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如何思考》─談如何品味人生的意義與自由

更新於 2024/03/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本書從談論為什麼人會思考、何謂思考所歷程及包含的要素、進而談論如何訓練思考能力。我們常說要訓練思考能力,但若不訓練,難道人就不會思考嗎?又,不會思考指得是什麼呢?是不懂、不理解、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考試、不會解決問題、不知道問題、還是腦死呢?又為何要訓練思考呢?思考若是人的天性,不訓練難道就不會思考嗎(例如頓悟)?若說訓練思考,是訓練如何理性、邏輯性的思考,藉此達到溝通,甚至創新的可能。那麼我們所談論的思考便具有兩種意義,其一是天生的思考能力;其二則是必須透過訓練才能擁有的思考能力。但思考真的有如此區別嗎?為什麼我的思考一定得經過後天訓練才能完整呢?又為什麼訓練思考只具有理性與邏輯性的部分呢?那麼,當我們在用理性思考何謂思考時,是否變窄化了思考本身,因為僅注意理性思考的存在,而忽略了「非理性」、「反理性」、「超理性」甚至「間際性(inter)」思考的存在呢?這樣部分談論的思考還算是思考本身嗎?


當我們回想學校教育所訓練的理性時,到底是訓練了我們什麼樣的理性?趨利避害的理性?謀權奪利的理性?一切只講求效益論的理性?於是,在充滿自私而無公益,只有個人而無整體的理性訓練下,中研院院長會貪汙、台大校長論文會造假,便是只重視工具理性而忽略價值理性的結果。那麼,我們目前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以及如何訓練工具理性之外的思考呢?


首先,思考,當然不是只有理性思考,理性思考之所以可能,其基礎也是建立在個人價值、經驗、意義的網絡之中,什麼事情對我們是問題時,我們便會往那問題的方向思考(一個問得好的問題,就已經提供了一半的答案)。為何意識到問題時,會驅使我們思考呢?因為問題所帶來的未知、不確定性、甚至反經驗,會間接的威脅到我們的未來,甚至對過去產生不同的詮釋。思考,便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一連串去解釋、理解問題而消除問題的過程。經由問題的思考,影響了我當下的理解與詮釋,進而合理化問題,改變了我行動的方向與選擇。


學校教育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在課堂的教育中,通常是一位老師對一大群學生,老師負責講授,學生負責聆聽,好一點的,老師還會與同學互動、討論。但是重點在於,還是只有一位老師;一位具有權威、知識的老師主導著那一門課的教授,而除了知識的理性外,非理性便是在理性之外;包括老師的性格、老師的思考方式、老師的表達(語言、語調、肢體),藉由非理性的部分與理性的部分讓思考的方式與角度逐漸趨向老師的思考點。這便是「視域融合」的過程,藉由觀察與想像的思考,我們的思考與老師的思考有了從我的理解認識老師的理解的可能。而這正是現場授課相較於聽錄音帶甚至看教學影片的最大差異,讓學習思考能夠快速地找到一個基準(我和老師相同理解的部分),進而放大我們的思考(偏見)。


回想學生時代學習思考的方式,除了某種權威式、被動式的學習之外,甚至僅以老師的思考為依歸,這都將導致思考的僵化。我們沒有一堂談論如何思考的課程,更沒有一種考試能夠測驗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於,我們能夠意識、思考到與老師理解不同的「差異」部分,進而以我的理解合理化、含括老師的思考,這是一種辯證思考的訓練,也是知識得以進步的主因(非A=A的同一律,而是B=A,B=-A的排中律)。


如何避免思考僵化的方法有三:


第一,持續不斷的問問題。我們多少有這樣的經驗,過去認為是問題的問題,長大後卻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持續不斷的問問題,便促使我們思考更多問題可能的答案,因而得以將原先的問題用另一個更本質的問題解消,讓意義(答案)越加精準。


第二,改變思考的方法。跳脫形式邏輯(例如科學思考),以蒙太邏輯等辯證法思考,在個體與整體反覆辯證的過程中(相互提供解釋),促使我們思考那些原先不覺得有問題的事物,才能夠在不斷變動的社會中,洞悉核心問題以採取行動。


