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擇了自由,還是只是換了一個牢籠?
近幾年升學作文題目越來越活,特別是今年的題目更讓人耳目一新。

而是想來聊這題目,因為這些問題,不是只有倉鼠該思考,我們也是。
先前有針對工作上的忙碌,提供解方,有興趣可以看看「倉鼠式工作」正在消耗你?3個步驟擺脫原地打轉的忙碌感,重新找回職場掌控感!
你以為你在選擇,其實你只是換了個輪子跑
倉鼠圖中,一隻滾輪上的倉鼠正不斷奔跑,另一隻跳出了籠子,奔向未知。從表面看來,一隻選擇了安逸與穩定,另一隻選擇了自由與冒險。但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讓我們試著把兩隻倉鼠對照到人的生活:
- 滾輪中的倉鼠像極了在朝九晚五生活中循環的上班族,領薪水、繳房貸、週末追劇,穩定卻空洞
- 逃出籠子的倉鼠像自由工作者、創業家、遊牧民族,也許看似無拘無束,但也可能日日面對不確定、焦慮與風險
有人說前者是沉溺於舒適圈,盲目地重複過每一天;有人說後者是盲目追求自由,以為逃離牢籠就等於得到了意義。問題是,逃出去的倉鼠,真的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嗎?滾輪中的那隻,又真的知道自己為什麼停不下來嗎?
有些人以為自己選擇自由,其實只是從小籠子換到大牢籠。
我們以為自己「選擇」了自由,其實只是「被選擇」了另一種束縛。
你的自由意志是真的嗎?還是演算法決定了你?
很多人會說:「人生是自己的選擇。」
但我們真的是在「自由意志」下做選擇的嗎?還是早就被社會、原生家庭、教育、演算法甚至潛意識牽著鼻子走?
你以為你「主動」追蹤了某個 KOL,其實是演算法推薦的結果
你以為你「喜歡」現在的工作,其實是爸媽灌輸你「穩定最重要」的信念; 你以為你「自由」選擇不結婚,其實是過去創傷讓你害怕親密。
當你的選擇不是出於覺察,而是來自外界、習慣或恐懼,那它還能算是自由嗎?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真正的自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選擇,且願意為其承擔責任。
也就是說,倉鼠選擇滾輪不是錯,逃出去也不是錯,錯的是「不知道為什麼這麼選」。
沉溺與自由,只差一個「自覺」
滾輪中的倉鼠「沉溺」於被餵養的安全生活,而逃出籠子的倉鼠「沉溺」於逃脫的快感。
這讓我想起那些過度工作的人。他們說自己熱愛工作,但其實是無法忍受空白時間;他們說自己在追求夢想,其實是沉溺於「有意義」的幻象,不敢停下來面對真實的自己。
也有人說:「我只想耍廢、看劇、滑手機,不想努力了。」表面上是選擇自由,但其實是逃避責任,沉溺於不思考的快感。這樣的自由,其實只是另一種精神上的囚禁。
所謂「沉溺」,常常不是因為行為本身,而是因為我們沒意識到自己在重複。
沉溺與自由,其實只差一個字:「自覺」。
「牢籠」不一定是壞事,自由也可能讓你更痛苦
我們常常把「牢籠」當成負面詞彙,好像待在系統裡、順著社會走,就是懦弱、就是放棄自由。但事實上,有時候牢籠也是一種選擇。
佛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過,現代人其實害怕自由,因為自由會讓人不知所措,沒有明確指引、沒人負責、沒人告訴你該怎麼做。
某些制度化的牢籠,像是學校、公司、社會,雖然有很多規範和限制,但也提供了方向感與歸屬感,讓人在面對混亂世界時有個依靠。
反過來看,「自由」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自由只是讓人毫無方向地漂流,那它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焦慮。
因此問題不是「逃不逃」,而是「你準備好了嗎?」「你知道你要去哪裡嗎?」
所謂的「選擇」,其實常是不得不選
我們很多時候以為自己做了「選擇」,但其實只是「順著性格」、「被逼著選」而已。你選擇職業,是因為熱愛?還是因為不敢冒險?你選擇不戀愛,是因為享受單身?還是因為不敢受傷?
這些問題沒有所謂正確答案,但有一個你無法逃避的問題是:你有多了解自己?
當你越了解自己的慣性、恐懼與盲點時,才可能慢慢做出「真的屬於你」的選擇。
那麼,我們該怎麼活?
最後,讓我也來寫一段屬於我自己的「倉鼠寓言」吧:
有一天,倉鼠A在滾輪上奮力奔跑,滿身大汗地說:「至少我知道每天會有食物、會有水,我也不必擔心天敵或飢荒,這就夠了。」
倉鼠B則站在外面的草地上,望著遠方說:「我不知道明天在哪裡,但我知道我不想一直原地跑。」 幾年後,有人發現一個倉鼠老死在滾輪上,身體健康但眼神空洞;也有人發現一隻倉鼠在野外餓死了,但牠的腳下,有牠親手挖出的巢穴。
哪個比較幸福?
哪個選對了? 我不知道。 也許關鍵從來不是「你選了什麼」,而是「你為什麼這麼選」,以及「你是否願意承擔那個選擇帶來的一切」。
你的自由,是醒著做的夢,還是睡著的逃?
人生你無法不選擇。即使你選擇不做選擇,那也是一種選擇。
所以,不如問問自己——
📌 你現在的生活,是你自己選的嗎?還是別人替你決定的?
📌 你是在追求自由,還是逃避責任?
📌 你是在牢籠中沉睡,還是在自由裡清醒?
❤️我們都是倉鼠,都有選擇繼續跑還是逃出去的那一刻。但願我們都能在做選擇的時候,不是盲目,而是帶著清醒的自覺。
❤️追蹤我,讓我們持續在人生路上有更多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