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校學的是「通用基礎」,不是「立即應用」
學校教的是「為未來可能性打底」,像是:
- 國文訓練你的理解與表達能力(工作上要寫報告、溝通)
- 數學訓練邏輯與思考能力(不是每個人都會用到微積分,但會思考、會推理是必要的)
- 歷史、地理、公民讓你具備基本世界觀
➡️ 問題是:這些基礎很抽象、不立即有用感,很多人會覺得「沒實際用」。
2. 教育與產業脫節
學校教育制度比較慢,課綱一修就是五年十年,但社會的變化一年就可能翻轉。- 學校還在教 Office,社會早用 Notion、AI 協作了
- 學校教履歷與面試技巧,卻不懂現在很多工作靠人脈或作品集
- 很多行業(如科技、設計、自媒體)是新興的,根本還沒進課本
3. 工作場域重視的是「軟實力」
工作真正需要的,往往是這些在學校沒教清楚的能力:
- 情緒穩定、抗壓力
- 溝通協調、人際關係
- 自主學習、時間管理
- 如何在不明確情況下找到解法(解決問題能力)
但這些不是用「考試」可以教的,所以教育體系難以涵蓋。
4. 制度原本就不是為了讓你「馬上上工」設計的
現代教育是從工業時代發展來的,當時的目的就是「培養大量有紀律、可受控的勞動者」。
- 上課時間像打卡
- 不准說話像工廠紀律
- 接收知識、不鼓勵質疑
➡️ 所以它的設計初衷本來就不是為了靈活應對現代多變社會。
那為何還要讀書?
因為它是一種基本門票,讓你有資格進入某些職場、某些領域。但是否「學以致用」,很看你自己的發展路線。
✅ 真正的學習,大多來自工作現場、興趣探索、持續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