與壓抑自身情緒有著密切關聯。 我們在他人心中的份量,取決於對方如何看待這段關係。一個人若願意在你面前展露最脆弱、不堪的一面,甚至毫無保留地發洩情緒,或許正是因為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外表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強調了外表在交往中的影響力。無論其他條件如何,如果沒有感覺,交往也無法持久。有感覺的話,其他條件不好的情況下,仍有可能維持關係。但是如果沒有感覺,其他條件再好都難以持續。外表在人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外表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強調了外表在交往中的影響力。無論其他條件如何,如果沒有感覺,交往也無法持久。有感覺的話,其他條件不好的情況下,仍有可能維持關係。但是如果沒有感覺,其他條件再好都難以持續。外表在人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Thumbnail
愛在相處中產生,以及這個過程中的關鍵因素。 建立聯繫: 愛的產生往往始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可能來自共同的興趣、價值觀、生活經歷,甚至是共同面對的挑戰。在相處中,人們逐漸建立起情感聯繫,這種聯繫是愛的基礎。 相互理解: 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加,人們彼此之間的了解也會加深。了解對方的喜好、習慣、
Thumbnail
愛在相處中產生,以及這個過程中的關鍵因素。 建立聯繫: 愛的產生往往始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可能來自共同的興趣、價值觀、生活經歷,甚至是共同面對的挑戰。在相處中,人們逐漸建立起情感聯繫,這種聯繫是愛的基礎。 相互理解: 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加,人們彼此之間的了解也會加深。了解對方的喜好、習慣、
Thumbnail
人們彼此間的關係已有相當數百年的發展,還是有辦法找到新的角度來觀察研究。我個人感覺沒有一段關係不是獨特的,不過仍然可以歸類,我想這是當代生活的特點,資訊處理的層次變得今非惜比,所以我認為關係免疫力這本書是不錯的加油站,適當的停留可以幫助自己繼續往前。以下是我得到的一些心得...
Thumbnail
人們彼此間的關係已有相當數百年的發展,還是有辦法找到新的角度來觀察研究。我個人感覺沒有一段關係不是獨特的,不過仍然可以歸類,我想這是當代生活的特點,資訊處理的層次變得今非惜比,所以我認為關係免疫力這本書是不錯的加油站,適當的停留可以幫助自己繼續往前。以下是我得到的一些心得...
Thumbnail
婚姻的意義  深度連結的需要: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需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婚姻是建立深度連結的一種方式,可以滿足我們對愛、陪伴、親密和歸屬感的需求。  滿足需求:婚姻可以滿足我們多方面的需求,包括物質需求、情感需求、成長需求和生理需求。一個人很難同時滿足我們所有需求,但婚姻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一個
Thumbnail
婚姻的意義  深度連結的需要: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需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婚姻是建立深度連結的一種方式,可以滿足我們對愛、陪伴、親密和歸屬感的需求。  滿足需求:婚姻可以滿足我們多方面的需求,包括物質需求、情感需求、成長需求和生理需求。一個人很難同時滿足我們所有需求,但婚姻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一個
Thumbnail
情感表達與親密關係情感表達與親密關係 在兩性關係中,情感表達是建立親密連結和加深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適當的情感表達,我們可以彼此理解、支持和連結,從而建立健康、穩固的兩性關係。 在這一章節中,我們將探討情感表達對兩性關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表達情感以促進親密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Thumbnail
情感表達與親密關係情感表達與親密關係 在兩性關係中,情感表達是建立親密連結和加深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適當的情感表達,我們可以彼此理解、支持和連結,從而建立健康、穩固的兩性關係。 在這一章節中,我們將探討情感表達對兩性關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表達情感以促進親密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Thumbnail
喜好原理告訴我們,我們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或喜歡或相似性高的人所提出的要求。本文介紹了關聯性與條件反射、午宴術以及人事分離等進階策略。喜好原理是一個強大的影響力武器,它能調動情感,讓人們無條件支持你。
Thumbnail
喜好原理告訴我們,我們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或喜歡或相似性高的人所提出的要求。本文介紹了關聯性與條件反射、午宴術以及人事分離等進階策略。喜好原理是一個強大的影響力武器,它能調動情感,讓人們無條件支持你。
Thumbnail
人跟人之間 不管是什麼身份總會有著一種身份代表 我跟你,妳跟他 又或者是我們 在每一種關係裡, 體貼就像是一種生活必需品 缺一不可的那種。
Thumbnail
人跟人之間 不管是什麼身份總會有著一種身份代表 我跟你,妳跟他 又或者是我們 在每一種關係裡, 體貼就像是一種生活必需品 缺一不可的那種。
Thumbnail
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人與人的靠近都是一種愛與被愛的親密練習,如何表達愛、如何化解衝突、如何面對自己對於失去愛的恐懼,都是人們一輩子的課題。
Thumbnail
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人與人的靠近都是一種愛與被愛的親密練習,如何表達愛、如何化解衝突、如何面對自己對於失去愛的恐懼,都是人們一輩子的課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