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一個人能活到80歲,這段人生其實只有短短的二萬九千兩百天。看起來很多,但實際上能自己揮霍運用的時間,卻遠比想像中來的稀少。
人生前半場,我們花了將近四分之一的人生在學校中學習,好不容易大學畢業出社會工作,又得開始面對職場的磨練與家庭的責任。
而當自己運氣好,活到七十歲時,身體又開始提醒我:「有些事情,你已經做不來了。」,出門忙著找廁所,走沒三步路就需要停下來休息喘一下。扣掉這些時間,真正屬於自己,可以主動選擇要做什麼事的時間,大概只剩下一萬七千五百二十天。
這還不包括每天的例行公事:八小時的睡眠,三餐吃飯、上下班通勤、洗衣服整理房子……等生活雜務。
這些無法省略的現實生活任務,像涓滴的水,一點一滴地沖淡了我們的自由時間。
這樣一來,每天真正能為自己使用的時間,也許只有短短兩三小時,或許這還算多,有的人可能連一個小時都沒有。
而你想過怎樣的日子?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結果與答案不會突然出現,而是靠著這些寶貴的時間,一筆一劃地,慢慢刻劃出輪廓。
若不趁著自己還有力氣、還有選擇的時候,打造自己的念想。那自己的人生,只會像日曆一樣,一天一天,被撕得乾乾淨淨,最後什麼也沒留下。
依照你想過的生活進行資源分配
那自己到底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有一間明亮溫暖的房子,有一台繳完車貸的國產車,假日能和家人一起出遊上上館子,每年安排一次全家出國旅行。
還有日常的柴米油鹽,孩子的教育,父母的照顧,以及兩人的退休生活。
自己所嚮往的,是個看似普通,多數人所追求的中產生活。
當真正開始計算要過這樣子的生活所需要的資源時,就會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一份能支持中產階級生活的收入,往往意味著責任壓力重的職位與常態性的加班,家庭生活的犧牲,甚至是對健康的消磨損害。你賺的錢夠不夠將來買藥吃,也是一個問題。
自己也可以選擇一份朝九晚五、準時下班、不用帶工作回家的工作。
這樣的工作或許能換來下班後餘裕的個人時間,但薪水收入能不能完成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藍圖?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資源是有限的,時間、金錢、體力、注意力都有其上限。而人的慾望卻容易無休止境地膨脹。
如果不做取捨,很容易就會陷入疲於奔命卻什麼都達不到的狀態。必須要依照你想過的生活,做出相對應的資源配置。
如果你想要成就感與高收入,那你就勢必要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工作中,這是你所需要支付的代價。
若你更注重生活中的自由時間,那就必須要接受收入有限,外食點菜時需要看價格的事實。
這不是哪一種生活比較好的問題,而是自己想要什麼的問題。
選擇的背後,所代表的就是自己價值觀的排序。
資源花在哪裡,人生就收穫在哪裡。
要想清楚,什麼是自己最想要的。
不喜歡的,往往會選擇逃避
在選擇如何分配人生資源的過程中,大家往往會以為自己是理性的做選擇。
實際上,很多決定背後藏著逃避的情緒,逃避不想面對的人事物。
像是996的工作者,不全然是對工作事業充滿熱情,而是因為不想回家。
下班後開車回到社區的地下停車場,先在車內點根菸、滑滑手機、發發呆,或許你可以觀察看看自己的社區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存在。
在職場上也是,當薪水太少,或是公司不給加班費時,你就會發現,公司慢慢會形成準時上下班的公司文化。
逃避是一種身體的自我保護的機制,不全然是壞的。在自我感覺壓力過大的時候,逃避給人喘息的空間。
但是如果一再逃避而不處理問題,你的人生就會變成原地踏步。
真正的自由,是要讓自己有能力去面對不喜歡的事情,處理它並放下它。
一旦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能勇敢地面對並處理自己不喜歡的人事物,才會真正地開始過上自己選擇的生活。
自己的人生自己活,你想活成什麼樣子
當自己開始意識到有些選擇只是為了逃避,那麼下一個問題就自然浮現了: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人生就是一張白紙,你只能一筆一筆的自己畫出自己的人生。很多人忙了大半輩子,都是依照別人的期待在畫,卻從沒好好想過,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聽起來簡單,實則困難。因為我們從小被教導如何成為「好學生」、「好員工」、「好爸爸好媽媽」,卻很少有人教我們如何成為自己。
如何成為自己的前提,是要先認識自己。先認識自己,才有辦法成為自己。
你喜歡吃什麼?雞排奶。
你理想中的一天,是什麼樣的行程?或許這裡就有人卡住了,腦袋一片空白。因為大家從小就習慣被教導「應該做什麼」,卻很少思考自己「想做什麼」。
還有,自己開心時會想找誰第一個分享?難過時會找誰喝一杯?
