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則對話在網路上引起討論:
徐旭東想幫黃仁勳做一件「機能感更好的皮外套」,
但黃仁勳卻說了一句意想不到的話:「這是我太太幫我挑的,因為我需要的是一件不會讓我全身發癢的衣服。」
這一幕,其實不只是一段輕鬆的互動,
更是活生生上演了一堂行銷與需求理解的經典課。
賣點 vs. 需求:你想強調什麼,對方不一定需要
徐旭東的出發點,是推廣「更好的機能性」、「更好的質感」;
但黃仁勳關注的,卻是「穿起來不會癢」、「太太挑的有情感價值」。
這中間的落差,就是很多人做行銷、創業、溝通時會遇到的盲點——
你急著推銷自己的優點,卻沒看到對方的在意點。
好的產品/服務,不只是你覺得好,而是對方覺得「剛剛好」
我們常說:「行銷就是解決問題。」
那個「問題」,不會憑空出現;
它來自對方的處境、狀態與感受。
當你忽略對方的真實需求,只是一味「秀出自己有多厲害」時,
你可能錯失的是一次真正建立信任的機會。
那我們該怎麼做?
1. 問更多問題,而不是急著說話
與其馬上講產品,不如先問問對方:
「你現在最在意的是什麼?」 「什麼東西讓你最困擾?」 「你理想中,最希望解決什麼問題?」
2. 別用你的語言,說對方的故事
與其強調「我們有多創新、多厲害」,
不如站在對方角度說:「這樣做,會讓你感到更安心/舒適/自在。」
3. 懂得尊重,也是一種服務
像黃仁勳這樣的回應,其實也透露出一件事:
他尊重太太的選擇,也尊重自己的身體感受。 真正高端的服務,從來不是你替對方決定什麼最好, 而是讓對方感覺被理解、被照顧。
結語:成功的行銷,不是說服,而是陪伴選擇
不管你是做產品、服務,還是在生活中與人互動,
都可以記住這句話:
「不是你有多好,而是對方需要什麼。」
當你願意放下「我要被看見」的焦慮,轉而看見「對方正在經歷什麼」時, 真正的信任、合作與價值交換,才會真正發生。
如果你也在經營品牌、推廣服務、創業路上,是否也曾遇過「自己講得很興奮,對方卻無感」的場景?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