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還是牢籠?114年國中會考作文人生省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選擇了自由,還是只是換了一個牢籠?

近幾年升學作文題目越來越活,特別是今年的題目更讓人耳目一新。

raw-image


今年國中會考作文題目:是張倉鼠圖,與題目的六個詞——「牢籠、自由、盲目、選擇、冒險、沉溺」。真的讓我一眼就想到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社群上也有許多人跟我有同樣的想法,但我今天不是要來談這部作品。

而是想來聊這題目,因為這些問題,不是只有倉鼠該思考,我們也是。

先前有針對工作上的忙碌,提供解方,有興趣可以看看「倉鼠式工作」正在消耗你?3個步驟擺脫原地打轉的忙碌感,重新找回職場掌控感!

你以為你在選擇,其實你只是換了個輪子跑

倉鼠圖中,一隻滾輪上的倉鼠正不斷奔跑,另一隻跳出了籠子,奔向未知。從表面看來,一隻選擇了安逸與穩定,另一隻選擇了自由與冒險。但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讓我們試著把兩隻倉鼠對照到人的生活:

  • 滾輪中的倉鼠像極了在朝九晚五生活中循環的上班族,領薪水、繳房貸、週末追劇,穩定卻空洞
  • 逃出籠子的倉鼠像自由工作者、創業家、遊牧民族,也許看似無拘無束,但也可能日日面對不確定、焦慮與風險

有人說前者是沉溺於舒適圈,盲目地重複過每一天;有人說後者是盲目追求自由,以為逃離牢籠就等於得到了意義。問題是,逃出去的倉鼠,真的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嗎?滾輪中的那隻,又真的知道自己為什麼停不下來嗎?

有些人以為自己選擇自由,其實只是從小籠子換到大牢籠。

我們以為自己「選擇」了自由,其實只是「被選擇」了另一種束縛。

你的自由意志是真的嗎?還是演算法決定了你?

很多人會說:「人生是自己的選擇。」

但我們真的是在「自由意志」下做選擇的嗎?還是早就被社會、原生家庭、教育、演算法甚至潛意識牽著鼻子走?

你以為你「主動」追蹤了某個 KOL,其實是演算法推薦的結果

你以為你「喜歡」現在的工作,其實是爸媽灌輸你「穩定最重要」的信念; 你以為你「自由」選擇不結婚,其實是過去創傷讓你害怕親密。

當你的選擇不是出於覺察,而是來自外界、習慣或恐懼,那它還能算是自由嗎?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真正的自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選擇,且願意為其承擔責任。

也就是說,倉鼠選擇滾輪不是錯,逃出去也不是錯,錯的是「不知道為什麼這麼選」。

沉溺與自由,只差一個「自覺」

滾輪中的倉鼠「沉溺」於被餵養的安全生活,而逃出籠子的倉鼠「沉溺」於逃脫的快感。

這讓我想起那些過度工作的人。他們說自己熱愛工作,但其實是無法忍受空白時間;他們說自己在追求夢想,其實是沉溺於「有意義」的幻象,不敢停下來面對真實的自己。

也有人說:「我只想耍廢、看劇、滑手機,不想努力了。」表面上是選擇自由,但其實是逃避責任,沉溺於不思考的快感。這樣的自由,其實只是另一種精神上的囚禁。

所謂「沉溺」,常常不是因為行為本身,而是因為我們沒意識到自己在重複。

沉溺與自由,其實只差一個字:「自覺」。

「牢籠」不一定是壞事,自由也可能讓你更痛苦

我們常常把「牢籠」當成負面詞彙,好像待在系統裡、順著社會走,就是懦弱、就是放棄自由。但事實上,有時候牢籠也是一種選擇。

佛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過,現代人其實害怕自由,因為自由會讓人不知所措,沒有明確指引、沒人負責、沒人告訴你該怎麼做。

某些制度化的牢籠,像是學校、公司、社會,雖然有很多規範和限制,但也提供了方向感與歸屬感,讓人在面對混亂世界時有個依靠。

反過來看,「自由」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自由只是讓人毫無方向地漂流,那它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焦慮。

因此問題不是「逃不逃」,而是「你準備好了嗎?」「你知道你要去哪裡嗎?」

所謂的「選擇」,其實常是不得不選

我們很多時候以為自己做了「選擇」,但其實只是「順著性格」、「被逼著選」而已。你選擇職業,是因為熱愛?還是因為不敢冒險?你選擇不戀愛,是因為享受單身?還是因為不敢受傷?

