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史上的蔡瑁跟三國演義中的蔡瑁,差不了太多:支持劉琮,搶奪劉琦的繼承人之位。問題是曹操來襲,蔡瑁卻完全不主張抵抗,反而選擇投降。新三國詮釋蔡瑁本想做荊州之主,那是說不通的。
其實演義或後續創作比較不會提到,蔡瑁跟蒯越蒯良兄弟,一開始就是支持單騎入荊州的劉表,平定荊襄的主角。
劉表是什麼人?他是由董卓朝廷派出,統領荊州的人物。乍看之下,那就是董卓派的,又一個問題:董卓怎麼不給他兵馬咧?要知道,漢靈帝派出劉焉入蜀,那可是大軍跟著鎮壓的。劉表本來是黨人,解禁之後為大將軍何進所徵辟。這個時間點有些重要,董卓入京之後,是有為受害黨人平反的。劉表已經沒有被平反的資格了。然後他跟袁紹一樣,曾經給何進工作。很顯然,劉表的派任並不是因為「深得董卓賞識」。
劉表很可能跟袁紹的「渤海太守」,是同一類工作。
「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
伍瓊是這樣幫袁紹免於被通緝,並且擁有正漢官的。袁紹反董也是渤海起兵,並不是冀州。也就是說,劉表本來就是「有正漢官身分」,但是反對「漢獻帝朝廷」的人。
差點忘了,劉表一開始只是「刺史」,是後來李傕郭汜才幫他轉成州牧。
嗯?都反朝廷也可以升?李傕郭汜本來就是不懂政治的人,劉表反他們還沒什麼明確動作,他們的頭號大敵呂布都得封潁川太守呢。我覺得這是一個極好,但沒人講究的點:董卓李傕郭汜的執政,那些顛三倒四的行為,比起他們的本心,旁邊的謀臣影響恐怕更大。
這些西涼軍頭殘暴那怕是假不了,但弄垮大漢的,我看到底還是那些個大臣。
說回劉表,不管後漢書還是三國志,都記了他的僭越行為,擺明是想稱帝的傢伙。釐清劉表的出身立場,以及他的行為後,我想蔡瑁的行動就會清楚許多。簡單說,蔡瑁應該也是「大漢」派。他支持劉琮,本身就是為了操控荊州,重歸朝廷懷抱。
常常在說大漢派,天底下真的那麼多愛國之士?我個人是不以為然。
蔡瑁剛好是個好例子,有筆記錄是說,蔡瑁跟曹操是少年親友。最精采的地方根本不在曹操。而是曹操少年時的老大。
又回到袁紹了。
四世三公袁家,是解構東漢與三國的最佳核心。整個國家兩百年,沒有比他們更強大的世族,更廣闊的人脈。快速跳一下,也就是所謂的大漢派,其實大多數都是想著,取袁氏而代之。
講真的大漢衰敗也不是從桓靈開始,兩百年有超過一百年都是爛的。但袁家這種「新型態無封土諸侯」,卻是一直強大。做皇帝,未必就勝過了百世三公之家。這也很好對應到,除了一些五四三的土匪,姓劉的州牧,最心心念念要當皇帝的,便是四世三公之家的標準繼承者。
袁術。
對袁術來說,人生要更上一層樓,已經不是三公大將軍可以滿足他的了。
袁家的高度,楊家(四世太尉楊修他們家)的高度,才看得見王莽眼中的風景。但在袁紹袁術背後的?只看得見大哥的身影。也就是說,撇開最初袁家的支持者,對於蔡瑁這種曾經入過京城的地方世族來說,扶助劉表上大位,繼而換來自己世族的代代富貴,應該是當時的首選。
助曹操、孫策這種異姓諸侯,只能算次一等的選擇。
時間是流動的,人心是會變的。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身處亂世的最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