第三,跨學科知識的學習與連結。假設世界是一整體而圓融的,那麼各學科的根本問題皆是從此基礎(形上學、存有學)向上發展的,便有將問題整合與串連的可能。找尋各學科問題與共通問題的答案時,便如同個人與整體間的辯證關係,讓思考有跨際(inter)在共同中產生互動的可能。


學會思考有什麼好處?台灣普遍的教育中,越是受高等教育,其意識形態、思考變越教條化,這是專業與思考的矛盾;也就是訓練有素的狗與訓練有素的人的差別。各行各業都需要思考,因此思考並不僅止於學校教育,甚至理想上應該是出了社會應該更放大及活用思考。但現實卻是,在人云亦云中,如同在學校僅聽信老師權威的規訓,而缺少「視域融合」的部分,只有被動接收喜歡的資訊、誇張且華而不實的言論(腥羶色的新聞),卻不深入思考判斷其言論之所以如此的理由及合理性、所談論的問題與整體的關係等,那麼我們將逐漸只看得見問題的表面,而看不清問題的核心,並將意義的詮釋權託付於他人。唯有獨立思考,在一次次的思考中,累積意義的資本,才能「品味」人生的意義與自由。

2017/9/24

    avatar-img
    47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相信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願意無償的準備一場驚喜;投入時間、投入金錢、投入似乎源源不絕的愛。在準備的過程中不覺得累、甚至還樂在其中,那是種很踏實的感覺,因為我們很確定我們應該、想要這麼做。為什麼為心愛的人準備這一切的「過程」會如此甜美呢?由愛做為行動的動力(機)來源與其他行動本質上有什麼差異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擔任碩專班班代,不是因為我是班上最「幼齒」的,而是在去年報到時「自願」擔任班代的同學卻在開學後就休學了,以致班代從缺。而我原先多少有點意願,因為班上同學的年齡多半與家父相近,抱持著服務長輩的心態,於是便自告奮勇地接下了班代一職。而班代的樂趣往往不在課業上(例如能夠最新拿到講義),而在於從這個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相信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願意無償的準備一場驚喜;投入時間、投入金錢、投入似乎源源不絕的愛。在準備的過程中不覺得累、甚至還樂在其中,那是種很踏實的感覺,因為我們很確定我們應該、想要這麼做。為什麼為心愛的人準備這一切的「過程」會如此甜美呢?由愛做為行動的動力(機)來源與其他行動本質上有什麼差異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擔任碩專班班代,不是因為我是班上最「幼齒」的,而是在去年報到時「自願」擔任班代的同學卻在開學後就休學了,以致班代從缺。而我原先多少有點意願,因為班上同學的年齡多半與家父相近,抱持著服務長輩的心態,於是便自告奮勇地接下了班代一職。而班代的樂趣往往不在課業上(例如能夠最新拿到講義),而在於從這個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2022年度選書—— ——首部講述合成生物學的繁體中文著作,開啟人類未來的路線圖—— ——下一場最前沿的科學革新,我們將如何編寫生命的未來?—— 陳瀅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審訂、專文導讀 PanSci 泛科學黃貞祥
    Thumbnail
    闊別多年,昔日好友們因故集結一堂,如數家珍的道盡沉寂在時光寶盒裡的點滴過往,但卻已經不是彼此熟識的那個人了。人們漸漸變為謊言的載體,說好聽是可以活得更愜意而非自欺欺人,說難聽就是可以省去處理無謂瑣事的麻煩。歲月像把殺豬刀,可將人變成某種「社會期待」的形狀。其中又揉合了多少成分的個人慾念與未來期許呢?
    Thumbnail
    記得小時候,大約5-6歲吧 問過母親一個有趣的問題 到現在都還印象很深刻 那個問題是這樣: 「如果我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走過來,剛開始沒看清楚,只有模糊的人影, 一直到我的影像逐漸清晰,媽媽是怎麼認出是我的呢? 是看到我的頭髮、髮型,看到我的衣服、穿著,還是看見我的輪廓,還是其他的呢??」
    Thumbnail
    原生家庭裡,我們可能感到「無家可歸」,卻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擁有「在家」的感受。 解析現代家庭、想像「家」的可能,活出我們的「家」!
    Thumbnail
    「雖然我們的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去愛。」 —p.192 這無疑是我近期最愛的一本書!而且會一讀再讀! 為什麼我們總踏入不成熟的愛? 回到所有心理學的大哉問:自我覺察。 覺察自己的內心後,我們才能懂得愛,因此愛,是一門需要研修的藝術。 我喜歡的書中金句
    Thumbnail
