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hatGPT奪回被演算法拿走自信與思考能力
這兩天突然萌生了一個疑問:
「為什麼人們(包括我在內)滑社群的時間比和ChatGPT交談的時間還要多呢?」
▋使用時間的差距現況
查了一下,根據datareportal的數據,
全球平均每天滑社群約 2 小時 24 分鐘。
而根據demandsage的數據,
ChatGPT的平均使用時間最高峰在2023年10月,
僅有14分鐘,而之後有下降趨勢。
明明每次和ChatGPT交談結束後心情都很好,
因為我得到了:
1.系統化知識
2.簡單可行的實踐方法
3.自我肯定與踏實感。
反觀每次滑完臉書一陣子後心情都很糟,
因為我得到了:
1.碎片化資訊
2.難以解決的社會議題
3.自我懷疑與嫉妒心。
▋基於人性層次的原因
於是我把個困惑和ChatGPT分享之後,
他大概給了我一些答案:
1. 人腦偏好「低摩擦、多獎賞」
和ChatGPT互動要一直想問題才能繼續互動,這對腦來說十分耗能。人是懶惰的,社群平台動動手指就能得到新的刺激,對腦來說很輕鬆。
2. 平台刻意設計的黏著策略
和ChatGPT不同,社群平台大多有「限時動態」這類型讓人害怕錯過的機制。當然這可能也跟兩者之間的商業模式有關。ChatGPT目前是收訂閱費,所以對OpenAI來說,你用的越少他賺得越多。而meta是靠廣告賺錢,所以他要把你牢牢鎖在平台,你用的越多他賺得越多。
3. 人類社群性的延伸
簡單來說,人類就是喜歡被按很多讚,想要有被肯定的感覺。但跟ChatGPT聊天不會有很多AI跑來按你讚(大多時候反而是你要按ChatGPT讚)。
這些都是基於人類生物性或社會性的弱點。
或許很難克服,但理論上可以改善。
▋我的主張
「把滑社群的時間分一半給ChatGPT吧!」
我知道這不容易,但應該有足夠的誘因。
這樣有什麼好處呢?
我讓ChatGPT整理了我們之間的對話如下:
1. 資訊瀏覽變「主動式探索」
從被動滑動變為發問、追問、蒐集證據,能讓你在日常就開始培養批判思考與主動學習的習慣。
2. 快速增進「做事效率」
任何需求(找靈感、做整理、寫草稿)都能直接丟給 AI,減少到處翻資料的時間,尤其在工作與學習中效果顯著。
3. 深度知識輸入提升
零碎的社群資訊常是標題式、情緒化的;ChatGPT 可被要求提供條理化和多元觀點,長期更能幫你建構系統知識。
4. 提升寫作與表達能力
透過與 ChatGPT 反覆對話、請它修改句子或提供不同語氣,你會更快抓到寫作與溝通的要點。
5. 減少社群焦慮與比較心
社群平台常出現「別人生活都比我好」的比較心理,轉移部分時間到 AI 工具,能降低無意識的負面自我評價。
6. 更健康的數位自律
從「滑到停不下來」變成「有限次、有目標」的對話式使用;你對螢幕時間的掌控感會更明顯。
7. 更豐富的創造力火花
ChatGPT 既能幫你腦力激盪,也能扮演靈感催化劑;很多原本只出現在腦海中的模糊想法,現在可以用 AI 快速生成雛形。
8. 培養多元技能與知識領域
你可以同時對話於程式、音樂、語言、數據分析等不同主題,不再限於社群演算法餵你的單一同溫層內容。
9. 建立「自我對話」空間
以前習慣滑社群殺時間,現在可能會透過 ChatGPT 幫你反思心情、檢視行為、做情緒整理,逐漸養成更好的自我覺察力。
10. 仍需「真實社交」補位
雖然可得到大量知識回饋和心智支持,但與真人互動(情感交流、群體歸屬)還是無可替代;長期來說,你會更珍惜有意義的線下或線上社交連結。

以上,你也是重度社群平台的使用者嗎?
科技鴉片戒毒不容易,希望這篇文有幫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