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過一個關於退休的故事
她是一位六十歲剛退休的女性,住在城市邊緣的一棟老公寓裡。
每天早上七點,她依然準時醒來,像以前上班那樣。只是現在,沒有鬧鐘、沒有通勤、沒有「主管說了算」的會議。她有一個房間,窗戶只開一扇。陽光只能從那一個方向灑進來,時間一過就沒了光。她說,這樣剛剛好——「光不會太囂張,陰影才有餘地。」
她不太用社群,不愛聚會,但她每天會在紙上,寫一句話給自己。
有時是:
「今天的我,看起來還能原諒世界。」
有時是:
「那個30歲的自己,已經不會再回來了,我今天好好告別她。」
她曾經是一家工廠的主管,帶過幾十位員工。也照顧過中風的先生,熬過八年。
退休後沒人找她,她也不主動打擾任何人。
她常常自言自語:
「人老了,不是沒用,是沒被問過:你還想做什麼?」
她想寫書,但不是為了出版。她只是想把那些沒來得及說出口的「無聲時刻」,一個一個寫下來。她又寫下一句:「我想記錄那些當時我沒時間哭的日子。」
但是--她沒有把散落的語句集結成冊,似乎也沒人記起她。
讀到這裡,大家是否有點心疼?是否她可以再開放自己一點,似乎她沒有痛苦,但也沒有喜悅;她像是在過一種「無風、無波,但也無光」的日子。
退休後或許不是為了完成什麼目標在努力,而是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更多自己版本的可能。
「做什麼不重要,但要自我滿足吧。」
不是「想做很多事」是「想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
滿足,不來自掌聲,是來自對自己的交代。
「不急著去做什麼事,但要為自己種一盆花,或多開一扇窗,不是為了讓別人看見,是讓自己的心先能呼吸。」
就算發呆無聊,可以想:這樣休息一下也不錯。如果真得覺得懶散,就出去散步,吃美食
看書聽音樂--就算短短幾頁、享受幾首歌曲也很好。
我們不需活在高光時刻裡,只要在平凡裡做出選擇,說:「我現在要好好休息一下」,或者:「嗯,我該出去曬點太陽了。」
這就是「為自己活著」最真實的樣子。
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在每一個小空白裡都照顧了自己的心。讓我們發呆有溫度、散步有意圖、閱讀有陪伴感。
有些人即使跑遍世界、做滿待辦事項,心裡還是空空的;
有時候即使只是坐在沙發上,喝一口熱茶,都可以發出一句像這樣的心語:
「嗯嗯,這樣休息一下也不錯。」
這種淡淡的語氣,不用誰批准、也不用誰看見,就是歲月靜好,不必遠行。
我們書寫,不是為了被看見,而是為了知道,自己還在這裡,好好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