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Threads上看到一則串文,讓我不禁想起自己走在創作路上的心情。
每次跟家人或親友聊到我在從事創作,他們總是露出一臉不可置信、甚至有些不以為然的表情。
在不少長輩或某些人的眼中,創作者好像都在做著不切實際的夢。
「醒醒吧!你不是這塊料!」
「夢想能當飯吃嗎?」
「台灣對創作者不友善,市場這麼小,你怎麼混得下去?」
他們的想法,說穿了是為了我好。只是,那些話聽來,還是難免刺耳。
我相信,他們年輕時,也曾懷抱過夢想。只是那個年代有十大建設,滿街都是機會。只要肯拼、肯衝,大家都能闖出一片天。
反觀現在的年輕人,面對低薪、高房價,還有種種不確定的未來,真的很容易感到迷惘。創業的成功率極低,選擇投入創作,更像是在走一條沒人看好的小路。但其實,創作也有它的收穫與樂趣。
啟蒙我的作家倪采青曾說過:
「寫小說好處多多,既能訓練腦力,也可當作心靈療癒,不僅是最棒的休閒嗜好,甚至有機會成為微型創業的起點。」
對我來說,不論是畫畫、音樂、寫字、做影像,創作者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好奇心」。
好奇心讓我們不斷學習、不停探索。像我曾經為了《遺忘師》某個橋段,特地去找「綠光劇團」了解舞台劇的專業流程。對方很有耐心地跟我解說,每每回想起來都還心懷感激。
創作讓我重新找回學習的熱情。休養期間,我還去念了推廣教育課程,努力讓自己與社會接軌。
創作,也教我練就了「洋蔥式」分析問題的能力,學著用不同角度看事情。雖然有時燒腦,有時挫敗,但我依然樂在其中。
湯姆霍蘭德說:
「我們是為了生活而工作,不是為了工作而生活。」
在別人眼裡,我的堅持或許是「任性」,但我更寧願相信那是「韌性」。我選擇堅持初衷。因為沒有行動,最後只會留下遺憾。
最近我的【觀察者系列】到底是誰把「煽動輿論」的權力交給了媒體?是觀眾?還是電視台?被方格子選為即時精選。一直以來,不論是寫故事還是討論議題,我都想把生活裡的感受和想法寫進作品,希望可以讓更多人去思考、去關心身邊的人事物。
因為生病,我不得不離開原本安穩的工作。未來的路是荊棘還是康莊大道,沒人說得準。這些話,其實是我給自己的打氣,同時也想分享給每一個還在徬徨的朋友。
「課題分離」是我的哲學。別人的話可以參考,但不能成為放棄創作的理由。只要不玩物喪志,給自己一個期限,未嘗不可?
這一路走來,我也曾迷惘過,但現在的我不再覺得孤單。因為創作,讓我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人給我啟發,有人一起交流。這篇文章啟發,來自蜂聲 格友這篇自由還是牢籠?114年國中會考作文人生省思,讓我有所省思。
很感謝在創作路上,有這樣的朋友帶來不同啟發。
最後想跟還在徬徨的你說:只要問心無愧、沒造成別人的困擾,真的不用太在意外界的眼光。別人的意見可以聽,但別讓它變成你放棄夢想的理由。
人生最後要面對的,只有自己。 如果你也在創作路上,就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