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於2022.10.10)
一本書能有多重? 又該如何衡量?用公克、厚度、字數還是銷售量?我想,「情感」無從得知量與價,這點無庸置疑。
等畢業的空檔,問老師有沒有推薦的書,老師邊說:「作者文筆蠻不錯的。」邊把《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交到手上。看著書的厚度,不難,當時剛考完升學手上沒什麼要事,頂多兩週就可讀完。事實上,果然沒想到,這會是一個從五月到十月,氣溫從35度到19度,跟著書從中國到台灣,又從日本到太平洋,戰勝與戰敗的過程。在10月10日國慶日這天,天氣陰鬱飄著細雨,四處可見青天白日滿地紅被那生疏的秋風揚起,終於把大江大海讀完了!
📎普遍年輕世代所理解的兩岸關係
會讀那麼久的原因,或許和我的時代有關,陌生的故事情節與名詞,有點艱澀;對於西元兩千年後出生的我,一九年間的故事像是傳說。國小時曾真心地好奇,「兩岸」指的是哪兩岸,為什麼像佛地魔的名字,大家的回答有點隱晦又說不清楚?明明說著相似的話,有著一樣的文化習俗,為什麼新聞時常報導兩岸關係緊張?到了國中,開始學習世界史和中國史,更多必須記住的紀念日、戰役、英勇人士出現在課本上。在歷史課本相較宋元明清,那篇幅不多的「兩岸」,為什麼在今日的新聞中還時常被提及,歷史,不應該已經過去了嗎?
直到今天,許多研究、新聞與書籍對於「兩岸」的探討還在繼續;我查了「兩岸」的相關資料後,發現若要暸解還真不是一兩天就能解決的事,而學校課程也已經回答了我多數粗淺概略的疑問。因此,「兩岸」的概念,就這樣成了日常。和多數的同輩一樣,那些西元一九多少年的事,就是考試範圍、新聞報章喜歡報導的議題,僅此而已。
📎讀的是「歷史」還是「情感」?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所描述的歷史事件,事實上,在閱讀時常常除了「國軍」以外,不知道「解放軍」、「盟軍」代表的究竟是哪一派人,可能讀完一大篇幅才忽然明白,剛剛文中一直提到的某某軍其實是共產黨,或是盟軍其實是一堆國家組成的。我並沒有充分的歷史知識去批判究竟書中寫的是否為真,而哪些戰役誰打了誰,誰又勝利,其實記不太得了。
以一張白紙的角度來讀《大江大海》,除了歷史事件外,更多的,是用多少文字都無法交代清楚,那時代下的生離死別與無奈,這些情感,只要人都能夠體會。因此,常常讀個幾章就會因為太過沈重而停下,也佩服作者寫書的過程,將自己置身在這暗黑泥沼中,一字一句盡量客觀地刻畫。文字的神奇在於讀者可以盡情地想像,但透過此書描寫所想像的,往往駭人又驚心,伴隨震撼與心疼,即使闔上書,那滲出的情感依然在心中輕輕、緩緩地蔓延。一句話可以代表多少生命、多少距離?時代下的無奈,那些不斷改變的信仰又該從何說起?人們在戰爭中是沒有名字的,先人所選擇的未來,也只是當下的溫飽罷了。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善與惡、公平與偏見,真的沒有。
每個「果」都繫著「因」;一滴水,如何能知道洪流奔騰的方向呢?
📎選擇後留下什麼
這本已經出版十一年、描寫將近八十年前故事的書,對我,或是,對我們這群手握未來的時代而言,究竟代表著什麼?「戰爭這機器一旦動了起來就很難停下」在印象裡書中好像一直重複著。戰場上的烽火連天無從想像,當故鄉成為砲口瞄準的地方,人的生命是那樣輕易就能抹去。
無盡等待的歲月已斑駁,零散的史料記載,每個人就像偶然相逢交叉的線,相遇後又漸行漸遠,然後各自靜靜消逝在時代的洪荒中。
少年用年輕真摯扛著時代的重擔,「國家」是個什麼樣的概念?能讓人放下一切,又或者,「不得已」地放下一切,轉身,踏入未知的大漩渦,一去不返。
📎我們想如何記住自己?
引用書中作者對兒子說:
「如果每個人,自己都能獨立思考,而且,在價值混淆不清、局勢動盪昏暗的關鍵時刻裡,還能夠看清自己的位置、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價值,這個世界,會不會有一點不一樣呢?」
活了二十年的我,依然難以肯定地說出自己的認同與不認同、懷疑與相信的價值,我想,以後也會是這樣。在這慶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的日子,作為台灣人,看著街上飄揚的國旗,外頭的風颯颯地吹,雨也依然嘩嘩地下著。台灣的幸福與那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的生活,明天,一定也要讓台灣繼續向前走,全世界都要向前走。只希望能記得幾份書裡的感動與教訓,緊抓著尊重、相信與愛,在這身而為人的幸運裡,記住自己是誰,付出我們能貢獻的,堅持我們所相信的。
2022.10.10 敏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