    文/王浩威(醫師) 所謂深度心理學,指的是探討人們所不認識的自己的心理學。 佛洛伊德就曾經表示,當人類集體行動的時候,他們的心智往往是退行到孩子的狀況。這樣的說法是承續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1841-1931)的說法。
    Thumbnail
    既真實又虛幻、既快速又緩慢﹍﹍ ⏰⏰⏰用一本書,探尋《韋氏字典》耗費1,700字定義的單詞—— 「時間」(time)——的真實樣貌⏰⏰⏰ ★美國書籍評論網站Book Riot「時間」主題之最佳非文學書籍 ★《出版人週刊》星號書評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暢銷書作者作者 伊恩・史都華  推薦
    Thumbnail
    《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一書中,Sherry Turkle闡述她的兩個發現:一是從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中看到「孤獨中新型親密關係」,另一是從網路社會中觀察到「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
    Thumbnail
    理性是參與情緒製造的角色,也是帶領我們求真的工具,感性也不是理性的對立,而是專注於情感面的能量。 希望藉由情緒的機制,讓各位學習著區分感受與情緒的差異,讓情緒回歸到原始的樣貌,允許自己慢下來好好思考,好好感受,並學習培養求真的習慣。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2022年度選書—— ——首部講述合成生物學的繁體中文著作,開啟人類未來的路線圖—— ——下一場最前沿的科學革新,我們將如何編寫生命的未來?—— 陳瀅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審訂、專文導讀 PanSci 泛科學黃貞祥
    Thumbnail
    闊別多年,昔日好友們因故集結一堂,如數家珍的道盡沉寂在時光寶盒裡的點滴過往,但卻已經不是彼此熟識的那個人了。人們漸漸變為謊言的載體,說好聽是可以活得更愜意而非自欺欺人,說難聽就是可以省去處理無謂瑣事的麻煩。歲月像把殺豬刀,可將人變成某種「社會期待」的形狀。其中又揉合了多少成分的個人慾念與未來期許呢?
    Thumbnail
    記得小時候,大約5-6歲吧 問過母親一個有趣的問題 到現在都還印象很深刻 那個問題是這樣: 「如果我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走過來,剛開始沒看清楚,只有模糊的人影, 一直到我的影像逐漸清晰,媽媽是怎麼認出是我的呢? 是看到我的頭髮、髮型,看到我的衣服、穿著,還是看見我的輪廓,還是其他的呢??」
    Thumbnail
    原生家庭裡,我們可能感到「無家可歸」,卻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擁有「在家」的感受。 解析現代家庭、想像「家」的可能,活出我們的「家」!
    Thumbnail
    「雖然我們的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去愛。」 —p.192 這無疑是我近期最愛的一本書!而且會一讀再讀! 為什麼我們總踏入不成熟的愛? 回到所有心理學的大哉問:自我覺察。 覺察自己的內心後,我們才能懂得愛,因此愛,是一門需要研修的藝術。 我喜歡的書中金句
    Thumbnail
    文/王浩威(醫師) 所謂深度心理學,指的是探討人們所不認識的自己的心理學。 佛洛伊德就曾經表示,當人類集體行動的時候,他們的心智往往是退行到孩子的狀況。這樣的說法是承續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1841-1931)的說法。
    Thumbnail
    既真實又虛幻、既快速又緩慢﹍﹍ ⏰⏰⏰用一本書,探尋《韋氏字典》耗費1,700字定義的單詞—— 「時間」(time)——的真實樣貌⏰⏰⏰ ★美國書籍評論網站Book Riot「時間」主題之最佳非文學書籍 ★《出版人週刊》星號書評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暢銷書作者作者 伊恩・史都華  推薦
    Thumbnail
    《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一書中,Sherry Turkle闡述她的兩個發現:一是從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中看到「孤獨中新型親密關係」,另一是從網路社會中觀察到「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
    Thumbnail
    理性是參與情緒製造的角色,也是帶領我們求真的工具,感性也不是理性的對立,而是專注於情感面的能量。 希望藉由情緒的機制,讓各位學習著區分感受與情緒的差異,讓情緒回歸到原始的樣貌,允許自己慢下來好好思考,好好感受,並學習培養求真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