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烤箱的好日子》
我的死法的確比較像窒息,而不是火烤
《進烤箱的好日子》一書,書名取自希薇亞·普拉斯,一位最終將頭埋進烤箱裡結束生命的美國詩人,此書由日常片段、回憶與思緒拼貼出一段屬於女孩的日常。
主角阿丹長大後暫棄小說,改以回憶錄之筆,寫童年遐想、父母離異、住校生活、情感糾葛,以十五歲的生命故事,映照記憶與文字的矛盾。
眼看我防堵自己滲入小說角色內心這事是要失敗了,不如來寫回憶錄,倒也還明正言順
一個女孩,將童年經驗寫成回憶錄,怎麼說呢 —— 平凡得特別,書中沒有戲劇性的高潮起伏,卻像你耳聞過的某個故事:朦朧又熟悉,某些細節卻異常清晰,於是忍不住豎起耳朵聽了下去。
開頭主角談到回憶錄與小說的差異,說她想寫一部「誠實」的回憶錄,可說了那麼多,這部回憶錄其實還是一部小說。
同樣的題材,若由他人書寫,或許只是雜亂的隨筆,更別說還有兩個視角的反覆橫跳,讀著讀著可能就會出戲。但作者憑藉小說家的筆力與節制,將看似散落的文字織成一張緊密的網,讓人不知不覺一頁接一頁翻下去。
就如推薦序所說的,阿丹抓到了一隻鬼,放上筆尖,可以傳遞。然而任何影像,聲音,文字,廣義的記錄都是封存當下成永恆的妄想,一旦有了不朽的念頭,大家都得進烤箱!
演一個人,也用說的
很有趣的是這本小說嘗試用不同手法探討記憶與文字的意義,透過不同字體,區分時間軸與聲音。新細明體靠近現在,或旁白、畫外音;標楷體代表過去,是回憶錄。而故事似意識流,像是在紙上傾倒主角腦中跳躍的念頭,乍看之下東一塊西一塊,卻在後段逐漸交織出輪廓。
「他說意識流就是去寫主角腦袋裡想的事,因為想法會跳來跳去,有時會比較難懂」
在「演」與「說」的拿捏上自成一格,說到這裡,又想起了村上春樹,推薦原因也差不多。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你:
✨加入沙龍,避免錯過任何更新
✨加入IG 沉書 | 分享好書
✨合作或工作邀約請來信:chengsss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