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霸王孫策是個奇人。他的父親爭霸中原,他自己也初仕袁術。以他的戰爭本領,他的人脈,對,他為什麼心心念念想著下江東,卻不是像劉備那樣,以小團夥一城之地,試圖在中原打出個未來?
這個舉動,跟霸王項羽「功成歸故里」其實沒那麼像:孫策一開始就要歸故里。他們家真的是吳郡人。
這個念頭跟另一件事同時浮現在我腦海:孫策死後,由弟弟孫權繼承。既合理,又不合理。
兄終弟及,並非漢朝人之禮。就像大家一直在宣導的,嫡長子之傳是第一優先,廢長立幼雖然出軌,但也是常態。
兄終弟及主要流行於商朝,周人意圖廢止,不過春秋戰國仍看得到不少案例。從漢景帝的故事也能看出,西漢初年的人仍然認為兄終弟及可行。
誰真的掐斷?禮歸儒,那一定是漢武帝囉?多少說得通,畢竟漢宣帝的登基,就是相當「嫡長子的嫡長子」繼承案。真的斷了才會去找旁系。比如漢哀帝。
好,因為其實後來就注意到,各種制度啊,由於文明進程不同,所以各地區不同。
簡單說,江東在東漢時,很可能還停留在類似於匈奴的文明進程,並沒有那麼高強度的漢化。那邊基本上就是孫權搞起來的,此前正一蠻荒之地。
同樣我們也提過,孫權的政體跟曹操的朝廷上下關係不同,更偏向世族聯盟體系。一樣,翻過去用草原匈奴鮮卑部落聯合型態,其實也能代換的。
也就是換句話說,孫策其實本質上是一個「吳越蠻夷」。
春秋戰國楚人都還是蠻,但劉邦入主稱帝之後,楚當然不能稱蠻了。
孫堅當上官員,進入過朝廷日久,本身漢化程度較高。孫策則沒有那麼漢,所以他想著要回到他的「大草原」,而不是去跟曹操袁術呂布喇豬屎搶天子。
由於蠻夷的文化低落……真難聽,蠻荒地區的生活便利度較低,喜好原型食物而非精製食品,這些原始型態都造就他們的「存活者」體能平均高於文明地區。
這就當吹牛看。
新三國也加了這段:孫策死亡應該由孫策之子孫紹繼位,孫策之妻攝政。
這才是漢人的禮法跟道理。
但實際上是由孫策的弟弟繼位,孫策的母親協助。簡直跟突厥一模沒有兩樣。如果以突厥進程來看,孫吳的女性參與軍政,也會更加的合理。
除了部落聯合,孫權還有一個行為跟遊牧民族很像,就是「移動式王庭」。今天建都建業,明天建都武昌,不是陪都,也不是雙首都。
這不是什麼新發現或顛覆翻案,很單純就是「換個角度看」。
江東的蠻荒並非貶意,只是他們還處在一個跟中原不同的文明程度上。對比起來更像突厥的話,意思就是還比匈奴鮮卑來得先進。
加入這樣的概念去看中國史,對於「地區性差異」,應該又會有不同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