有空閒的時候,是想安靜看書、做做家務,還是出門踏青?
當你退休之後,你希望擁有什麼?一份穩定的存款?可以說走就走的健康身體?還是一桌可以吃飯喝酒的老朋友?
這些問題只能問你自己,施主。
只有認識自己,自己想清楚後,才會知道自己該選擇什麼。
否則你努力追逐的,泰半是社會替你想像出來的人生模樣。
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從被社會或他人安排的劇本中抽身,開始自己寫自己的人生劇本。是一種誠實面對自己,對自己負責的做法。
好好問自己:這條路,是我自己選的嗎?
選擇也不是一次定生死,選擇是每日生活的確認與實踐。開始為自己的生活選擇並負責,才算真正開始活出自己的樣子。
每週覆盤,確認有沒有往自己的目標邁進
知道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只是開始。真正的挑戰,是能不能持續下去。畢竟,生活是靠習慣一點一滴所堆積出來。
就像我想學好英文,考到多益990分,但每天都說工作太忙沒空看英文,最後就只是個空想。
想要跑馬拉松,卻不練習跑步。想要身體健康,卻熬夜打電動、餐餐吃雞排奶。
沒有朝向目標的行動,就算有目標也沒辦法完成。
或許你的目標,能夠在精神世界裡辦到。
此外,一口無法吃成胖子,目標無法瞬間達成。
不需要每天大力前進,每天進步0.1,也足以累積出改變的力量。
像是每天早起半小時讀英文、下班後慢跑30分鐘、沒事不要滑手機早點睡……這些每天微不足道的小小累積,長期下來會成為你人生藍圖的地基。
如何避免偏離目標?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定期覆盤。
每個週末撥出30分鐘問自己三個問題:這週我做了哪些事是真正地在往我理想的生活邁進?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下週我可以怎麼調整?
這不需要什麼高科技的工具或技術,也不需要寫什麼專業報告,一張紙、一支筆,平心靜氣地花個30分鐘,誠實地面對自己,讓自己重新聚焦方向與目標。
結語
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生?不應該只是偶爾在深夜想一想,而是必須每天主動誠實的面對自己。
自己想要的生活,不一定需要光鮮亮麗,卻一定要符合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
從確定目標開始,一點一滴付出時間與行動,才有機會實現目標。
可以用一張便利貼把目標寫下來,不管是「早睡早起」、「存下第一桶金」、「陪孩子成長」,或只是單純地「今天不加班」。
把目標貼在自己每天都會看到的地方,書桌、鏡子、電腦螢幕上,時時提醒自己:我要往我想要的生活前進。
人生不是靠偶然湊成,而是日復一日地選擇、堅持、修正。
失誤沒關係,修正回來就好。現在開始也不遲,不放棄自己的方向,就有機會完成自己想過的人生。
現實人生中,資源有限、精力有限。真正的人生,就是在這樣的限制中,依然選擇把時間花在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
你現在過的生活,是你願意為自己負責的樣子嗎?如果不是,就從今天開始,一點一滴地,慢慢累積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