這些問題沒有所謂正確答案,但有一個你無法逃避的問題是:你有多了解自己?

當你越了解自己的慣性、恐懼與盲點時,才可能慢慢做出「真的屬於你」的選擇。

那麼,我們該怎麼活?

最後,讓我也來寫一段屬於我自己的「倉鼠寓言」吧:

有一天,倉鼠A在滾輪上奮力奔跑,滿身大汗地說:「至少我知道每天會有食物、會有水,我也不必擔心天敵或飢荒,這就夠了。」

倉鼠B則站在外面的草地上,望著遠方說:「我不知道明天在哪裡,但我知道我不想一直原地跑。」 幾年後,有人發現一個倉鼠老死在滾輪上,身體健康但眼神空洞;也有人發現一隻倉鼠在野外餓死了,但牠的腳下,有牠親手挖出的巢穴。

哪個比較幸福?


哪個選對了? 我不知道。 也許關鍵從來不是「你選了什麼」,而是「你為什麼這麼選」,以及「你是否願意承擔那個選擇帶來的一切」。

你的自由,是醒著做的夢,還是睡著的逃?

人生你無法不選擇。即使你選擇不做選擇,那也是一種選擇。

所以,不如問問自己——

📌 你現在的生活,是你自己選的嗎?還是別人替你決定的?

📌 你是在追求自由,還是逃避責任?

📌 你是在牢籠中沉睡,還是在自由裡清醒?


