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計劃畢業後留台北,在臨床待2年,想著有了經歷後會海闊天空,卻提早在7.5個月喊停。我,真的想清楚了嗎?
離職後也沒什麼打算,其實可以回家,但發現還是偶爾飄移不定、猶豫不決,尤其遇到一些職缺跟薪水,感覺還有未了的事、未盡的心願。
所以心中放不下的,是台北的空間?人際?生活圈?發展的可能性?
還是那個從15歲北上念書一直在這裡成長的自己?
💭以為自己還會多留一會兒,結果人生比預期的節奏更快地進入下一個轉場點。
這些選擇,按計劃是在明年才會正式出現。種種不確定性,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
我是個大大的J型人格,有記憶以來,所以事情都是on schedule在推進:北上念書、升學、考上第一志願、就業,極少出現航道外的路線。
現在,人生提早開了一個分岔點,要我選一條更貼近真實的方向。我比預期的更快感受到臨床不適合。
💭「努力」的真正魔力,其實是讓人發現「原來我的極限在這裡!」
憶起在臨床第7個月的日子,就是被壓住了。肩膀又重又痛、胸又悶又緊。談完離職後,大中午的,在大太陽底下哭,氣溫31度確實也沒辦法讓眼淚蒸發。
我知道,人生中、工作上、生活裡有很多的難關,而且關關難關關過,回頭看也就是那樣;但,假如人可以選擇,故事就不一樣了。
摸著良心回想,絕對盡力了。我年紀很輕,也沒經歷過幾次挫折跟大風大浪,沒有經驗依循,只好把這種感受自由定義為人生各種痛苦的經驗。
想用充滿稜角的年經衝撞這一切,當然被磨的很痛。
現在知道:喔喔,不要緊張,只是在體驗出社會啦~
💭不是還沒準備好離開台北,
而是沒想到會這麼早就準備好離開它。
回到台北這個城市,催化了我觀點、想法的成長,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青春還在進行中,但這一章節,即將翻篇了。
生命現在對我說:「欸,這道門現在就開了,雖然鑰匙還半成品,但要不要先進去看看?」感覺有點倉促 、有點不確定自己夠不夠好,也擔心萬一我現在走了,以後是不是會後悔沒再準備久一點。
但決定性的瞬間,似乎就在於:
怎麼看待「還沒完備就要決定」這種矛盾,要如何接受未完成的自己也值得走進選擇裡,未來怎麼帶著從容,慢慢補齊這把鑰匙的其他部分......
💭難道是走錯棚的護理人生!?
畢業後先去臨床磨練的觀念,在學校時期已經根深蒂固。甚至在我離開後,有些同輩、長輩的眼中,我已經是不完整的了;覺得山不轉、路不轉,那就是人轉啊,你轉不動你要多加油耶~
當世代價值及想法有落差,為了減輕活著的痛苦,想過得輕盈、自在,也只能改變自己,從觀點佔上風,精神勝利法。我們如何定義自己,如何主動找回人生的選擇感與設計感?
「選擇」就像風險管理,在一切尚未塵埃落定、包袱最小的時機作出改變,所要付出的成本是最低的。
曾經,我也認為人生選擇就像「賽局理論(Game theory )」,踏出的每一步、每個決定,都已經可以透視看出所有結果的可能性;也就是,為了達到最好的結果,我們就可以回推遇到岔路要選擇什麼——然而,人生不是這樣的耶!
更適切的,應該用「生涯設計(Life Design)」,或「開展式人生設計」。
一直都知道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但每當面對選擇還是很糾結(好像負責的人一定會在選擇上反覆琢磨、仔細堆敲)。也許我現在需要學的,是去接受選擇帶來的風景,而且會發現可能風景很好,但窗戶打開有點屎味,或是開窗看到下面是防火巷,但對面住的鄰居很帥。
走哪條路、學到什麼,就長出什麼樣的自己。
要問的就變成「想怎麼過」,而不是「該怎麼過」。
如果人~還可以選擇想克服什麼樣的難題、想扛什麼樣的擔,然後甘之如飴,那樣的甘也是甘;想去的方向不一樣,也許很多假設就不成立,沒過的考試自動不用補考了。
所以,人生的門就是這樣忽然打開了,與其問「準備好了沒?」 不如問:「願不願意用還沒準備好的自己,進去看看?」
嗯,當然是衝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