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本名塞繆爾·蘭霍恩·克萊門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小說家、散文家與演說家之一。他以犀利的幽默、社會批判和深刻的人文關懷著稱,其筆名「Mark Twain」源自早年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術語,意指「兩潯水深」——象徵航行的安全,也隱喻他筆下文字的穩健與深刻。
馬克·吐溫於密蘇里州佛羅里達的一個貧困律師家庭出生,是家中七名子女中的第六位,然而能平安成長至成年的僅有他與另外三位兄弟姊妹。四歲時,他隨家人遷至漢尼拔,一個坐落於密西西比河畔的小鎮。這段童年經歷成為日後《湯姆歷險記》和《頑童流浪記》中「聖彼得堡」城鎮的靈感來源。
密蘇里州當時為奴隸州,吐溫自幼便接觸到奴隸制度的現實殘酷,這對他的思想與創作影響深遠。他是色盲者,這讓他成為社交圈中的玩笑焦點,也激發出他獨有的幽默感。
十一歲喪父後,他開始在印刷行當學徒,十五歲便為哥哥奧利安創辦的《漢尼拔雜誌》撰寫草稿。十八歲離家後,他遊歷紐約、費城、聖路易與辛辛那提等地,從事排字工作並廣泛閱讀。二十二歲時,他開始了引水人的學習生涯。彼時,輪船引水人是美國第三高薪的職業 (月薪達250美元 )折合今日約七萬美元,這段經歷深刻影響了他對人生與人性的觀察。馬克·吐溫的寫作從早期的輕鬆詩文與報刊雜記,逐漸轉向對社會與人性的深刻剖析。他以極具張力的情節、錯綜的結構與無人能及的機智,描繪出人性的諷刺與虛偽。他批判政客的口無遮攔與背信忘義,嘲諷種族偏見與社會冷漠,其筆鋒之犀利,使他成為無可取代的「美國良心」。
他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如《頑童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揉合童趣與批判,以密西西比河為背景,描繪一段跨越種族、身份與道德的冒險旅程。這部小說不僅是美國文學的里程碑,也因書中使用當時常見的種族詞語「nigger」,而在後世引發廣泛爭議,多次遭學校圖書館下架。
然而,即使在爭議中,福克納仍讚譽他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他筆下的美國,不只是冒險樂園,更是現實寫照 : 誠實、殘酷,又充滿希望。
馬克·吐溫交友廣泛,與作家威廉·迪安·豪威爾斯、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教育家布克·華盛頓、社會運動家海倫·凱勒等人皆有深厚情誼。海倫·凱勒曾讚嘆道:「 誰不愛馬克·吐溫?即使是上帝,也會鍾愛他。」這句話,不僅是敬仰,更是對他人性光輝的禮讚。
1896年,他的女兒蘇西因腦膜炎去世,對他打擊甚鉅,自此陷入長期的憂鬱。他在生命晚期失去多位親人,生活並不如意。然而,即使身處黑暗,他依舊以文字點燃笑聲與希望。他曾寫道:
「人類雖貧窮,但有一項最強大的武器:笑聲。權力、金錢、懇求與迫害或許能動搖謊言一時,但唯有笑聲,能在瞬間將其擊碎。」
1910年4月21日,馬克·吐溫與世長辭,享年75歲,安葬於紐約州埃爾邁拉。他一生留下的,不僅是一部部經典作品,更是一種文學精神。他的著作數量龐大,許多作品散見於報紙與講稿中,有些甚至筆名各異、至今難以歸納。1995年,研究者仍在持續發現他早年遺落的作品。這位偉大的諷刺文學大師,其影響力橫跨世紀,至今仍無人可及。
馬克·吐溫不僅是文學家,更是思想的火炬手。他用笑聲摧毀謊言,用故事揭露真相。他,是美國永遠的文學之父。
資料參考 : Wiki、TNL、FUNDAY