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年前其實就有做照服員的念頭出現,但對當時的我來說也僅僅只是一閃而過的想法而已,從沒想過自己真的會有報名上課的時候。
會接觸到課程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協助媽媽轉職逃離那壓榨的小公司,另一部份「長照」不管是對於我的生活地區還是未來的台灣,都是一個值得發展的領域。而剛好正面臨著探索職涯岔路口的我,想想家裡也有老人家要照顧,那不如就藉由上課嘗試看看吧。
照服員課程上些什麼?
學科、術科
在開始上課前,想必都會很好奇課程會上些什麼,所以我把我的課表放在下方,供參考:

照服員課表
課程為期一個月,前兩週會以學術科為主,上學科時會發一本厚厚的講義(講義內容與老師的投影片幾乎一樣,覺得印這麼厚一本其實沒什麼益處),上課類別頗為豐富,從護理方面的老人疾病,到台灣文化的基礎客語學習與原住民文化,還有法律與性平的基本了解都會放在課程內。

課程講義
術科部分是我在上課前的一大心魔,除了隱私部位的清潔、換尿布等等,自己對於人與人之間距離上的觸碰本來就相對排斥,所以抱持著很多事情其實只要接觸過,熟悉習慣後應該都不是什麼阻礙的心態,持續投入著課程。也參與了鼻胃管餵食與口腔清潔還有急救方面的實作技巧,有種探索到,從沒想過的事物發生在生活周圍的新鮮感。
長者的需求
雖然每堂課的課程都很基礎,卻使我充分認知到站在長者的角度他們所需哪些需求,像是有些長者喉嚨容易生痰,在用餐過後的口腔清潔,可以利用類似棉花棒的工具稍微清潔靠近喉嚨的位置,還有原來同個姿勢久臥會讓皮膚潰爛長褥瘡,所以都要定時翻身與簡單的肌肉按摩,維持軀幹的機能性。
從課程中讓我領悟最深的是,原來年輕人與長者間的認知差異是極大的,長者們由於味覺退化,所以更傾向於高糖高鈉的飲食,如果飲食上無人控管,那他們長期下來會吃了多少讓身體發炎的食物呢?而身體的病痛總是習以為常,常常分辨不出「這樣的不適」究竟有無風險,當認知到並且能夠做初步的評估判斷,相對地就能夠為他做出適當的決策。
照服員實習各個面向
親眼所見就是事實嗎?
課程中的實習單位都是以機構環境為主,在工作型態上會與居家的較為不同,還記得實習的第一天,那天上班的正職(我們都稱為學姊)都是外籍移工,讓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原來機構的環境也不過是這樣,移工們在工作內容上極度講求效率,什麼事都想趕快做完。
他們無法顧慮與同理老人們的感受,在任何舉動上看起來都格外粗魯,那一天令我非常憤怒與失望,我突然預設起這兩個禮拜的實習日子,應該會因著無法改變機構環境滿滿的無力感,而過得很痛苦。
實習所體驗到的
來到實習第二天,大大地改變了我對於機構的職場環境印象,那天上班的全是台灣人,大家的工作模式雖然也講求速度,卻多了一份俐落感,是利用技巧在工作的做事方法,學姊們除了工作事務外,還要額外撥心力指導我們,想必一定也不輕鬆。
看著學姊們在某些細節上照顧到每個老人的需要,才知道照服員這個職業需要多大的耐心與愛心,還有好的職場環境才能夠做得下去,在實習期間所接觸到的內容其實與上術科時教到的相近,但「實習的環境上多了一層溫度,看到了老人們時而可愛有時卻又令人生氣的一面,好像也提起了我願意為弱勢服務的心情」。
照服員產業趨勢與發展
產業的現況
上學科時講師很樂意與我們分享照服員產業的飽和度。他說,長照產業雖然是未來趨勢,但其實依現在的市場需求來看,除了機構的缺額之外,居家型的照服員較缺偏鄉為主,不然公司都沒什麼個案釋出了,除非自己很有能力開發個案自己服務,或是很幸運地接到前一位照服員的個案照顧,不然想要有高額的月薪是一件蠻困難的目標。
對我來說藉由照服員職業,去設想賺得比一般薪資高的月薪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在「機構」任職,薪水通常不會很優渥,好處是門檻上容易申請到政府提供的缺工獎勵金,但手續也相當複雜。而「居家型」的時薪計算,很難判斷督導會不會在一小時內派許多件數給你,或者抽成的計算方式,也很難保證案家地點是否相距太遠導致實際收入不高。
課後職業選擇
綜合上述分享,照服員此一工作還是有部分需求,以薪水來評估的話,可能需要多方考量如何進行職涯的規劃與選擇。講師說到,2026 年將會推出長照 3.0 方案,而未來方向會朝著社區型的照護與亞健康族群的活動需要去推動,屆時在長照領域我想應該會有很多帶領活動的指導員需求,像是手藝、桌遊、運動等等的活動設計。
課程所帶給我的人生經驗
這一個月的職訓課程裡,感受到原本生活圈所沒注意過的許多面向,除了需要被照顧的長者外,在同學中能發現許多人都偏向中高齡族群,也有好幾位同學屬於身障人士,與某些人熟識後,聽完他們分享一路走來到現在的經歷,總會不由得感慨命運與社會環境,所造就出來各式各樣的人生故事,也很感謝這些過程將成為我生命歷程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