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是不是只是大眾的玩具?》
他站得很高,
當一個人身居高位,
他便無法再單純地「做自己」。
他變成了「楷模」,
變成了一面鏡子, 映照出群眾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
可是,這真的還是「人」嗎?
一個總是調整自己言行來迎合大眾期待的人,
他還有靈魂嗎? 還有自己的悲喜與困惑嗎? 還是只是群眾手中的「玩具」、 群體意志操控下的「容器」?
我們口口聲聲說「偶像」崇高偉大,
但實際上,他們只是承擔了我們不敢做、不願面對的那一切。
我們不想成為那麼辛苦的完人,
所以希望有人替我們活得完美。 我們無法面對自己破碎不堪的理想, 於是將希望寄託給一個穿著光環的人。
偶像越是「配合」,
越是被捧上雲端、供人膜拜、任人評價、輪番檢討。
這不是神聖,這是消費。
不是崇敬,而是娛樂。
在價值觀瞬息萬變的時代,所謂的「偶像」已不再是一種穩定的象徵,
而是一種「工具性存在」。
今天你符合時代潮流,你就是榜樣;
明天你略微偏離群眾期待,你就會被罵成過氣、偽善、假面人。 你只要不再「好用」,就會被拋棄。
這世界從未真的需要偶像,
它只是在找一個「可以指責也可以愛」的投影。
|結語|
「偶像」兩字,在古代是供奉、崇拜、效法。
但在現代,它可能更接近「娛樂用人設」。 不是活著的人,而是可更換的人格模型。
那麼,問題就回到你自己:
你會想成為那樣的偶像嗎?還是選擇成為一個能為自己負責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