❤️我們都是倉鼠,都有選擇繼續跑還是逃出去的那一刻。但願我們都能在做選擇的時候,不是盲目,而是帶著清醒的自覺。

❤️追蹤我,讓我們持續在人生路上有更多的自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旋律-avatar-img
1 天前
好棒的文章😀 雖然有點離題,但我其實常常覺得人沒有自由,因為我們不能決定我們自己要做甚麼、要喜歡誰,都是我們憑著自己的感受來決定,但可以決定這些感受的卻不是我自己可以決定的
蜂聲-avatar-img
發文者
1 天前
旋律 好開心看見你的回饋~~ 就像你說的,確實人沒有絕對自由,只有相對自由,這些感受有時也虛無飄渺,我也正在持續練習去覺察每個起心動念背後的原因,越深入了解才發現以前真不懂自己呢!一起練習看看,加油!
夏德-avatar-img
1 天前
我們常常也搞不清楚自己選的路到底對不對,但你說的那種「自覺」,我覺得某種程度也像是一種「直覺」。 有時就是憑著一股內心的聲音,義無反顧去做一件事,不一定知道結果會怎樣,但那個過程,其實就很值得了。 我昨晚在YouTube看到《納瓦爾寶典》的作者提到一句話很打中我:人生不管有沒有成功,真正的快樂,其實藏在那個努力的過程裡。 你可以每天什麼都不做,好像能逃避壓力,但焦慮卻會悄悄找上門。 為了生活打拼,雖然可以讓日子過得舒服一點,但有時卻變成被錢追著跑,喘不過氣。 人生的意義,說到底還是得自己去摸索。把每一天都活好,留心身邊的點點滴滴,也許就能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蜂聲-avatar-img
發文者
1 天前
夏德 說的真好!確實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但老實說很難,會被很多世俗之物限制),只能持續不斷摸索,共勉之~
對!!!👍🏻「為什麼」👍🏻👍🏻👍🏻常常是「為什麼」比「什麼」來得重要👍🏻👍🏻👍🏻🥰🍀
蜂聲-avatar-img
發文者
1 天前
當下的香草 你說的沒錯~~
avatar-img
蜂聲的沙龍
32會員
102內容數
嗨,我是蜂聲。 每天寫一點,目標日更,也把生活寫得亮一點。 我喜歡用文字記下日常的微光與心裡的小聲音,寫些成長的碎念、生活的觀察,有時也寫小說——關於錯過、關於靠近、關於那些還沒說出口的故事。 希望在這裡,能和你一起對話,也慢慢靠近那個更喜歡的自己。 歡迎追蹤,一起在字裡行間不小心撞見共鳴
蜂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21
齊柏林的天空,我們的土地:從一場影像旅行,思考我們與台灣的關係 每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這天台灣許多博物館與美術館開放免費入場,讓人們有機會重新走進這些蘊含文化記憶與美感積累的空間。雖然我當天有事未能前往,但在新聞報導中看到富邦美術館前排起長長人龍,心中竟湧起一股欣慰感!原來,還是有這
Thumbnail
2025/05/21
齊柏林的天空,我們的土地:從一場影像旅行,思考我們與台灣的關係 每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這天台灣許多博物館與美術館開放免費入場,讓人們有機會重新走進這些蘊含文化記憶與美感積累的空間。雖然我當天有事未能前往,但在新聞報導中看到富邦美術館前排起長長人龍,心中竟湧起一股欣慰感!原來,還是有這
Thumbnail
2025/05/20
當我們的生活早已被手機與科技徹底滲透,大數據看似能掌握一切:哪種便當在什麼時間最暢銷、哪件衣服熱賣、使用者何時點擊了某個廣告。但你是否也感受到:儘管這些資訊無所不在,卻總有什麼「真正的需求」被忽略了? 這正是《小數據獵人》一書所提出的關鍵問題。
Thumbnail
2025/05/20
當我們的生活早已被手機與科技徹底滲透,大數據看似能掌握一切:哪種便當在什麼時間最暢銷、哪件衣服熱賣、使用者何時點擊了某個廣告。但你是否也感受到:儘管這些資訊無所不在,卻總有什麼「真正的需求」被忽略了? 這正是《小數據獵人》一書所提出的關鍵問題。
Thumbnail
2025/05/19
當我第一次走進飛輪教室,坦白說,有點緊張也有點期待。那種「全世界都知道我第一次來」的羞赧感,在老師親切又幽默的教學下,慢慢變得輕鬆起來。 「是不是平常沒在運動?」一語點醒我 老師看了我一眼,笑著說:「同學,一看你滿面通紅,是不是平常沒在運動?」 我尷尬地點了點頭:「對……」 老師也笑了
Thumbnail
2025/05/19
當我第一次走進飛輪教室,坦白說,有點緊張也有點期待。那種「全世界都知道我第一次來」的羞赧感,在老師親切又幽默的教學下,慢慢變得輕鬆起來。 「是不是平常沒在運動?」一語點醒我 老師看了我一眼,笑著說:「同學,一看你滿面通紅,是不是平常沒在運動?」 我尷尬地點了點頭:「對……」 老師也笑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主人翁辛克萊以一個少年的視角描繪了對自我認知、性向、性啟蒙、對威權的反抗等議題,呈現出當代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和情緒。文章探討了真實與虛假、自我封閉與蘊含的自我表達之間的衝突,提供了改變內心的勇氣和真誠面對自己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主人翁辛克萊以一個少年的視角描繪了對自我認知、性向、性啟蒙、對威權的反抗等議題,呈現出當代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和情緒。文章探討了真實與虛假、自我封閉與蘊含的自我表達之間的衝突,提供了改變內心的勇氣和真誠面對自己的重要性。
Thumbnail
常理的背後,是如同幽靈鬼魅般牽制著多數人的,由社會上一小群精英分子所制定的禮儀準則。布紐爾在現實人生中,發覺自由與權力不過是同一坨血肉模糊的團塊,同時也在他一生中少數記得的夢境裡,發覺自由思想與自由意志,其實就是稱之為命運與機運的權力宰制。因此,無論向左向右欲找尋的自由和權力,到頭終是泡影。
Thumbnail
常理的背後,是如同幽靈鬼魅般牽制著多數人的,由社會上一小群精英分子所制定的禮儀準則。布紐爾在現實人生中,發覺自由與權力不過是同一坨血肉模糊的團塊,同時也在他一生中少數記得的夢境裡,發覺自由思想與自由意志,其實就是稱之為命運與機運的權力宰制。因此,無論向左向右欲找尋的自由和權力,到頭終是泡影。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這篇其實是我的演講記錄,所以結構比較鬆散,也會包含之前寫過的內容,但我還是很想要記下第一次講自己喜愛的作品跟心理健康主題結合的經驗,就是這樣。
Thumbnail
這篇其實是我的演講記錄,所以結構比較鬆散,也會包含之前寫過的內容,但我還是很想要記下第一次講自己喜愛的作品跟心理健康主題結合的經驗,就是這樣。
Thumbnail
追逐自由的奴隸 「人如果不沉醉於某些東西,估計都撐不下去吧?畢竟我們所有人,都是某些事物的奴隸。」
Thumbnail
追逐自由的奴隸 「人如果不沉醉於某些東西,估計都撐不下去吧?畢竟我們所有人,都是某些事物的奴隸。」
Thumbnail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